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PLC同时测定新疆不同产地新塔花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更加全面的反映维吾尔族药材新塔花的内在质量,对新塔花中的多种成分进行HPLC同步测定,比较不同产地新塔花中咖啡酸、迷迭香酸、蒙花苷的含量.样品制备采用回流提取,选用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0 μm);流动相为甲醇(A)-0.2%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 nm,柱温30℃,流速1.0 mL· min-1.咖啡酸、迷迭香酸、蒙花苷分别在2~40 mg·L-1(r =0.999 9),3~60 mg·L-1(r=1),7~140 mg·L-1(r =0.999 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9%(RS 1.3%),98.25%(RSD 2.0%),101.2%(RSD 1.5%).测得13批新塔花中咖啡酸质量分数在0.08 ~1.07mg·g-1、迷迭香酸质量分数在1.23 ~3.59 mg·g-1、蒙花苷质量分数在2.08~10.90 mg·g-1.该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新塔花药材中咖啡酸、迷迭香酸、蒙花苷的含量;3种成分在不同批次的新塔花药材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其内在质量差异较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粘液质理论4种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材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粘液质理论成功应用于白癜风临床治疗,遂通过4种代表性维吾尔族药材展开抗白癜风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收集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方及其化合物,通过admetSAR方法筛选活性化合物并使用bSDTNBI方法预测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靶点的生物学过程(BP)和分子功能(MF).构建维吾尔族药材-活性化合物-靶点-生物学过程-体液网络模型(MCTBHI network),分析关键药材、活性化合物、关键靶点及相关体液系统的网络拓扑学参数.建立C57BL/6小鼠体外促黑色素生成模型,验证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促黑色素生成的效果.在调节粘液质的7种维吾尔药方中,找到补骨脂、驱虫斑鸠菊、丁香和阿纳其根4种关键药材.共筛选出22个活性化合物,主要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结构.预测出58个靶点,其MF与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和酶结合密切相关.BP在维吾尔医体液环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血液,其次分别是淋巴液、脑脊液、消化液.靶点在组织器官mRNA表达丰度在皮肤与体液中的占优,以山柰素和异鼠李素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对ESR1,PTGS2,PPARA,PPARG,PTGS1,CA2等靶点关联密切.最后验证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具有促进C57BL/6小鼠耳部外侧皮肤的黑色素生成.该文解析了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材的潜在网络药理学机制,为理解粘液质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相关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与变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维吾尔族药资源的变迁和临床需求改变,部分药材的药用部位、用药种类和产地等发生了相应变化、变迁.为了掌握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与变迁情况.课题组通过野外调查、标本勘校、研究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历史记载的1 200多种维吾尔族药材情况进行了研究.最终明确了历史记载的1 200多种维吾尔族药材,来源于植物140科510属840种、动物76科107属141种、矿物55种.药材主产地为中国新疆及中亚、西亚、地中海和北非地区,部分产自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其他省份,极少部分产自南北美洲,欧洲,北亚等地.该研究基本掌握了维吾尔族药资源的具体科属分类、分布、来源与变迁,为维吾尔族药材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芹菜籽的药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芹菜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早在古代便应用于医药,历代医药书中均有记录其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有开发价值的维吾尔族药材.目前发现芹菜籽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等化合物,其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镇静止痛、消炎、抑菌等方面.文章通过整理芹菜籽相关文献古籍以及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芹菜籽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芹菜籽的研究开发及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药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维药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斑鸠菊属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是维吾尔族常用药材,主产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等地.由于其对于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驱虫斑鸠菊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倍半萜及其二聚体、黄酮、甾体等类成分.由于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化学成分,倍半萜类成分主要为榄香烷型,该类型倍半萜在菊科其他属中较为少见;并且大多数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在8位上连接有较为少见的2-(羟甲基)丙烯酰基.驱虫斑鸠菊的质量控制及药理活性也有报道.本文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活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以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民族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民族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如各民族医药的经验实践未得到有效传承;基础研究薄弱、人才匮乏;民族药资源破坏严重,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民族药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应加大保护并挖掘古籍,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强化国家和地方标准建设,加强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打造民族药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强民族药基础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通过整合文化、科研、人才、产业的力量,以期促进民族药的蓬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驱虫斑鸠菊HPLC特征图谱和6个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维吾尔族药驱虫斑鸠菊药材的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6个成分的含量.以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野黄芩素和木犀草素为指标,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05%三氟乙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建立驱虫斑鸠菊特征图谱,标定9个特征峰,50 min内驱虫斑鸠菊的主要色谱峰能够达到完全分离,对13批药材中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13批驱虫斑鸠菊中上述6个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14% ~0.68%,0.44%~0.74%,0.63% ~ 1.01%,0.14% ~0.71%,0.15% ~0.26%,0.010%~0.030%.所建立特征图谱专属性强,结合6个主要成分含量测定能够为驱虫斑鸠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维吾尔族药药西瓜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广泛分布在世界沙漠地区.传统医学认为,药西瓜具有治疗便秘、肝病、黄疸、伤寒、糖尿病、哮喘等作用.药西瓜作为一种域外药材,在我国被使用并引种成功.药西瓜主要活性成分为葫芦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化合物,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病原微生物、抗癌等活性.该文对药西瓜的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药西瓜不同成分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刺山柑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刺山柑是维吾尔族习用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止痛、保肝、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目前已发现生物碱类、黄酮类、硫苷类等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本文主要是对近十年来刺山柑不同药用部位的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旨在为刺山柑的药用价值得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伞阿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多伞阿魏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常用传统药材,主要含有挥发油、萜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杀虫、抑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项选择关键词和全文,以“多伞阿魏”和“Ferula ferulaeoides”为检索词.检索多伞阿魏1993-2020年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与专利申报,检索得论文58篇,专利6项.文献主要涉及多伞阿魏的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研究,专利主要涉及医药应用、提取工艺和药材鉴定.通过检索有关多伞阿魏的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多伞阿魏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