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缬草醛类成分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11-乙氧基缬草醛、11-甲氧基缬草醛、去酰基缬草醛和缬草醛在电喷雾质谱下的裂解途径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 MS)对4个缬草醛类对照品进行系统研究.色谱条件:采用UPLC BEH-C18色谱柱(1.7 μm,2.1mm×100 m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B为乙腈,洗脱条件(0~20 min,85%A→50%A;20~25 min,50%A→20%A,25~30 min,20%A),流速为0.3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8 nm,进样量2μL.结果:4个缬草醛类成分在正离子模式下均会形成m/z 177、149、78等基本碎片离子,而11-乙氧基缬草醛和11-甲氧基缬草醛主要形成m/z 161、m/z 133、m/z 105特征碎片离子,而去酰基缬草醛和缬草醛则会形成m/z 131、m/z 103等特征碎片离子.结论:该类化合物有着较强的裂解规律,可用于缬草醛类化合物的快速结构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冬虫夏草中一株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一株冬虫夏草内生真菌Penicillium herquei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柱色谱、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ESI-MS等波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了11个化合物,鉴定为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1),香草醛(2),3-氧代-α-紫罗兰酮(3),3,3,5-三甲基-4-(3-氧代-1-丁烯基)-1-环己酮(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7),环(脯氨酸-异亮氨酸)(8),环(脯氨酸-缬氨酸)(9),4-甲氧基苯乙酸(10),环(4-甲基脯氨酸-缬氨酸)(11).本研究表明苯甲醛类、紫罗兰酮类和环二肽类化合物为冬虫夏草内生菌P.herquei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缬草萜内酯对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缬草萜内酯A、B、C对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HSC与次氮基三醋酸铁(FeNTA)共同培养产生氧化应激后,四甲基唑蓝(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200、300、400 μg/mL)缬草萜内酯对HSC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缬草萜内酯A、B、C对HSC增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也有抗氧化应激活性(50 μg/mL缬草萜内酯A、B除外),同时与模型组比较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缬草萜内酯对肝纤维化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SC增殖、抗氧化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犁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包括酚酸类、酯类、生物碱类等,分别鉴定为1,4-联苯基丁烷(1)、顺式肉桂酸(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乙酮(4)、油酸甲酯(5)、阿魏酸甲酯(6)、1-O-阿魏酸甘油(7)、反式异阿魏酸(8)、丁香脂素(9)、松脂醇(10)、2,3-O-二阿魏酸甘油(11)、1,3-O-二阿魏酸甘油(12)、环(L-脯-L-丙)二肽(13)、环(L-亮-L-缬)二肽(14)、双(二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15)、环(苯丙-缬)二肽(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伊犁贝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8、10~13、15、16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蜘蛛香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蜘蛛香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以总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MMA)作为阳性对照,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蜘蛛香炮制品的乙酸乙酯相共分离鉴定了 25个化合物,分别为(3S,4R,5S,7S,8S,9S)-3,8-环氧-7-羟基-4,8-二甲基全氢环戊基[c]吡喃(1)、(3S,4S,5S,7S,8S,9S)-3,8-环氧-7-羟基-4,8-二甲基全氢环戊基[c]吡喃(2)、去酰基缬草醛(3)、缬草醛(4)、8-羟基-7'-表松脂醇(5)、(+)-表松脂醇(6)、青刺尖木脂醇(7)、(7R,8S,7'R,8'S)-5-甲氧基青刺尖木脂醇(8)、(-)-松脂醇(9)、绿原酸(10)、橙皮素(11)、3,8-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12)、penicisochroman J(13)、2,5-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4-二烷(14)、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反式-1,2-二苯乙烯(15)、对苯二酚(1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7)、乙酰香草酮(18)、4-羟基-3-甲氧基桂皮醛(19)、2,3-二羟基-1-甲氧基苯(20)、5-羟甲基-2-呋喃甲醛(21)、5-乙酰糠醇(22)、5-[(5-(hydroxymethyl)furan-2-yl)methoxymethoxymethyl]furan-2-carbaldehyde(23)、5-({5-[(5-(hydroxy meth-yl)furan-2-yl)methoxy(methoxymethyl)]-furan-2-yl}methoxy(methoxymethyl))furan-2-carbaldehyde(24)和6-羟基-2H-吡喃-3-醛(25).其中,化合物3,15,16和19均能够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表现出潜在的抗炎活性.结论 炮制后的蜘蛛香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环烯醚萜及其降解产物、苯丙素、黄酮、色原酮、芳香衍生物和糠醛衍生物等.在炮制过程中,主要是环烯醚萜和单糖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化合物5、6、9~25均为首次从蜘蛛香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15,16和19具有抗炎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9.04、10.77、6.37和10.98 μmol·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