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序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延迟进动定制激发(delay alternating with nutation for tailored excitation,DANTE)和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SPACE)的多序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对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7例LEAD患者和26例无LEAD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I设备上接受了T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TSE)、T1w DANTE-SPACE、对比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CE)T1w DANTE-SPACE和CE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MR-VWI扫描.两名放射科医师在双盲条件下分别测量了T1w DANTE-SPACE和T2w TSE序列图像相应位置的管腔面积(lumen area,LA)、管壁面积(vessel wall area,VWA)、平均管壁厚度(average vessel wall,AVW)和最大管壁厚度(maximum vessel wall,MVW)等形态学指标.每位医师在3周间隔后对相同指标进行了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和Bland-Altman方法评估了两种扫描技术以及不同组别之间的T1w DANTE-SPACE形态学测量指标的观察者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了准确性.结果 T1w DANTE-SPACE与T2w TSE成像技术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度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对形态学测量指标的ICC值在0.85~0.99之间.在不同组别中,T1w DANTE-SPACE形态学测量指标的两次测量ICC值为0.90~0.99.Bland-Altman分析显示,观察者间和两次测量间的大部分形态学测量指标均在95%的一致性限度内.T1w DANTE-SPACE技术在LEAD组不同血管节段的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0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5~0.983]和0.905(95%CI:0.835~0.976).当腘小腿动脉段的血管壁厚度为1.00 mm,LA为10.88 mm时,LEAD的敏感度分别为79.2%和85.4%,特异度分别为96.2%和9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和95.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和77.4%.结论 多序列MR-VWI在评估LEAD斑块形态学指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高准确性,支持其在LEAD的MRI检查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9例(4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7例、男2例,年龄28~77(54.5±12.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组:改良单钉Scarf组21例(30足),均为女性,年龄29~77(52.6±13.2)岁,采用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传统Scarf组18例(18足),女16例、男2例,年龄28~74(57.7±9.9)岁,采用传统Scarf截骨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CT影像学指标,包括拇外翻角(HVA)、第1与第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第1跖骨旋转角(α角)及其纠正量,以及籽骨分度(TSCG)。(2)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48足)患者获得6~24(10.6±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复发。(1)改良单钉Scarf组与传统Scar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侧别、性别、分型、合并症及联合术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指标HVA、IMA、DMAA、α角和α角纠正量,及TS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除传统Scarf组的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4 ,P=0.586),2组其他指标均较术前改善(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2组术后HVA、HVA纠正量及I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改良单钉Scarf组DMAA和DMAA纠正量、IMA纠正量、α角和α角纠正量,以及TSCG均优于传统Sca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术前AOFAS前足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值均<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8, P=0.236),但AOFAS前足评分改良单钉Scarf组为100.0(92.3,100)分优于传统Scarf组的90.0(86.8,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80, P=0.007)。传统Scarf组中1例患者出现跖痛症,改良单钉Scarf组随访期间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和传统Scarf截骨术均能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矫形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术后并发症更少,尤其在纠正第1跖骨旋前方面表现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80, 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2, 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6, 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48, 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 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 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有症状的144例(237足)女性 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9~84(53.79±13.04)岁。根据籽骨嵴是否磨损分为籽骨嵴磨损组与籽骨嵴无磨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第1~2跖骨间角(IMA)、 外翻角(HV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正位胫侧籽骨分度、冠状面籽骨分度、第1跖骨旋转角(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β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界值。 结果:144例(237足)患者的IMA为13.85°±3.15°,HVA为31.52°±11.23°,DMAA为18.10°±8.08°,α角为22.78°±6.89°,β角为15.01°±6.45°。两组参数比较,除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71, P>0.05)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05(1.02~1.09), P<0.01]、冠状面籽骨分度[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4.41(2.90~6.70), P<0.01]是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界值为53.5岁(灵敏度85.1%、特异度56.6%),冠状面籽骨分度界值为1.5度(灵敏度90.4%、特异度67.8%)。 结论:女性 外翻患者中,籽骨嵴磨损与年龄和冠状面籽骨分度增加有关,与IMA、HVA、DMAA、正位籽骨分度及第1跖骨旋转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MRCP诊断结石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联合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结石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9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胰腺和胆道结石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年龄24~70 (42.91±3.20)岁。所有患者均行胰腺和胆道3D-SPACE和3D-TSERT序列的MRCP,以外科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并计算3D-SPACE、3D-TSERT序列及其二者联合对胰腺和胆道结石及不同大小、不同部位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采用ROC曲线分析3D-SPACE、3D-TSERT序列及其二者联合在MRCP对胰腺和胆道结石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2组间检出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98.45%,191/194)高于3D-SPACE (81.44%,158/194)、3D-TSERT (78.87%,153/194)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38、13.461,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最大径≤0.8 cm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97.14%,102/105)高于3D-SPACE (69.52%,73/105)、3D-TSERT (66.67%,70/105)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84、11.374,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结石、胰管结石的检出率高于3D-SPACE、3D-TSERT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105~15.715,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对胰腺和胆道结石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73%、90.64%和88.26%,高于3D-SPACE (78.46%、79.68%、79.38%)、3D-TSERT (77.53%、78.62%、76.19%)序列。 结论: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MRCP中对不同部位胰腺和胆道结石(尤其微小结石)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法对膝关节炎患者截骨参数、膝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不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法对膝关节炎患者截骨参数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研究组TKA中行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对照组行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评价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指标,截骨参数,术前、术后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术后1年内并发症。术后1年内并发症。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 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83.35±8.26) min、出血量(51.35±6.64) ml、聚乙烯衬垫厚度(8.83±1.35) mm、住院时间(8.13±1.62) d,对照组手术时间(81.52±9.13) min、出血量(53.72±6.83) ml、聚乙烯衬垫厚度(9.26±1.53) mm、住院时间(8.85±1.95) d,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t=1.132, 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比较( t=1.895, P>0.05);两组患者的聚乙烯衬垫厚度比较( t=1.604,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t=1.934, P>0.05),因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截骨参数、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假体旋转角、膝关节内翻角、截骨板相对后髁线旋转角比较( P<0.05),观察患者的截骨参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HSS分值术前比较( t=1.88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的HSS)分值术后比较( t=4.804, P<0.05);两组术后HSS评分均相比术前均明显升高,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HSS评分相比术前均明显升高,研究组HSS评分[(83.26±6.65)分]高于对照组[(76.74±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随访1年内残留膝关节周围痛少于对照组( χ2=4.13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内其他并发症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 χ2=0.000, P>0.05);两组患者假体松动( χ2=0.000, P>0.05);膝关节不稳( χ2=0.608, P>0.05);感染( χ2=0.000, P>0.05),因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KA中根据后髁角(PCA)测量结果行股骨后髁旋转截骨在改善截骨参数和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还能减少残留膝关节周围痛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07, 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内耳MR 3D-T 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基于光学体表监测技术的新型摆位方法在头部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光学体表监测技术的新型摆位方法,并对比分析其在头部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通过图像引导配准结果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99例头部肿瘤患者358次摆位数据,其中传统摆位方法130次(41例),新型摆位方法228次(58例)。对比摆位误差分布情况、异常摆位个数、摆位时间等指标评估新型摆位法的优势。结果:新型摆位方法3个线性方向即升降(Vrt)、头脚(Lng)、左右(Lat)摆位误差绝对化后分别为(0.07±0.07)、(0.08±0.06)、(0.06±0.06)cm,3个旋转方向即偏转角(Rtn)、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摆位误差绝对化后分别为(0.53±0.41)°、(0.59±0.44)°、(0.59±0.46)°。其摆位精度相对于传统方法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t=3.24~6.10, P<0.001)。同时,新型摆位方法与传统摆位方法比较,异常摆位次数大幅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 2=60.66, P<0.001),且摆位时间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光学体表监测技术的新型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头部肿瘤放疗患者的摆位精度,显著缩小了6自由度床修正范围,大幅度降低了异常摆位概率,提示在头部放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 t=2.44, 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5, 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 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97, P=0.026; t=1.753, P=0.038);术后6个月以后KSS膝关节评分>90分。术后1个月时膝关节ROM为94.7°±10.6°,与术前91.9°±12.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86, P=0.245);术后3个月为105.8°±14.7°,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24, P=0.041)。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KS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膝关节ROM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既能通过较少的软组织松解恢复下肢力线,又能通过等量截骨获得屈伸间隙平衡,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易致股骨假体内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姜黄素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神经行为缺陷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相关神经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并且评估其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远期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2023年1-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选用7日龄新生SD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22)、缺氧缺血脑损伤组(HIBD组,n=22)和缺氧缺血脑损伤+姜黄素组(HIBD+姜黄素组,n=22).造模后24 h采用Longa评分评估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后48 h通过负性趋地反射、翻正反射评估短期神经行为;4周后采用圆筒实验、水迷宫实验、转角实验、爬杆实验评估远期神经行为;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脑组织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蛋白(STAT3、p-STAT3)水平.结果 造模24 h后,HIBD组(n=18)与HIBD+姜黄素组(n=15)新生大鼠Longa评分为1~3分提示造模成功.短期行为学评估表明,与HIBD组比较,HIBD+姜黄素组负性趋地反射和翻正反射时间缩短(P<0.05).远期神经行为学评估表明,与HIBD组比较,HIBD+姜黄素组圆筒实验大鼠左前肢使用率明显增加、水迷宫实验穿越平台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增加、转角实验右转得分率减少、爬杆实验中爬杆时间缩短(P<0.01).ELISA检测显示,与HIBD组比较,HIBD+姜黄素组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下降(P<0.05).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显示,与HIBD组比较,HIBD+姜黄素组脑组织中p-STAT3/STAT3水平降低(P<0.01).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