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筛选参附益心颗粒组方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作用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筛选心力衰竭疾病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 平台对参附益心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心力衰竭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即为参附益心颗粒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靶点.将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靶点.通过Cytoscape 3.6.1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筛选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成分.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益心颗粒组(5.28 g·kg-1)及阳性药组(沙库巴曲缬沙坦组,20.8 mg·kg-1),每组 8 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4 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HE、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脑钠素(BNP)、心钠肽(ANP)、醛固酮(ALD)水平;qPCR 及 Western Blot 法检测心脏组织 CAV1、F2、MAPK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获得参附益心颗粒的活性成分 210 个,作用靶点 1 196 个,心力衰竭疾病相关靶点 801 个;通过Venny 2.1.0 平台取交集,共得到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97 个.通过"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分析得到槲皮素、木犀草素、花生四烯酸、山柰酚、丹参醛等关键活性成分.通过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分析得到MAPK1、F2、CAV1、EDN1、GJA1 等核心靶点.潜在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基因表达的正向调节、心脏发育及对MAPK级联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MAPK信号通路、HIF-1 信号通路和 PI3K/Akt等关键通路.MAPK1、CAV1、EDN1、F2 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醛以及MAPK1、F2 与花生四烯酸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 LVEF、LVFS 显著降低(P<0.01),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间质纤维化程度严重,心脏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血清BNP、ANP、ALD水平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CAV1、F2、MAP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附益心颗粒组、阳性药组大鼠的LVEF、LVFS 均显著升高(P<0.01),但是心脏质量指数下降不明显(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心脏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P<0.01);血清BNP、ANP、ALD水平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CAV1、F2、MAP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 参附益心颗粒可能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花生四烯酸、山柰酚、丹参醛等活性成分,作用于MAPK1、F2、CAV-1、EDN1 等靶点,调控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及心肌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代谢轮廓及其代谢通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的代谢物轮廓和代谢通路。方法:收集2016—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确诊MM患者(55例)的血清,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37例)的血清作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初治MM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高通量检测及鉴定,通过计算质量控制(QC)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对样品制备的重现性进行考察。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结合 t检验校正的方法筛选MM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差异性代谢物,使用代谢通路分析工具构建代谢通路。 结果:55例MM患者中,男34例,女21例,中位年龄60岁(42~73岁)。根据M蛋白类型进行分型,IgG型30例,IgA型9例,IgM型1例,未分泌型2例,双克隆型1例,轻链型12例(kappa轻链型3例,lambda轻链型9例)。通过对GC-MS实验数据重现性考察,QC样本检测显示代谢物相对含量的RSD<15%的化合物比例为70.21%,提示实验数据可靠。MM患者区别于健康对照人群的17种差异性代谢物为肉豆蔻酸、羟脯氨酸、半胱氨酸、软脂酸、L-亮氨酸、硬脂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甘油、丝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缬氨酸、柠檬酸、肌醇、苏氨酸、草酸(VIP>1, P<0.05)。MM患者的代谢紊乱主要涉及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脂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 结论: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初诊MM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轮廓差异和代谢通路扰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腐生培养下爪哇虫草对寄主的转录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爪哇虫草菌是广谱性虫生真菌,具有防治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防潜能.为探究蚁巢弃尸堆中携菌虫体在侵染循环链的关键作用,探讨腐生条件下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响应寄主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向培养基添加冷冻干燥的虫尸粉进行诱导,对诱导前后的菌丝孢子混合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条件相比,菌株经虫尸粉诱导后发掘新基因1912个,有379个得到功能注释.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有242个,上调表达基因111个,下调表达基因131个;GO富集分析表明,生物学过程的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细胞组分的细胞结构体及分子功能中参与催化活性和结合相关的基因可能在爪哇虫草响应寄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分类和富集分析表明,代谢过程分类的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糖酵解/糖原异生和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遗传信息过程分类的碱基切除修复和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环境信息过程分类的ABC转运蛋白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过程分类的自噬和过氧物酶体通路是爪哇虫草的主要代谢途径.随机筛选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爪哇虫草在适应腐生环境过程中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活跃,这可能是其在垂直和水平扩散过程中需维持侵染力,为自身提供营养并转化为能量和中间产物等物质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缬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SP-HPLC等方法对缬草80%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与水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缬草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valerolA(1)、pinoresinol-4-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junipetrioloside A(3)、coniferin(4)、eugenyl β-rutinoside(5)、xiecaoside E(6)、benzylprimeveroside(7)、3-cafifeoylquinic acid methyl ester(8)、对羟基苯甲醛(9)、vanillic acid(10)、吲哚-3-甲醛(11)、thymine DNA nucleotides(12)、蔷薇酸(13)、熊果酸(14)、δ-hederin(15)、蔗糖(16)、正十四烷酸甲酯(17)、1-t-butoxyoctane(18)、硬脂酸(19)、2,5-二甲基-3-己酮(20).结论 化合物3为从败酱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4、7、12、16为从缬草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6、8、15为从缬草中首次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Klotho蛋白对草酸钙肾结石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Klotho蛋白对草酸钙肾结石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16年11-12月选取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结石组、药物组,每组10只.正常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结石组使用1%乙二醇和2%氯化铵诱导法建立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药物组自由饮水,并用含1%乙二醇和2%氯化铵溶液灌胃的同时,给予2.5 mg福辛普利+15.0 mg缬沙坦溶于蒸馏水,每次2ml灌胃.喂养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肾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RT-PCR法检测Klotho基因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otho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结石组MDA含量(12.43±0.43) μmol/mg,明显高于正常组(8.67±0.84)μmol/mg和药物组(7.97±0.81) μmol/mg(均P<0.05),而药物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结石组、药物组的SOD分别为(247.89±2.45)、(109.54 ±4.21)、(189.74±10.47) U/mg,GSH分别为(38.98 ±4.55)、(26.87±3.92)、(31.29±2.54) μmol/mg,CAT分别为(138.47±8.74)、(119.87±8.45)、(127.46±7.45) U/mg,结石组SOD、GSH、CAT含量均低于正常组和药物组(P<0.05),而正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石组Klotho mRNA(0.208 ±0.036)和Nrf2 mRNA(0.499±0.08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1.011 ±0.174)和(1.023 ±0.139),均P<0.05]和药物组[分别为(1.123±0.248)和(1.148 ±0.089),均P<0.05].结石组肾组织中Klotho蛋白(0.341±0.127)和Nrf2蛋白(0.201±0.030)低于正常组[分别为(0.750 ±0.140)和(0.558±0.095),均P<0.05]和药物组[分别为(0.841 ±0.288)和(0.450±0.153),均P<0.05].结论 福辛普利和缬沙坦可通过上调乙二醇诱导的Klotho基因低表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抑制草酸钙晶体黏附成石;Klotho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可能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个缬草醛类成分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11-乙氧基缬草醛、11-甲氧基缬草醛、去酰基缬草醛和缬草醛在电喷雾质谱下的裂解途径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 MS)对4个缬草醛类对照品进行系统研究.色谱条件:采用UPLC BEH-C18色谱柱(1.7 μm,2.1mm×100 m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B为乙腈,洗脱条件(0~20 min,85%A→50%A;20~25 min,50%A→20%A,25~30 min,20%A),流速为0.3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8 nm,进样量2μL.结果:4个缬草醛类成分在正离子模式下均会形成m/z 177、149、78等基本碎片离子,而11-乙氧基缬草醛和11-甲氧基缬草醛主要形成m/z 161、m/z 133、m/z 105特征碎片离子,而去酰基缬草醛和缬草醛则会形成m/z 131、m/z 103等特征碎片离子.结论:该类化合物有着较强的裂解规律,可用于缬草醛类化合物的快速结构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缬草提取物对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缬草提取物对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先腹腔注射D-半乳糖促衰老,再剥夺衰老大鼠睡眠至睡眠障碍,最后衰老睡眠障碍大鼠侧脑室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0制备SDAD模型.选用SD大鼠,随机分13组,分别为空白组,SDAD模型组,缬草醇提物脱脂高、中剂量组,水洗脱物高、中剂量组,20%乙醇洗脱物高、中剂量组,40%乙醇洗脱物高、中剂量组,70%乙醇洗脱物高、中剂量组,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各给药组于术后3 d开始灌胃给药6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自主活动装置检测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并测定大鼠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能明显缩短潜伏期、增加过台次数、在第Ⅳ象限逗留时间延长,自主活动次数恢复,并能使大鼠血清中的CAT、T-AOC含量升高、降低AChE活力,可提高SOD、GSH-Px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P<0.05,P<0.01).结论 缬草提取物(尤其是缬草醇提物脱脂组、20%乙醇洗脱物组和70%乙醇洗脱物组)对SD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自主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T-AOC的活力、降低AChE含量及提高SDAD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南沙参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南沙参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采用SPSS 18.0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产地南沙参中共分离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酸、烯酸、醛类和醇类化合物;其中异缬草醛、己醛、α-蒎烯、羊脂醛为5个不同产地南沙参的共有成分,江苏、湖北产的南沙参中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产地南沙参划分为5类.本实验建立了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获取了不同产地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特征分布和产地信息鉴别模式.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南沙参,研究结果可为南沙参药材品种、鉴别比较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冬虫夏草中一株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一株冬虫夏草内生真菌Penicillium herquei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柱色谱、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ESI-MS等波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了11个化合物,鉴定为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1),香草醛(2),3-氧代-α-紫罗兰酮(3),3,3,5-三甲基-4-(3-氧代-1-丁烯基)-1-环己酮(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7),环(脯氨酸-异亮氨酸)(8),环(脯氨酸-缬氨酸)(9),4-甲氧基苯乙酸(10),环(4-甲基脯氨酸-缬氨酸)(11).本研究表明苯甲醛类、紫罗兰酮类和环二肽类化合物为冬虫夏草内生菌P.herquei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尿毒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尿毒清组.采用腺嘌呤法制备大鼠CRF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尿毒清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筛选出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且P<0.05的内源性物质作为CRF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肾脏系数增高、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均P<0.01),而尿毒清组上述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均P<0.01).共鉴定出15个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涉及9条代谢通路紊乱,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结论:尿毒清对CRF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