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后两种延长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使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斑块状银屑病4周后有效但未达基愈患者的后续用药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设计。232例完成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4周治疗,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改善在50%~90%但未达基愈的斑块状银屑病受试者,在第5周时1∶1随机化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日1次外用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照组每日1次序贯使用0.05%他扎罗汀凝胶、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工作日使用他扎罗汀凝胶、周末使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进行第5~8周的治疗,第6周和第8周时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或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232例进入第5~8周治疗的患者中,200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分析集(FAS)分别为110例、112例,安全性分析集(SAS)均为113例。连续治疗6周和8周后,试验组PASI评分的下降率分别为73.05% ± 16.69%和78.46% ± 15.40%,对照组分别下降66.73% ± 21.77%和67.02% ± 34.19%,两组比较,均 P < 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达到PASI90的受试者比例(14例,12.7%)高于对照组(5例,4.5%, χ2=4.842, P=0.028);治疗8周后,试验组达到PASI75、PASI90的受试者比例(61.8%、23.6%)均高于对照组(48.2%、12.5%,均 P < 0.05)。连续用药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22, P=0.093)。 结论:使用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银屑病4周后有效但未达基愈的患者,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是一种比序贯使用0.05%他扎罗汀凝胶、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更优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HH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H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以0(对照组)、5、10、20 μmol/L ECPIRM处理HH细胞72 h,采用CCK8法检测ECPIRM对HH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CPIRM对HH细胞凋亡的影响。以10 μmol/L ECPIRM处理HH细胞72 h,采用转录组学测序分析ECPIRM对HH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合KEGG通路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比较ECPIRM诱导的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采用反转录qPCR验证相关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CCK8结果显示,ECPIRM对HH细胞IC50为(4.91 ± 2.48)μmol/L,对照组与5、10、20 μmol/L ECPIRM组HH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 ± 2.87%、49.58% ± 4.53%、48.36% ± 2.88%、31.44% ± 2.46%,4组细胞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2.86, P < 0.001),5、10、20 μmol/L组细胞活力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5.36、15.73和20.89,均 P <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4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1% ± 1.84%、23.83% ± 5.72%、36.19% ± 8.33%、49.75% ± 4.10%, F=17.62, P < 0.001),10、2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6、6.92,均 P < 0.01)。转录组学分析发现,ECPIRM诱导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类固醇的代谢调控有关。反转录qPCR验证发现,10 μmol/L ECPIRM组L-氨基酸氧化酶(IL4I1)、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2(ACAT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1(HMGCS1)、甲羟戊酸二磷酸脱羧酶(MVD)、3-β-羟基类固醇-8,7-异构酶(EBP)、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相对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受到抑制(均 P < 0.05)。 结论: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HH细胞可发挥显著的抗增殖及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类固醇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野艾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野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总结.野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79 个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7 个黄酮类化合物、6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 2 个咖啡酸类化合物,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野艾蒿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和杀虫等药理作用,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该文侧重关注野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挖掘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此外,该文也指出了野艾蒿在药用价值和现有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促进野艾蒿的合理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由遗传、免疫炎症、环境、感染等多因素共同参与.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鳞屑性丘疹或斑块.目前治疗的主要措施为系统应用维A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衍生物、维A酸类等,治疗措施虽然有效,但不能达到长期缓解.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在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中得到广泛验证,以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为线索,阐述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基础,从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角度,总结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提出TNF-α、IL-23/Th17轴、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为其共性作用靶点,旨在为今后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实验设计和新药研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生素A酸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外用维甲酸制剂致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的可能性估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了维甲酸类及其同类物在体内、外各种接触途径下对不同种系动物和人的致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旨在评价人皮肤外用维甲酸类制剂的安全性。外用维甲酸制剂的致畸危险性较低,但由于研究方法是间接的,许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尚待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用骨化三醇和阿维A使皮肤T细胞淋巴瘤得以缓解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甲酸类和维生素D 3能经由特异性核受体调节多种细胞(包括造血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外研究提示维生素A、D衍生物能在细胞水平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扩增激素信号。作者联用阿维A(acitretin,依曲替酸)和维生素D衍生物骨化三醇(1,25-二羟胆骨化醇)治疗1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人。患者女,79岁,因腹部、躯干、臂、腿部多发性红斑浸润性结节(直径0.5cm~2cm)而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A酸类药是一类天然或合成的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视黄醇衍生物,异维A酸是继全反式维A酸之后合成的第一代异维A酸,它对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毛囊角化病等一些角化性疾病以及痤疮等有较高的疗效,因此它在皮肤病的治疗领域中有广阔的前景。对异维A酸的命名、化学结构、药动学、作用机理、最佳适应证、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作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Temarotene治疗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申酸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例如用13-顺维甲酸治疗严重囊肿性痤疮,用依曲替酯和依曲替酸治疗严重全身性银屑病及其他角化皮肤病.该类药物尚可用于预防及治疗某些癌前期及恶性病变.有人也曾用依曲替酯和依曲替酸治疗扁平苔藓获得成功,但常规维甲酸类药物可出现维生素A过多综合征的体征及症状,给治疗带来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黑蚂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归纳黑蚂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其后续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黑蚂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Polyrhachis dives Smith""Chemical component""Pharmacological actions""Clinical application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74年1月-2019年10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黑蚂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615篇,其中有效文献58篇.黑蚂蚁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类衍生物(如乙酰多巴胺、N-乙酰酪胺、2,5-二羟基噁唑等)、生物碱类成分(如2,4-二羟基嘧啶、金莲花碱、烟酰胺等)、有机酸类成分(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氨基酸类成分(如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微量元素成分(如硒、硅、锌等)及维生素类成分(如维生素A、B1、B2等);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抗衰老、调节血糖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乙型肝炎、糖尿病、复发性葡萄膜炎等.目前,黑蚂蚁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尚未明确,且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其次,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黑蚂蚁相关制剂较少,尚需开发创新多种用药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