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例老年重症肺炎临床特征及Barthel指数对预后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Barthel指数对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监护室中2015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60岁以上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分析其合并症、人工机械通气的使用、转归等临床特征及Barthel指数对预后的价值。结果:共收集249例,平均年龄75岁,死亡72例,病死率为28.9%。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07例,死亡45例。无创机械通气158例,死亡45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是低蛋白血症( OR=2.032,95% CI:1.125~3.671)、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OR=7.429,95% CI:1.371~40.257)和有创通气( OR=2.428,95% CI:1.289~4.574)。低蛋白血症( OR=2.020,95% CI:1.133~3.601)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OR=2.289,95% CI:1.206~4.347)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生活能力受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低蛋白血症、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有创机械通气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其生活能力受损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独用Barthel指数难以准确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51、χ 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中加强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术后认知功能状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麻醉中高龄患者脑氧饱和度(rSO 2)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心脏手术老年患者113例,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65~89岁。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和rSO 2及相关监测下完成。统计分析老年患者合并疾病、心脏手术史、体外循环时间、rSO 2基线值(rSO 2 baseline)、术中rSO 2最低值(rSO 2 min)、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C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数值,术后POCD发生率及死亡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历系统和麻醉信息系统。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POC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19例(16.8%)患者术后出现POCD,且19例患者术中rSO 2下降幅度均超过基线值30%以上。POCD组与非POCD组患者术中rSO 2变异度(rSO 2 baseline-rSO 2 min)分别为(18.0±2.7)、(6.6±2.3),NSE变异度(NSE 术后-NSE 术前)分别为(31.3±9.7)、(9.5±3.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35、17.70,均 P<0.05)。rSO 2变异度与NSE变异度呈正相关( r=0.697,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O 2变异度[ OR值(95% CI)为0.374(0.059~1.895)]、合并糖尿病[ OR值(95% CI)为0.493(0.041~1.812)]、脑卒中[ OR值(95% CI)为0.325(0.084~0.917)]和房颤[ OR值(95% CI)为0.176(0.091~0.943)]是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结论:术中监测rSO 2下降幅度可预测POCD的发生,推荐rSO 2作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常规监测项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NCCU)收治的ABI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是否发生IDDVT及IDDVT是否进展患者基本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术后1、2~4、5~7、>7 d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DDVT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4例ABI患者,以老年人〔年龄为60(51,69)岁〕、男性〔99例(占60.4%)〕和重型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5,8)分〕患者为主。164例ABI患者中围手术期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分别为61.6%(101例)和16.8%(17例),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2.8%(21例)。与发生IDDVT组(101例)比较,未发生IDDVT组(59例)患者年龄更小(岁:55±13比62±13),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更短(d:12±6比15±7),体质量指数(BMI)和入院时GCS评分更高〔BMI (kg/m 2):23±5比19±8,GCS评分(分):7±2比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IDDVT进展组比较,IDDV未进展组男性更少〔61.9%(52/84)比88.2%(15/17)〕,输注红细胞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小〔8.3%(7/84)比29.4%(5/17)和47.6%(40/84)比94.1%(16/17)〕,脑疝发生率更高〔42.9%(36/84)比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时间延长,是否发生IDDVT两组D-二聚体升高,发生IDDVT组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而未发生IDDVT组>7 d达峰值;IDDVT是否进展两组D-二聚体均逐渐升高,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d起发生IDDVT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IDDVT组〔mg/L:4.1(2.3,8.0)比2.4(1.7,3.4), P<0.05〕,持续到术后5~7 d〔mg/L:5.5(3.3,11.4)比3.9(2.6,5.8), P<0.05〕;术后2~4 d起IDDVT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mg/L:11.2(4.7,20.0)比3.7(2.1,6.8), P<0.05〕,持续到>7 d 〔mg/L:11.0(3.0,18.9)比4.1(2.6,6.5),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 OR)=3.43,95%可信区间(95% CI)为1.69~6.96, P=0.001〕、GCS>8分( OR=0.35,95% CI为0.17~0.76, P=0.008)、ICU住院时间>13 d( OR=2.25,95% CI为1.08~4.70, P=0.031)是影响ID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OR=0.19,95% CI为0.02~0.71, P=0.019)、输注红细胞( OR=6.50,95% CI为1.33~31.94, P=0.021)、脑疝( OR=0.18,95% CI为0.37~0.90, P=0.036)均是影响IDDVT进展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5~7 d D-二聚体对ABI患者ID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为0.68和0.72,95% CI分别为0.60~0.75和0.64~0.80, P值均为0.000 1〕;当界值年龄为60岁和D-二聚体为5.4 mg/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6%、54.4%,特异度分别为71.2%、8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7%、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2%、48.1%。术后5~7 d D-二聚体较术后1 d的增高值对IDDVT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1,95% CI为0.71~0.88, P=0.000 1);当增加值的界值为3.9倍时,诊断IDDVT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74.6%、41.9%、90.3%。 结论:危重ABI患者围手术期有较高的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别是5~7 d的增加值对于预测患者IDDVT的进展有较高价值,从而利于指导施行全下肢深静脉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种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准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以临床体征为主要内容的常用评分工具对高龄(≥80岁)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重症监护医疗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高龄脓毒症患者(年龄≥80岁,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28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依据入ICU 24 h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峰值,计算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记录患者预后。计算以上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总共筛查42 037份住院记录,入ICU 24 h内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且年龄≥80岁的脓毒症患者956例(其中男性456例,47.70%),存活组患者696例(72.8%),死亡组患者260例(27.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入住ICU前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比例及出现脓毒性休克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均 P<0.001),而存活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较死亡组更长( P<0.001)。死亡组SOFA评分≥7分、qSOFA评分≥2分、SIRS评分≥2分、NEWS评分≥8分、OASIS评分≥42分的比例大于存活组(均P<0.05)。评分工具qSOFA、SOFA、SIRS、NEWS、OASIS对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预测准确性的AUC依次为0.587(95% CI:0.556~0.617)、0.694(95% CI:0.655~0.732)、0.591(95% CI:0.555~0.627)、0.684(95% CI:0.646~0.721)和0.718(95% CI:0.681~0.755)。 结论:OASIS对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准确性优于qSOFA、SOFA、SIRS、NEWS评分,但以上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临床价值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机构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均存在风险,可由镇痛方式、患者个性化因素或用药错误等引起。为了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风险,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安全用药工作组组织国内药学专家和麻醉学专家制定了本指导原则,从管理、药品和特殊人群3个方面阐述围手术期镇痛药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管理相关风险包括镇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风险、信息/物品/药品传递风险、术中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的相关风险,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完善信息化等途径进行防范。药品相关风险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镇痛药分为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辅助药等,可根据具体药物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等有各自的生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全方位监测,可进行风险预测和制定规避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从而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监测的所有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龄患者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压和心率短期影响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常规无监护表面麻醉高龄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眼内注射(即玻璃体内注射)短期血压、心率变化,并分析其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80岁以上抗VEGF注射患者100例,年龄80~95岁,其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14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1例,累计注射次数1~36次。测定患者术前一次就诊时(日常)、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0 min的血压和心率,并进行手术焦虑、疼痛评分问卷调查。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注射前后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结果:收缩压范围和中位数:日常100~160 mmHg(1 mmHg=0.133 kPa)和130(120~140)mmHg、术前106~176 mmHg和142(129~149.00)mmHg、术后即刻118~197 mmHg和153(139~164)mmHg、术后30 min 115~187 mmHg和143(130~151)mmHg;舒张压依次为45~90 mmHg和70(65~75)mmHg、55~98 mmHg和76(69~83)mmHg、58~99mmHg和81(73~87)mmHg、50~93 mmHg和75(69~81)mmHg;心率范围和中位数:日常50~95次/min和70(65~80)次/min、术前48~101次/min和72.5(65~81)次/min、术后即刻51~93次/min和73(66~80)次/min、术后30 min 50~87次/min和70(65~76)次/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自术前直至术后30 min均较日常水平升高(均 P<0.01);心率术前较日常增加( P<0.01),经休息术后30 min已较日常下降( P<0.01)。 结论:高龄患者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过程中血压波动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尤以收缩压升高幅度明显,术前即开始升高、术后回落,术后30 min影响仍然未能消除。心率变化幅度相对不大。应酌情加强围术期管理和监护措施以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评分系统对ICU老年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博洛尼亚卒中结局算法(BOA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及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神经功能缺损(PLAN)评分对ICU老年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ICU住院的1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4周内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重症SAP亚组和轻症SAP亚组,并按照4周内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BOAS、ASTRAL及PLAN评分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3种量表对SAP及其预后的预测性能。结果:BOAS、ASTRAL及PLAN评分间两两分别呈正相关( P<0.05);SAP组3种评分均高于非SAP组,且重症SAP亚组ASTRAL、PLAN评分高于轻症SAP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OAS、ASTRAL及PLAN评分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0.610、0.692和0.705,预测重症SAP的 AUC分别为0.613、0.661和0.709;在SAP组和非SAP组内,预后不良组患者的3种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AP组内BOAS、ASTRAL及PLAN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 AUC分别为0.736、0.757和0.716,在非SAP组内 AUC分别为0.699、0.731和0.631。 结论:BOAS、ASTRAL及PLAN评分对ICU内老年患者的SAP及其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PLAN评分对SAP的预测性能、ASTRAL对预后的预测性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在麻醉重症监护室的恢复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或舒芬太尼在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择期行全身麻醉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组(Q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术后常规监护和治疗基础上干预,Q组以羟考酮0.03 mg/(kg·h)+右美托咪定0.4 μg/(kg·h)持续泵注,S组以舒芬太尼0.03 μg/(kg·h)+右美托咪定0.4 μg/(kg·h)持续泵注。记录入AICU后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苏醒质量(Aldrete评分和呛咳评分)和舒适度情况[Bruggrmann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入AICU后3、5、7、10和14 h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和镇痛评分[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平均动态压(MAP)和心率];入AICU即刻、5 h和14 h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记录AICU期间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事件、引流管出血量及出AICU时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结果:Q组呛咳评分明显低于S组[(1.02 ± 0.77)分比(1.88 ± 0.34)分],Aldrete评分和BCS评分明显高于S组[(8.93 ± 0.25)分比(5.97 ± 0.32)分和(3.03 ± 0.32)分比(0.93 ± 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入AICU后3和5 h Ramassy评分、NRS评分、MAP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组入AICU后7、10和14 h Ramassy评分明显高于S组,NRS评分、MAP和心率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入AICU后即刻TNF-α、IL-6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组入AICU后5和14 h TNF-α、IL-6和CRP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Q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引流管出血量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躁动、发热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4.63 ± 1.10)次比(18.80 ± 1.54)次、(129.67 ± 4.14)ml比(164.00 ± 8.14)ml、10.0%(4/40)比52.5%(21/40)、2.5%(1/40)比25.0%(10/40)、7.5%(3/40)比47.5%(19/40)、0比20.0%(8/40)、2.5%(1/40)比22.5%(9/40)和2.5%(1/40)比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低血压、严重心动过缓和谵妄。Q组出AICU时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S组[(3.53 ± 0.63)分比(2.70 ± 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AICU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持续微量泵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能明显提高拔管期苏醒质量和舒适度,不影响拔管时间,且可有效减轻恢复早期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联合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老年人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观察老年人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行床旁支气管镜治疗后肺通气情况,并观察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SA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及抗感染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变常规吸痰为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比较两组患者于入组时及第1、3、5天时通过EIT收集的兴趣区域(ROI)4区(ROI4)值,同时记录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共7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37例、试验组41例。试验组患者于第1、3、5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ROI4区域气体分布值分别为(2.24±0.77)%、(7.05±0.77)%、(12.34±1.47)%,与对照组(0.49±0.65)%、(2.49±0.87)%、(5.57±0.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t=10.85、24.56、26.54,均 P<0.001);试验组患者于第1、3、5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潮气量和动态肺顺应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均 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2.22±0.88)d、(18.41±1.12)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14.65±0.92)d、(21.14±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1、11.01,均 P<0.001)。 结论:对于老年SAP患者,间断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能有效改善背区肺通气情况及改善患者肺呼吸力学变化,促进早期脱机及减少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