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妥昔单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活化及脑组织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活化及脑组织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的影响.方法:27 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西妥昔单抗组,每组9 只.结扎大脑中动脉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立即经侧脑室注射给予西妥昔单抗(106 μg/d),持续 7d.每组选取 3 只,在术后第 3和7 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每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术后第3 和7 天处死3 只,取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PP及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指数.提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制备胶质细胞悬液,培养的胶质细胞换成含有西妥昔单抗(10 μg/mL)的无糖无血清培养基在缺氧培养箱中培养2h,然后换成正常糖/血清的培养基在正常氧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观察胶质细胞GFAP荧光强度的变化,对照组不进行缺氧/复氧处理,缺氧/复氧组不加西妥昔单抗.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凋亡指数增加,胶质细胞GFAP免疫荧光强度增强,APP表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西妥昔单抗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凋亡指数降低,GFAP免疫荧光强度减弱,APP表达下降(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胶质细胞GFAP免疫荧光强度增强,而西妥昔单抗组较缺氧/复氧组降低(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APP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及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掌腱膜挛缩症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探究掌腱膜挛缩症(DD)在代谢组学层面的特性,筛选差异代谢物,为靶标验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在内蒙古包钢医院接受DD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切除的挛缩掌腱膜组织20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行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切取的正常掌腱膜组织20例为对照组.利用LC/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两组中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揭示两组代谢差异,进行层次聚类,利用P值、VIP系数及FC值的有效阈值设定筛选出有价值的差异代谢物.绘制箱线图、火山图、和弦图、气泡图、KEGG通路图等观察组间差异及代谢通路富集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完成各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利用LC/MS技术在40个样本中总计鉴定到931个代谢物,其中439个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VIP>1.00,FC<0.50或FC>2.00).经KEGG通路注释发现,差异代谢物分别在42条通路中富集(x/n>y/N,x:某通路相关差异代谢物数;y:某通路相关总代谢物数;n:经注释的差异代谢物数;N:经注释的总代谢物数).结论 掌腱膜挛缩症在碳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三条通路中的异常表现,证明其致病机制与炎症、氧自由基、糖尿病及局部缺血缺氧等因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栝楼桂枝颗粒通过HIF-1α-Netrin-1-UNC5B/VEGF促进大鼠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栝楼桂枝颗粒是否通过HIF-1α-Netrin-1-UNC5B/VEGF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对照组、栝楼桂枝颗粒3.6 g/kg组,另设16只假手术对照组.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肌张力测评试验及Cat 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RI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计算脑梗死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各组大鼠促血管生成及HIF-1α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NSS评分和肌张力评分均显著升高,运动时间和最大速率变化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大脑检测出大片白色梗死区域,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栝楼桂枝颗粒3.6 g/kg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或P<0.01),脑梗死率显著减少,大鼠运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A、CD3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HIF-1α、神经导向因子-1蛋白(NETRIN-1)、神经导向因子受体(UNC5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论:栝楼桂枝颗粒能够促进缺血性脑中风后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NETRIN-1-UNC5B/VEGF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HK-2细胞氧化炎性反应和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对HK-2细胞氧化炎性反应和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肾脏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将HK-2细胞随机分为缺氧复氧组、对照组、沉默PCSK9组、沉默PCSK9的对照组.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不同复氧损伤时间点PCSK9的表达变化;使用商业试剂盒检测转染PCSK9后对HK-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PCSK9后对HK-2细胞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转染PCSK9后对HK-2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及缺氧复氧组(0、2、4、6、8 h)PCSK9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8、3.24±0.31、3.61±0.36、3.79±0.39、4.26±0.43、4.08±0.39)高于未缺氧 HK-2 细胞的对照组(1.00±0.18、1.02±0.11、1.01±0.15、1.00±0.12、1.05±0.11、0.99±0.12),随着复氧损伤时间的增加,PCSK9表达逐渐增高,并在复氧6 h达到峰值(F=34.47,P<0.05).SOD和MDA检测结果显示缺氧复氧组的SOD含量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SOD:(5.23±0.46)U/mg比(13.18±1.02)U/mg,t=12.306,P<0.05;MDA:(3.53±0.27)nmol/mg 比(1.66±0.18)nmol/mg,t=-9.981,P<0.05].沉默PCSK9 组中 SOD 含量高于其对照组[(10.12±0.98)U/mg 比(5.19±0.50)U/mg,t=-7.762,P<0.05].沉默 PCSK9 组中 MDA 含量低于对照组[(2.09±0.18)nmol/mg 比(3.54±0.29)nmol/mg,t=7.358,P<0.05].ELISA 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缺氧复氧组的 IL-1β 和 IL-18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1β:(35.12±3.21)pg/ml 比(15.64±1.88)pg/ml,t=-9.070,P<0.05;IL-18:(98.76±9.71)pg/ml 比(52.17±5.09)pg/ml,t=-7.361,P<0.05].沉默PCSK9组中IL-1β 和IL-18 含量均低于对照组[IL-1β:(22.31±1.98)pg/ml 比(35.24±3.46)pg/ml,t=5.618,P<0.05;IL-18:(71.36±6.98)pg/ml 比(99.23±9.78)pg/ml,t=4.018,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复氧组中NLRP3和Caspase-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LRP3:0.57±0.05 比 0.27±0.02,t=-9.649,P<0.05;Caspase-1:0.47±0.04 比 0.20±0.03,t=-9.353,P<0.05).沉默 PCSK9 组中 NLRP3 和 Caspase-1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LRP3:0.31±0.03 比 0.55±0.05,t=7.129,P<0.05;Caspase-1:0.25±0.02 比 0.48±0.04,t=8.908,P<0.05).结论 PCSK9在HK-2细胞中呈高表达,其可能是通过增加HK-2细胞氧化炎症水平以及促进细胞焦亡,从而影响肾脏IRI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急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SD乳鼠脑组织中表达变化及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急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SD乳鼠脑组织中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转录因子Notch1和其活性成分NICD以及其下游的蛋白HES1)表达变化及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后急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SD乳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8只3日龄SD乳鼠随机分成Notch1抑制组、模型组及对照组,均分为6只.Notch1抑制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DAPT(100 mg/kg),然后缺血缺氧处理;模型组缺氧和缺血处理前腹腔注射1%DMSO;对照组接受假手术.采用Western blottting法检测各组Notch1信号通路蛋白(Notch1、NICD、HES1)及凋亡蛋白(Caspas-3、Bax、Bcl-2);通过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otch1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NICD以及下游的调控蛋白HES1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促凋亡蛋白Caspas-3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Notch1抑制组NICD和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Caspas-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而Bcl-2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Notch1抑制组缺氧缺血损伤的脑组织结构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数减少(P<0.05).结论 急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SD乳鼠脑组织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ICD、HES1升高,促凋亡蛋白Caspas-3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后,急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SD乳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减少;Notch1信号通路可通过促进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诱发新生儿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麻素经PI3K/AKT通路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天麻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活化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9只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9)、缺氧缺血模型组(HIBD,n=15)、天麻素处理组(HIBD+G,n=15).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IBD后TNF-α、IL-1β、IL-10和TGF-β1蛋白的表达;网络药理学筛选天麻素治疗HIBD的潜在作用靶点;Western blotting检测HIBD和氧糖剥夺(OGD)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CCK8检测PI3K/AKT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BV-2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RT-qPCR检测LY294002干预后天麻素对TNF-α和TGF-β1的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HIBD组相比,天麻素降低缺血侧胼胝体区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P<0.05),促进IL-10和TGF-β1的蛋白表达(P<0.05);网络药理学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显著富集,且天麻素与PI3K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HIBD组、OGD组相比,天麻素促进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CCK8结果显示LY294002在0~120 μmol/L浓度范围内对BV-2小胶质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作用;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组TNF-α的mRNA水平升高,TGF-β1的mRNA水平降低(P<0.05);天麻素干预后降低TNF-α的mRNA水平,升高TGF-β1的mRNA水平(P<0.05);LY294002处理后TNF-α的mRNA水平进一步升高,TGF-β1的mRNA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而LY294002与天麻素联合用药后TNF-α和TGF-β1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天麻素能抑制HIBD后活化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并鉴定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键基因,基于基因富集分析结合相关实验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IS相关的样本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获得关键基因与关键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相关验证.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CAO/R),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线粒体膜电位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情况进而明确细胞凋亡水平.利用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建立糖氧剥夺/复糖氧模型(OGD/R),使用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进一步验证HSYA对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GSE22255数据集发现23个显著上调的DEGs和2个显著下调的DEGs.富集分析发现其与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凋亡的调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调节、分子干预信号通路相关.生物过程方面,通过建立特征基因功能网络发现,特征基因与急性炎症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脂多糖介导的反应、稳态分子的反应等功能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血红素代谢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JAK/STAT3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发挥着关键作用.筛选出JAK2/STAT3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通路为研究重点.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R组大鼠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和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升高(P<0.001),抑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低(P<0.001).HSYA干预后可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和神经元凋亡(P<0.01).体外实验显示,OGD/R组JAK2/STAT3通路被磷酸化激活,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较Normal组升高(P<0.001),抑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低于Normal组(P<0.001);加入抑制剂AG490后JAK2、STAT3磷酸化程度降低(P<0.01).与Normal组比较,OGD/R组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水平升高(P<0.001),Bcl-2表达降低(P<0.001).HSYA抑制了神经元的凋亡(P<0.01).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IS后发挥着关键作用,HSYA可能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元凋亡,从而减轻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脑部近红外光谱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不同程度缺氧缺血脑病(HIE)患儿早期脑氧合功能(cSO2)和脑组织氧提取分数(FTOE)及生后几天内脑功能的改变,探究早期(生后6~12 h)cSO2及FTOE水平是否可以预测短期结局。方法:此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胎龄36周以上的HIE患儿。于生后84 h内的十个阶段分别测定cSO2和FTOE水平。中重度HIE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TH)。异常结局定义为异常磁共振表现(MRI)和/或死亡。结果:研究共纳入58例患儿(28例轻度、24例中度、6例重度)。出生胎龄中位数为39.9周(IQR 38.1~40.7),体重中位数为3.35kg(IQR 2.97~3.71)。所有HIE患儿在生后24 h内cSO2升高、FTOE降低。与中度患儿组相比,轻度组cSO2水平在生后第6小时、第9小时及第12小时显著增高;FTOE在生后第6小时和第9小时较低。但第6和12小时的cSO2及FTOE水平无法预测其异常结局。结论:在生后12 h内,与中重度HIE患儿相比,轻度HIE患儿cSO2较高、FTOE较低。无论是否进行亚低温治疗,不同程度的HIE患儿生后24 h内的cSO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时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对母婴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母体产时发热体温峰值和发热持续时间对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2022年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以产时发热(母体体温≥37.5℃)为暴露因素,分别以发热峰值Tmax(产时能记录到的最高体温)、发热持续时间t(从首次记录发热到首次记录正常体温或分娩为止的时间),发热复合变量v[v=Tmax-37 ℃/100×t]分组.比较新生儿围产期不良结局(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惊厥、颅内出血等)和孕产妇围产期不良结局(包括母体手术产、产后出血、手术切口感染、产褥期败血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体产时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与母婴围产期不良结局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197例研究对象,其中307名(13.9%)产妇在分娩期间出现发热.与非发热组相比,发热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及母体手术产发生风险升高.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热峰值每增加1℃,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增加1.204倍(OR=2.204,95%CI:1.691~2.423),母体手术产发生风险增加88.3%(OR=1.883,95%CI:1.581~2.242);发热持续时间每增加60 min,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增加 28.4%(OR=1.284,95%CI:1.178~1.400),母体手术产发生风险增加 29.4%(OR=1.294,95%CI:1.183~1.414);发热复合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增加55.4%(OR=1.554,95%CI:1.359~1.777),母体手术产发生风险增加 49.4%(OR=1.494,95%CI:1.298~1.720).结论 随着发热峰值的升高,发热持续时间增加,发热复合变量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及母体手术产发生风险均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磷酸化叉头框O4型在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化叉头框O4型(phosphorylated forkhead box subtype O4, p-FoxO4)在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H9c2细胞正常培养24 h后,均匀接种于6孔板中,密度为4.5×10 5个/ml,每组≥3次重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1 h复氧1 h组(H1R1组)、缺氧1 h复氧3 h组(H1R3组)和缺氧1 h复氧6 h组(H1R6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法检测4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法检测叉头框O4型(forkhead box subtype O4, FoxO4)、Bcl-2细胞死亡的相互作用介质(Bcl-2 interacting mediator of cell death, Bim)、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Bax)的mRNA含量,以此确定最佳H/R时间点。Control组与H1R1组分别通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FoxO4、p-FoxO4、Bim、Bcl-2和Bax蛋白含量。将6~8周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30 min再灌注3 h组(R3组)、缺血30 min再灌注6 h组(R6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 h组(R12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组(R24组)。采用qPCR法检测结扎小鼠左前降支后导致缺血的左心室前壁的FoxO4、Bim、Bcl-2和Bax的mRNA含量。 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1R1组、H1R3组和H1R6组细胞相对生存率下降,H1R1组最低( P<0.05);与H1R1组比较,H1R3组和H1R6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升高( P<0.05);与H1R3组比较,H1R6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升高( P<0.05)。与Control比较,H1R1组、H1R3组、H1R6组FoxO4 mRNA表达增加( P<0.05),H1R1组Bim mRNA表达增加( P<0.05),H1R1组Bcl-2 mRNA表达降低( P<0.05),H1R1组Bax mRNA表达增加( P<0.05),H1R3组、H1R6组Bax mRNA表达减少( P<0.05);与H1R1组比较,H1R3组、H1R6组Bim mRNA表达和Bax mRNA表达降低( P<0.05)。与Sham组比较,R12组、R24组FoxO4 mRNA含量增加( P<0.05),R6组Bim mRNA减少( P<0.05),R24组Bim mRNA含量增加( P<0.05),R3组、R12组、R24组Bcl-2 mRNA含量减少( P<0.05);R6组和R24组Bax mRNA含量增加( P<0.05);与R3组比较,R12组和R24组FoxO4 mRNA含量增加( P<0.05),R12组和R24组Bim mRNA含量增加( P<0.05),R6组、R12组和R24组Bax mRNA含量增加( P<0.05)。与R6组比较,R12组和R24组FoxO4 mRNA含量及Bim mRNA含量增加( P<0.05);与R12组比较,R24组FoxO4 mRNA、Bim mRNA、Bax mRNA含量增加( P<0.05)。与Control组比较,H1R1组出现较多核固缩、高亮的凋亡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Control组比较,H1R1组FoxO4、p-FoxO4、Bim、Bax蛋白含量增高,Bcl-2蛋白含量降低( P<0.05)。 结论:p-FoxO4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内在途径参与H9c2心肌细胞的H/R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