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并验证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高龄患者,随访1年,根据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法构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随访1年,85例患者中失访2例,随访率为97.65%,其中预后不良22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51%(22/83).预后不良组手术严重度评分(P-POSSUM评分)≥15分、康复介入时间为术后7 d后、骨密度<-3 SD、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5分、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1.13比例及骨型碱性磷酸酶(BLAP)、甲状腺激素(PTH)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各因素总分76~426分,对应风险率0.05~0.80.列线图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25,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88.52%,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结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有关,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甄别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 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7%(15/42)、21.4%(9/42)( P均<0.05)。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 2为(82.0±8.8)mmHg,SaO 2为0.96±0.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为3.2(-1.9,8.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3±12.1)mmHg、0.94±0.03、-7.6(-17.2,1.1)mmHg( P均<0.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0(1.0,3.0)分,标准护理组为4.0(1.0,7.0)分( P<0.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 -1·h -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腔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 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 结果: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 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 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 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 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 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 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 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 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 结论: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对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延续性护理,实验组行微视频快转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实验组术后42 d Harris评分和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有助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20~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组(PENG组)和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组(FICB组),每组25例。PENG组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旁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20 ml,FICB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周围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30 ml。2组均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于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T 1-3)和摆放腰麻体位(T 4)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6、12、24和48 h(T 5-8)时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PENG组T 1-4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动态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ICB组有1例发生术后谵妄,2组均未见术后穿刺部位感染及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外康复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外康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外康复管理,观察组予以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的院外康复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Harris评分、全身骨骼肌质量、患肢骨骼肌质量、DVT及人工髋关节脱位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为(36.73±1.95)g/L、Harris评分为(89.29±5.25)分、全身骨骼肌质量为(17.91±1.18)kg、患肢骨骼肌质量为(5.38±0.79)k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524、7.231、4.584、4.252;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3.45%(1/29),和对照组的13.79%(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970,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人工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0(0/29),低于对照组的20.6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联体结合录像指导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院外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现状调查及纵向发展轨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现状和纵向发展轨迹,并分析患者POCD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术后1周、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3个月4个时间点的认知功能,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拟合术后POCD的纵向发展轨迹,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认知功能类别患者术后3个月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HS)评分的差异。结果:共307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完成全部随访与资料收集。术后4个时间患者POCD(MMSE<8分)的发生率分别为30.29%(93/307)、29.97%(92/307)、28.66%(88/307)和21.17%(65/307),MMSE得分在术后1周时最低。采用LCGM识别出3个潜在类别认知功能纵向发展轨迹:无认知功能障碍208例(67.75%)、认知功能障碍改善32例(10.42%)、认知功能障碍持续67例(21.82%)。术后3个月,无认知功能障碍类别患者OHS评分最低,认知功能障碍持续类别患者OHS评分最高,3种认知功能纵向潜在类别患者的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POCD发生率在术后不同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术后1周最明显;医护人员须动态评估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对不同类型认知功能障碍采取针对性护理策略,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院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院指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东莞市虎门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给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院指导。随访3个月,比较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对比两组康复训练依从性、出院准备度(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总准备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康复训练依从性、各维度出院准备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HHS)评分及Barthle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院指导,可有效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及出院准备度,同时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对于其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1例,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输血量分别为300、900、150、1 050 mL。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心脏疾病而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脑梗死出现对侧肢体活动不利,术后7个月因再发脑梗死而死亡。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6、77、69分。所有患者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