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褪黑素在辐射诱导的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作用中的全基因体表达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褪黑素在小鼠放射性肠损伤作用中的全基因体表达图谱变化。方法:对C57BL/6J雄性小鼠按10 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褪黑素,1次/d,连续5 d,然后,对小鼠腹部进行14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3 d收集小鼠小肠组织,进行DNA微阵列检测,对小肠组织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照射前给药组小鼠差异基因中上调基因584个,下调基因538个。照射组和照射前给药组小鼠取交集的差异基因中,照射前给药组特有的上调基因324个,下调基因246个。这些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显示,照射前给药组排名前15的显著富集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自噬体组装(GO:0000045)、自噬体组织(GO:1905037)和急性炎症反应调节(GO:0002673)。其中,ATG12、ATG16L2和AMBRA1基因参与自噬体组装和自噬体组织,C3、CPN1、CD55、CFP、CNR1、C1QA、C2和CREB3L3基因参与急性炎症反应调节。这些差异基因参与的KEGG通路分析显示,照射前给药组排名前15的显著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O-聚糖生物合成(hsa00512)、鞘糖脂生物合成(hsa00603)、细胞外基质-受体互作(hsa04512)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hsa01040)。qRT-PCR验证显示,照射前给药组参与自噬生物过程中的ATG12和ATG16L2基因的表达量较照射组显著增加( t=2.40、4.35, P<0.05)。 结论:与自噬和急性炎症反应相关生物过程中的差异基因,以及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通路,可能参与褪黑素在辐射诱导的放射性肠损伤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气质联用技术的黄芩素防治放射性肠损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基于气质联用(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考察黄芩素干预下放射性肠损伤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以及黄芩素参与放射性肠损伤防治过程中,内源性生物小分子的变化特征,探讨黄芩素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黄芩素组和高剂量黄芩素组.黄芩素以灌胃方式给予,采用GC-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分析潜在的代谢通路.结果 小鼠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黄芩素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放射性肠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黄芩素给药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黄芩素灌胃给药后,放射性肠损伤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有正常化趋势.研究共筛选出 11 个潜在代谢标志物,以及与此相关的 5 条代谢通路,其中糖代谢、谷胱甘肽通路、氨代谢相关通路尤为显著.结论 黄芩素对放射性肠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黄芩素参与糖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改善放射导致的内源性物质紊乱是其潜在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心理联合康复指导在化工类职业病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课题背景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行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化工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化工生产具有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之处,存在着较大的危险与危害,长期从事化工作业会给员工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且大部分化工类职业病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实现完全治愈,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而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能够显著提升化工类职业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此,为了保证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减少职业病对员工身心造成的多重损伤,就需要加强对职业病形成原因的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控制手段,以期促进化工领域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建立危害药品防护流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建立危害药品给药过程防护流程,提升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方法 参考HFMEA方法,对现有的危害药品给药各环节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方法.项目改善期间为2016年3月至7月,从危害药品给药各个环节流程中找出29项失效模式和20项失效原因,最后拟出14项失效模式与合并归纳缺乏危害药品验收入库及贮存防护流程、院内对医嘱开立未有明确分级管理制度以及缺乏该类药物摆药贴签核对管理规定等9项失效原因进行改善.通过要求供货商使用专用配送箱单独配送并明确标识,验收时佩戴双层口罩、手套、设立专柜单独贮存并有警示标志以及汇总数据写报告,交予药学部,向医务部提出申请分级管理等改善对策.结果 改善对策实施后(2016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危害药品(静脉滴注类)集中调配率为100%,较改善前(2016年3月至7月)提高20%;各环节防护流程执行率为98%,较改善前(2016年3月至7月)提高78%,未出现危害药品给药过程的职业暴露事件.建立防护流程后,持续改进小组对失效模式又进行了一次危害程度评估,结果危害程度平均分由改善前的14分降至改善后的1分,效果明显.结论 运用HFMEA方法,采取前瞻性风险评估,建立危害药品给药过程的防护流程,有效提高了危害药品的集中调配比例,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大大提高,各环节防护流程执行率也随之提升,医护人员与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万古霉素是治疗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急性肾损伤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据表明与万古霉素可致肾小管损伤相关.老龄、较差的病理生理状态、联用肾毒性药物、长疗程、较高的血清谷浓度会增加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肥胖不会增加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但是幼龄、给药方式是否增加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依然存在争论,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更有针对性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农村部分地区农户农药使用及其健康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了解新疆部分地区居民农药的使用现状,分析其对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并给出建议.方法 自2013-2017年每年按分层随机方式抽取13个地市的25个县、500个行政村,共调查13 954户居民,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通过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结果 有57.53%的农户在农技站或供销社处购买农药;有39.33%的农户在家中存放农药;有75.07%的农户在配药或施药时有一定防护措施;有12.03%的农户在配药或施药时出现不适症状;不同购买农药地点、不同管理存放方式、选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出现急性中毒症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O.05);使用农药的农户恶性肿瘤患病率比不使用农药农户高出38.71%.结论 新疆农村居民在使用农药过程中自身防护意识较差,管理存放不合理,农药使用对健康影响较大,需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农药使用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百会、四神聪穴治疗全脑放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四神聪穴治疗转移性脑肿瘤全脑放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多发转移性脑肿瘤全脑放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于全脑放疗当天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脱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百会、四神聪穴治疗.两组放疗前1周及放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颅脑磁共振灌注成像了解平均脑血容量(CBV值)及平均脑血流量(CBF值)情况.结果 两组放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平均CBV值、平均CBF值均较放疗前1周下降(P<0.05);对照组放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平均CBV值、平均CBF值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缓慢的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可能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下降有关,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电针百会、四神聪穴对放疗后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有防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实施气管插管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18例实施气管插管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这18例COVID-19患者的气管插管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插管前意识状态、给氧方式等基本信息.由实施气管插管的麻醉医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插管条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及插管后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0.39±8.02岁,插管前15例(83.33%)患者进行了无创呼吸机治疗,13例患者(72.22%)插管前意识状态是清醒的.麻醉诱导后,患者的血压、心率有显著下降(P<0.05).患者气管插管条件的优良率为94.44%,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目前有死亡5例,有1例已行气管切开,有12例患者仍在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其中1例患者机械通气效果差,目前已行ECMO辅助.共16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参与了气管插管操作,插管时均采取三级防护,目前尚未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结论 对于有气管插管指征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建议早期插管,给予有创呼吸支持,增加患者的救治机会.插管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麻醉药物,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最大化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的问题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临床研究从业人员正在积极应对,临床试验结合线上办公是应急也是趋势.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文档处理,加强感染控制和防护知识培训,增强人员防护意识,制定疫情期间试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是保障临床试验正常有序开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针对疫情相关药物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受试者权益得到保护,确保临床试验实施的规范性,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