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及颌面部多腺体并沿翼腭窝浸润IgG4相关性Mikulicz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较为罕见的Mikulicz病。患者男性,18岁,以“双眼反复红肿伴异物感5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IgG4免疫相关疾病、哮喘”病史,自诉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后控制良好,停药后复发。CT及MRI检查提示头颈部多腺体对称性肿胀,并沿翼腭窝浸润;免疫球蛋白IgG定量测定21 g/L,免疫球蛋白亚类定量测定IgG4 22.4 g/L。住院期间继续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症状缓解后出院继续保守治疗。综合临床症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及激素治疗后的显著效果,本病最终诊断为Mikulicz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偏侧鼻咽癌原发灶CTV的个体化优化方案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偏侧鼻咽癌调强放疗原发灶临床靶区(CTV)的个体化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连续收治的偏侧鼻咽癌初诊患者87例。偏侧鼻咽癌定义为肿瘤浸润不超过健侧侧壁。根据鼻咽肿瘤侵犯趋势,对原发灶CTV进行如下优化:CTV2健侧包及翼腭窝根部,不包及健侧卵圆孔,咽旁间隙水平健侧仅充分包及咽后外侧淋巴结,健侧颈内静脉不常规包及。评估失败模式和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L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配对 t检验和秩和检验法分析优化区域剂量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全组中位随访59.5个月,5年LCR、PFS、OS分别为98.9%、86.5%、92.1%。CTV优化区域内无1例局部复发。健侧风险结构的优化使腮腺、颞叶、耳蜗、中耳剂量分别降低了13.45%、9.14%、38.83%、29.36%。观察到4例(4.6%)3级晚期听力损伤,均位于患侧。对比患侧,优化方案明显减轻了健侧的听力损伤( P<0.001)。其他3级晚期不良反应包括颅神经损伤、颈部皮下纤维化、视力损伤,各1例。 结论:偏侧鼻咽癌原发灶CTV采取个体化优化方案是安全的,剂量学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简称3D)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3D神经内镜行经鼻颅底手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垂体腺瘤18例,其中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鞍上Rathke囊肿1例;脊索瘤1例。根据不同病变分别选择3D神经内镜经鞍底入路(12例)、经鼻蝶-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8例)、经斜坡入路(2例)、经翼腭窝-海绵窦入路(6例)。术后行影像学随访了解肿瘤是否复发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视力下降20例,术后18例好转,2例加重;术前头痛8例,术后均予以缓解;术前闭经2例,术后月经均恢复正常;术前尿崩4例,术后均无明显缓解。术后新增尿崩3例,均为短暂性尿崩,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新增外展神经麻痹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1.1)个月(3~6个月),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者,无迟发性脑脊液漏者。结论:3D神经内镜应用于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可立体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与重要神经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减少损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颞下窝毫针盲刺翼腭窝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诊治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1例,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伴右鼻塞、脓涕,鼻腔异味感,经抗生素、鼻用激素治疗,疗效不满意,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以李新吾教授发明的鼻炎针刺技术治疗3周,症状明显缓解,复查鼻窦CT结果与耳鼻咽喉科会诊均提示病情好转、无须手术治疗。因针刺目标为翼腭窝,且为盲刺,故提出此技术宜称"经颞下窝毫针盲刺翼腭窝技术",并认为该技术较手术侵入性小、不良反应少,或可成为严重CRS患者在药物治疗后、手术治疗前可尝试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眶下神经和额神经增粗的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LPD)眶下神经增粗(IONE)和额神经增粗(FNE)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眶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眼眶LPD 222例和炎性假瘤9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LPD患者包括淋巴瘤(含不典型淋巴增生)9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131例。LPD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21例,年龄(58±17)岁;炎性假瘤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龄(49±21)岁。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眼眶CT及磁共振T 1、T 2平扫加T 1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层厚3 mm,读冠状位CT或磁共振成像图片,IONE判定标准为眶下神经直径大于视神经,FNE判定标准为额神经直径等于或大于视神经。记录IONE、FNE患者伴随的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疾病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发生IONE和(或)FNE的比例。 结果:IONE和(或)FNE在CT影像上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伴骨性眶下神经沟(孔)扩大,磁共振成像上表现为T 1和T 2加权像中等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明显,可向翼腭窝和颅内蔓延;可伴随泪腺肿大、眼外肌增粗、眶内肿块或鼻窦混浊等影像表现。222例LPD患者中12例发生IONE和(或)FNE,95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7, P=0.021)。LPD中,91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IONE和(或)FNE,131例RLH中10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8)。RLH中,28例IgG4相关眼病(IgG4-ROD)患者中7例发生IONE和(或)FNE,103例非IgG4-ROD患者中3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2, P=0.000)。 结论:LPD中的多种疾病均可出现IONE和(或)FNE,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显示神经增粗及伴随征象,其中以IgG4-ROD最多见,具有一定特异性。IONE和FNE有助鉴别LPD与炎性假瘤。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32-83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底多孔道蔓延的海绵窦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68岁,2020年1月4日因“左眼胀痛伴面部麻木疼痛1个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就诊。患者自觉左眼有轻度视力下降。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5 分。左眼睑下垂,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无出血,视野正常,眼球运动可、无震颤,嗅觉敏感,双耳听力正常,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声音无嘶哑,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腱反射阳性(++),身体深浅感觉皮层觉对称,行走稳,Romberg征阴性。胸部腹部CT常规非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征象。头颅CT平扫发现左侧海绵窦旁(图1A)、左侧眼眶后壁(图1B)、翼腭窝等密度软组织影(图1C),骨窗片提示左侧Mecke腔扩大,外侧壁模糊;CT增强后见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约30.0 HU。CTA显示颅内动脉左侧海绵窦段走行正常,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图1D)。MR T 1WI、T 2WI及T 2WI压脂像均显示病灶为等信号(图1E),DWI序列呈略高信号,在颞骨背景抑制的情况下Mecke腔内病灶明显(图1F),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66×10 -3 mm 2/s;增强后病灶中等强化,强化的病灶向前沿眶上裂侵犯眼眶肌锥内后缘、向内前沿圆孔侵犯翼腭窝(图1G)及向内后沿Mecke腔侵犯后颅凹(图1H)。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在上海华山医院PET/CT检查发现左侧海绵窦旁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为16.3。于2020年1月21日在上海华山西院区行择期开颅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肿瘤病灶位于硬膜外,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偏韧,血供异常丰富,触之易出血,表面有神经覆盖。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膜相关免疫球蛋白CD79a阳性,T淋巴细胞标记物CD3少量阳性,增殖细胞抗原标记物Ki67为9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生发中心细胞及所致淋巴瘤的标记物CD10、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角蛋白阴性,钙循环蛋白S100部分阳性、B细胞系特异激活因子PAX5阳性。病理诊断:(1)(海绵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2)考虑B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影像学及内镜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形态复杂。本研究选择200侧(200例患者)成人颈外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基于其形态,可将上颌动脉翼腭段分为Y型(105侧,占52.5%)、F型(45侧,占22.5%)、T型(17侧,占8.5%)及其他型(33侧,占16.5%)。选择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腔-上颌窦-翼腭窝入路解剖翼腭窝内结构,根据其形态对上颌动脉翼腭段进行如下改良分型:Y型(11侧,占55.0%)、F型(3侧,占15.0%)、T型(4侧,占20.0%)及其他型(2侧,占10.0%)。通过术前影像学表现判断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分支形态,有助于术中个体化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泪前隐窝扩大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肿瘤切除术(附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