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因素分析及治疗转归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根据患者是否感染RSV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并分析两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并将RSV感染引起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RSV感染262例,未感染611例,RSV感染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明显高于RSV未感染患者(30.53% vs 6.87%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对RSV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咳嗽、呼吸困难及喘鸣音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及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MCT)是评估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程度的常用检查,对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筹)和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的专家们共同组成共识工作组,基于2014年发布的《肺功能指南——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及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近年研究进展,在充分收集专家组意见、查阅文献、问卷调研、多轮线上和线下讨论后,形成了《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2023年版)》。本共识收集了国内MCT临床实践中核心的11个问题并形成推荐意见,内容包括MCT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激发试剂配制、试验流程与方法、质量控制、安全性管理、结果解读和报告规范等方面,为医疗机构临床肺功能从业人员开展MCT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应用该项技术指导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血糖高风险伴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天津康复疗养中心老年病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具有低血糖高风险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的过程。患者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生活方式不健康,合并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脂肪肝,已出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曾使用单纯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多种方案治疗,降糖效果欠佳,近期反复有低血糖症状,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各24 U皮下注射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早晚餐前各22 U皮下注射,联合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伏格列波糖0.2 g、3次/d治疗,患者血糖水平理想,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依从性高,耐受性好,院外随访3次至16周,患者停用伏格列波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逐步减量至早餐前12 U、晚餐前10 U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调整至1 mg、1次/周皮下注射,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简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未出现低血糖反应,体重下降4.3 kg,患者治疗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强老年人哮喘患者的管理 努力改善疾病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老年人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合并症及药物反应,导致其诊断治疗复杂化,具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结合最新发表的《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呼吁加强对老年人哮喘患者的管理,促进相关研究开展,完善适合老年人哮喘的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北京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省、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共7个大区8个省市,按照多阶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64 215例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确诊2 034例哮喘患者,对其中符合老年哮喘入选标准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分析,了解我国老年哮喘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合并症、哮喘控制和对疾病自我管理和认知情况。结果:2 034例哮喘患者中,年龄≥65岁老年哮喘组共584例(28.7%),非老年哮喘组1 450例(71.3%)。老年哮喘组中早发型439例(75.2%),晚发型145例(24.8%);常见临床表现为:胸闷395例(67.6%)、喘息304例(52.1%)、咳嗽298例(51.0%);常见合并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4例(24.7%)、过敏性鼻炎122例(20.9%)、胃食管反流病114例(19.5%)、过敏性眼结膜炎86例(14.7%)、湿疹82例(14.0%)、慢性支气管炎76例(13.0%);老年哮喘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显著低于非老年哮喘组[(18.5±3.2)比(21.7±3.4)分]( P=0.042)。老年哮喘组仅13例(2.2%)每日使用峰流速仪进行病情监测,仅93例(15.9%)和64例(11.0%)患者能正确认识哮喘的本质和治疗目标。 结论:我国老年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典型发作性喘息少见,且合并症多,哮喘控制水平较差,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为共病求诊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为共病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以ABPA为共病求诊的EGPA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ABPA及EGP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和诊疗经验。结果:该病例为老年男性,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喘憋,化验嗜酸性粒细胞、IgE升高,烟曲霉菌试验阳性,胸部CT示肺部结节影、支气管扩张,诊断为ABPA。患者出现肢体麻木、鼻窦炎、肾功能异常诊断为EGPA。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复习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0篇个案报道,共报道10例患者,其中5例先诊断为ABPA,后诊断为EGPA;3例先诊断为EGPA,后诊断为ABPA;2例同时诊断。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药物为主。结论:以ABPA为共病的EGPA病例鲜有报道,提醒在临床工作中当诊断其中一种疾病时要警惕是否有另一种疾病共存,避免漏诊或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南省2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该病的发病特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住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检索2012年5月建院起至2022年1月的归档病案最终诊断中含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诊断信息,且有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资料的,曾接受住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20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表现、肺功能和痰微生物培养资料,比较不同形态学表现(柱状、囊柱状、囊状)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及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不同分布范围(单肺叶受累、多肺叶受累)患者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检出与未检出细菌患者的肺功能差异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特点。结果:207例患者中,男110例(53.14%),女97例(46.86%),年龄(64.37±13.91)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55.07%(114/207),发病年龄(50.73±19.39)岁。23.19%(48/207)的患者合并结核病史,21.74%(45/207)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80%(12/207)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3.38%(7/207)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9.66%(20/207)的患者因肿瘤、白血病、肾病综合征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因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发病原因多无法确定,15.46%(32/207)的患者可明确病因,59.38%(19/32)的患者由肺结核引起。主要症状为咳嗽(89.37%)、咳痰(82.61%)、气短(43.96%)、咯血(30.43%)等。影像学表现为柱状占47.34%(98/207),囊柱状占16.43%(34/207),囊状占36.23%(75/207)。单肺叶受累占30.43%(63/207),多肺叶受累占69.57%(144/207),18.84%(41/207)的患者累及所有肺叶;受累肺叶中以右肺下叶占比最高,为57.49%(119/207)。73例住院期间行肺功能检查,其中67.12%(49/73)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54.79%(40/73)存在限制型通气障碍,39.73%(29/73)存在混合型通气障碍。依据影像学分类的3种类型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1, P=0.016),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 1/FV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84例患者住院期间留取痰微生物培养,培养阳性率为57.07%(105/184),其中101例(54.89%)痰培养细菌阳性,22例(11.96%)痰培养真菌阳性。共培养出26种共147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9种共136株,革兰氏阳性菌7种共11株,34例(18.48%)检出2种及以上细菌。构成比较高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38.10%(56/147)、肺炎克雷伯菌14.29%(21/147)、鲍曼不动杆菌11.56%(17/147)。多肺叶受累型较单肺叶受累型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更高[39.53%(51/129)比9.09%(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2, P<0.001);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较未检出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以老年人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合并既往结核感染比例高。临床症状多样,肺功能多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影像学多表现为柱状支气管扩张,多肺叶受累多见。痰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肺功能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量化危险程度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量化危险程度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经量化危险程度评估后予以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O 2、肺功能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呼吸困难、妨碍活动、急救用药、夜间憋醒、控制情况五个维度方面的ACT哮喘控制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SGR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予以量化危险程度评估,并采取分级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肺功能,提高了哮喘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益肺补气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益肺补气方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选取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益肺补气方联合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TNF-α、IL-10、IL-18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χ 2=4.6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喘息[(1.02±0.26)分]、咳嗽[(0.73±0.18)分]、胸闷气喘[(0.69±0.21)分]积分均低于对照组[(1.85±0.32)分、(1.64±0.27)分、(1.38±0.34)分]( t=11.208、15.614、9.613,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105.46±13.19)ng/L]、IL-18[(169.84±16.47)ng/L]均低于对照组[(148.78±17.56)ng/L、(248.73±26.57)ng/L],而观察组IL-10[(36.57±6.48)ng/L]高于对照组[(28.25±5.67)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982、5.380、14.051,均 P<0.05)。 结论:益肺补气法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可减轻患者症状及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