-
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儿童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5岁11个月,主因"发现右颈部肿块1周"于2021年11月就诊。入院后完善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结节,大小约25 mm×13 mm,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强回声光斑弥漫性分布,几乎占据整个右侧叶(TI-RADS 4c类);右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探及多个淋巴结回声,皮髓不清,结门消失,内可见点状强回声,较大者约23 mm×12 mm,21 mm×12 mm(锁骨上窝),24 mm×15 mm(锁骨上窝呈融合状)"。行颈部增强CT显示:"甲状腺右侧叶异常密度伴甲状腺右叶周围、气管旁、双侧颈部肌间隙、双侧颌下区及右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为甲状腺癌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和上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提示: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Bethesda Ⅵ类。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有癌细胞。穿刺淋巴结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300 ng/mL。行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正常。入院诊断:甲状腺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确手术适应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通过和患儿家长充分沟通,征得其同意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全院会诊讨论,患儿于2021年11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右颈侧淋巴结(Ⅱ-Ⅴ)区域性清扫术。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2016科研伦理审第28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软组织TFE3重排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软组织TFE3重排的EHE共2例,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FE3基因断裂重排及WWTR1-CAMAT1基因融合情况,二代测序检测其融合转录本。结果:患者2例,例1男,51岁,右颞部肿瘤;例2女,42岁,右颈部肿瘤。临床表现均为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大体检查,例1呈结节状生长,边界不清,切面灰红;例2在静脉壁内生长,切面淡褐色。镜下,2例均为中等细胞密度,胞质丰富嗜酸,似泡沫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核轻至中度多形性。大多数肿瘤细胞呈实性或腺泡状排列,但例1中观察到腔内乳头状生长方式,例2中观察到血管吻合沟通区域和髓外造血现象。免疫组织化学上,肿瘤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2/2)、CD34(2/2)、ERG(2/2)和TFE3(2/2)。FISH示TFE3基因断裂(2/2),未见WWTR1-CAMAT1基因融合(0/2)。二代测序示例2出现YAP1(exon1)-TFE3(exon6)融合。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9个月,例1术后22个月复发,目前带瘤生存,例2未复发。结论:TFE3重排的EHE是一种少见的分子亚型,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但也可能有少见的形态学谱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辅助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4岁,因右侧外阴增生物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侧外阴内侧有一豌豆大小结节,逐渐增大呈蚕豆大小,偶有不适,但无痒、疼。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略有变化,月经中期轻度增大,饱满,偶有胀痛,有少许清澈分泌物溢出,但结节表面皮肤从未有破溃。月经结束时结节略有缩小,行走或运动时偶感局部不适。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小阴唇内侧一蚕豆大小肤色结节,顶端稍发白,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破溃、渗液等(图1A)。临床初步诊断:表皮囊肿?外阴皮下肿物性质待查?与患者沟通后给予手术切除结节行病理检查。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下部可见界限清楚的瘤细胞团,有大量管腔样或乳头样结构形成,管腔由双层细胞构成,可见断头分泌,细胞无异形,偶见核分裂象,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图1B、1C)。诊断:外阴乳头状汗腺腺瘤(hidradenoma papilliferum,HP)。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结核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9岁,因腰痛于外院发现胸、腰椎骨质破坏。2021年10月就诊本院,诉腰痛,无胸闷、午后潮热、盗汗等其他不适,精神、食欲及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尿毒症并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余;有肾性高血压,血压正常稳定;否认有传染病史、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手术、外伤史等。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9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8/75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尿素24.9(2.6~7.5) mmol/L,肌酐818(41~73) μmol/L,糖类抗原125 37.92(0~35.00)×10 3 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00(3.10~6.8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3.44(12.00~22.0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5.24(0.27~4.20) mU/L,甲状腺球蛋白56.57(1.40~78.00) μg/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00(0~34.00)×10 3 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3.31(<115.00)×10 3 U/L,降钙素3.65(≤9.81) ng/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409.1(14.9~56.9) ng/L,其他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颈胸腹盆增强CT示左侧甲状腺内见数个最大径在7 mm内的稍低密度影结节影,边缘尚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显示伴部分肿大;第3胸椎、左侧第9后肋可见骨质破坏。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实性、混合性结节,最大25 mm×8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沙利度胺成功治疗网状红斑性黏蛋白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6岁,因面部红斑丘疹伴轻微瘙痒1年,泛发全身4个月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蚕豆至鸽蛋大小红斑,散在粟粒大小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日晒后加重,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无好转。4个月前,皮疹泛发至躯干、四肢,伴轻微瘙痒。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双膝关节伸侧及双手指关节背侧可见较多直径0.1 ~ 0.5 cm的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皮损呈网状分布,以胸背部为主(图1A)。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无异常。体液免疫(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抗可提取性核抗原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检测均阴性。甲状腺彩色超声示甲状腺右侧叶低回声结节,为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组织系统分类(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3类。背部皮损反射式共聚集显微镜检查(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示表皮轻度增生,可见毛囊角栓及毛囊虫,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及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及毛囊周围可见较多的噬黑色素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图2A、2B)。右侧腰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轻度增生,基底细胞灶性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见小片状炎症细胞浸润,散在噬色素细胞,并见明显黏蛋白沉积(图3A)。阿辛蓝染色阳性(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支气管腺瘤伴基因突变合并肺腺癌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2例细支气管腺瘤(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2例BA中例1为女性,年龄63岁;例2为男性,年龄75岁。影像学均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大体为灰白色结节。显微镜下BA排列呈平坦型或乳头型,部分富含黏液,乳头表面或平坦型结构的腔面被覆不同比例的纤毛细胞及黏液细胞,其下见连续的基底细胞,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示基底细胞CK5/6(+)、p40(+)和p63(+)。本文2例BA均伴发原发性肺腺癌,其中例1与微浸润性腺癌同灶,例2合并右肺中叶原位腺癌。基因检测示例1中BA与微浸润性腺癌同时存在RET基因融合,例2中BA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原位腺癌检测出EGFR 19基因突变。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19个月。2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BA是一种少见的肺外周结节性病变,应结合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术中冷冻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胰腺病变42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42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2例儿童胰腺病变患者年龄1 d至12岁,平均年龄4.25岁。男性23例,女性1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呕吐、持续性低血糖等。B超及CT检查示胰腺占位性病变31例,未见明显病变11例。病理学检查,42例儿童胰腺病变中肿瘤性病变22例(52.4%),上皮来源18例,9例胰母细胞瘤见上皮性肿瘤细胞呈粗梁状排列,其中见多少不等的鳞状小体。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镜下见出血坏死性囊腔以及单一形态的上皮样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或假乳头排列。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见肿瘤细胞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1例核分裂象约3/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5%,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活跃,约25/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80%,符合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1例腺泡细胞癌见瘤细胞丰富,呈实性、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间质少,瘤细胞形态一致,可见单个明显核仁。间叶源性肿瘤4例,其中卡波西血管内皮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20例(47.6%),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11例,其中弥漫型7例,镜下胰腺腺泡之间胰岛散在分布,部分体积增大,并可见异常大胰岛细胞核;局灶型3例,镜下胰腺组织局灶可见胰岛明显增生,呈团巢状结节(0.6~1.5 cm);不典型型1例,胰腺组织内广泛胰岛增生,并可见增生的团巢样结节散在分布。另见假性囊肿7例,先天性囊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胰母细胞瘤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细胞角蛋白(CK)8/18,β-catenin在鳞状小体胞核呈阳性,其余成分胞膜阳性。实性-假乳头状瘤表达CD10、cyclin D1、CD99、波形蛋白、CD56,β-catenin胞核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Kpan、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CgA)、CD56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腺泡细胞癌CK8/18及胰蛋白酶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表达。结论:儿童胰腺病变病理类型广泛,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是新生儿胰腺外科病理最常见病变;儿童胰腺肿瘤罕见,多为恶性,明确病理诊断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囊息肉手术适应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2 27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11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 272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5例、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352例、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332例、陕西省人民医院23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2例、延安大学附属咸阳医院138例、宝鸡市人民医院137例、汉中市中心医院125例、宝鸡市中心医院95例、安康市中心医院72例、榆林市第二医院51例)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87例,女1 385例;年龄为(48±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剔除CEA、CA19-9缺失数据后进行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多样本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 3.6.0 version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 272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 19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43例、胆囊癌根治术28例、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2例,术中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1 050例。2 27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非肿瘤性息肉1 953例(胆固醇性息肉1 681例、炎症性息肉272例);肿瘤性息肉319例,其中良性息肉274例(腺瘤93例、腺肌瘤66例、腺瘤样增生81例、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34例),恶性息肉45例(腺癌4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2 272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 d(1~27 d)。(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2 272例患者中,1 9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短期并发症患者180例,发生长期并发症患者170例。(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1 953例非肿瘤性息肉患者年龄(≤50岁、>50岁),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术后病理学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后病理学检查胆囊壁厚度(≤4 mm、>4 mm)分别为1 118、835例,1 027、422、230、274例,2.0 mg/L(0.2~8.6 mg/L),14.5 U/mL(2.6~116.4 U/mL),10.5 U/mL(1.2~58.7 U/mL),658、1 295例,674、741、413、125例,1 389、564例,407、1 119、292、135例,832、1 121例,698、774、385、96例,1 719、234例;319例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0、159例,204、55、26、34例,2.9 mg/L(0.2~28.8 mg/L),19.7 U/mL(3.5~437.1 U/mL),15.0 U/mL(1.0~945.0 U/mL),203、116例,49、59、100、111例,154、165例,92、153、49、25例,218、101例,53、85、90、91例,263、56例;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9, Z=-3.668,-2.407,-3.023,-3.403, χ2=104.474, Z=-13.367, χ2=65.676,12.622,73.075, Z=-11.874, χ2=7.649, P<0.05)。(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2 272例患者中,剔除合并胆囊结石311例后,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 706例,直径为10~12 mm 459例,直径为≥13 mm 205例。706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患者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前B超检查息肉回声强度(略强、中等、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息肉病理学类型(非肿瘤性息肉、良性息肉、恶性息肉)分别为291、170、107、138例,2.2 mg/L(0.5~8.6 mg/L),21.0 U/mL(2.8~116.4 U/mL),207、499例,620、86例,118、463、75、50例,252、410、44例,379、327例,657、49、0例;459例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7、85、43、64例,1.6 mg/L(0.4~9.3 mg/L),10.4 U/mL(3.3~354.0 U/mL),205、254例,237、222例,158、223、51、27例,222、213、24例,263、196例,373、79、7例;205例胆囊息肉直径≥13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8、38、20、19例,2.1 mg/L(0.6~28.8 mg/L),10.2 U/mL(3.6~307.0 U/mL),120、85例,75、130例,68、97、22、18例,98、95、12例,148、57例,113、71、21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82,8.093,39.504,66.971,277.043,60.945,19.672,22.340,197.854, P<0.05)。(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459例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中,非肿瘤性息肉373例,肿瘤性息肉8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 χ2=10.342,5.616,20.009, Z=-4.352, χ2=6.20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8.423,0.082,0.337,3.694,2.318,95%可信区间为1.547~45.843,0.015~0.443,0.198~0.575,1.987~6.866,1.372~3.916, P<0.05)。(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将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导入R 3.6.0 version软件建立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其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0 mm、息肉直径为11 mm、息肉直径为12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列线图评分分别为25、27、100、0、26、72、98分;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68。列线图预测结果显示: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多发、带蒂、CEA≤5.0 mg/L和CA19-9≤39.0 U/mL的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0、6%、10%;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单发、宽基底息肉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43%、53%、70%。校准图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肿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较为一致。 结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直径为10、11、12 mm,单发和宽基底胆囊息肉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IF4B和eIF5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二者体外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B(eIF4B)和真核细胞起始因子5A(eIF5A)的表达及二者体外对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根治的6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取术后留存的肿瘤组织和距肿瘤边缘>1 cm的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eIF4B、eIF5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析eIF4B、eIF5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eIF4B、eIF5A、PCNA三者间关系。选择甲状腺癌细胞株SW1736、正常甲状腺细胞株HT-ori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eIF4B、eIF5A mRNA的表达。分别合成eIF4B、eIF5A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干扰质粒,并转染SW1736细胞,分别为siRNA-eIF4B组、siRNA-eIF5A组,另建立空载质粒转染组和未经转染干预的空白对照组;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应用qRT-PCR法检测PCNA mRNA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IF4B、eIF5A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65.57%(40/61)比29.51%(18/61),57.38%(35/61)比9.84%(6/61),均 P<0.001];不同肿瘤长径[>3 cm比≤3 cm:88.89%(16/18)比55.81%(24/43),77.78%(14/18)比48.84%(21/43),均 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比无:85.00%(17/20)比56.10%(23/41),80.00%(16/20)比46.34%(19/41),均 P<0.05]和不同结节数[多个比单个:86.67%(13/15)比58.70%(27/46),86.67%(13/15)比47.83%(22/46),均 P<0.05]患者eIF4B和eIF5A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eIF4B和eIF5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IF4B评分和PCNA阳性细胞比例( r=0.66, P=0.032)、eIF5A评分和PCNA阳性细胞比例( r=0.62, P=0.024)、eIF4B评分和eIF5A评分( r=0.63, P=0.021)均具有正相关性。甲状腺癌SW1736细胞中eIF4B mRNA、eIF5A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甲状腺HT-ori3细胞(均 P<0.05)。siRNA-eIF4B组、siRNA-eIF5A组SW1736细胞增殖活性、PCNA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均 P<0.05)。 结论:eIF4B和eIF5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eIF4B和eIF5A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结合超声造影对早期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 -RADS)、超声造影以及超声引导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和肿瘤增殖相关基因对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thyroid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PTMC)的准确性,评估早期转移风险。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患者共1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组90例和恶性组50例。比较恶性组和良性组患者TI-RADS分级、CEUS增强模式、定量评估软件测量结节峰值强度及RT-PCR法定量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细胞核增殖抗原(cell nuclear proliferating antigen,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水平。并评估恶性组患者FNAC阳性率、肿瘤TNM分期、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符合率。结果:恶性组TI-RADS分级4级以上构成比显著高于良性组[92.0%(46/50)与5.6%(5/90),χ 2=103.718, P<0.001];CEUS增强模式以早期低增强为主[86.0%(43/50)与6.7%(6/90),χ 2=91.328, P<0.001],峰值强度值高于良性组[(6.79±1.88)与(5.32±1.46), t=4.968, P=0.008]。恶性组FNAC阳性率为92.0%(46/50)。FNAC阳性:肿瘤TNM分期42例,包膜侵犯9例,淋巴结转移6例;手术切除后病理阳性:肿瘤TNM分期50例,包膜侵犯10例,淋巴结转移6例。恶性组CCND1、PCNA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0.562±0.134)与(0.213±0.097), t=15.639, P<0.001;(0.453±0.126)与(0.186±0.056), t=20.253, P<0.001;(0.633±0.159)与(0.252±0.097), t=31.265, P<0.001]。 结论:超声引导FNAC判断肿瘤TNM分期、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同时检测CCND1、PCNA和VEGF表达水平以及超声造影显示结节增强模式、定量评估软件测量峰值强度值对早期诊断PTMC有较好的准确性,与手术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