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碳青霉烯类耐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面临的严峻问题。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通过产生碳青霉烯酶,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根据Amber分类可分为A、B、D三类,不同碳青霉烯酶对特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活性不同。目前,CRE在中国NICU住院新生儿中检出率高、病死率高、具有高度的传播性。CRE在新生儿的治疗非常困难,可选药物极其有限、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匮乏、最佳剂量/用药间隔不确定、缺少联合用药研究等因素均给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成人和儿童中针对CRE主要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定/阿维巴坦、磷霉素、多黏菌素类、氨曲南等,但在新生儿中的使用鲜有研究。CRE一旦定植和感染,清除和治疗极其困难,因此在新生儿病房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少CRE产生、遏制传播、降低感染率是应对CRE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及其配体通路的调控与肿瘤耐药对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肿瘤组织中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和肿瘤细胞分泌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PD-1/PD-L1抑制剂就是针对PD-1或PD-L1表达设计的特定蛋白质抗体,可阻止PD-1和肿瘤细胞上PD-L1相互作用,进而部分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应用中,PD-1/PD-L1抑制剂的耐药问题越来越凸显,部分患者的疗效不能持久,甚至无应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D-1与PD-L1表达受许多免疫因子调控,PD-L1的转运和降解等过程也会受到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干预PD-1/PD-L1通路的调控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克服肿瘤对PD-1/PD-L1抑制剂耐药,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糖尿病足创面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和生物膜特点及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三型分泌系统、生物膜特点,分析其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足科住院DF患者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33株,作为DF组,同时收集非糖尿病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作为对照组。做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exoS、exoU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其特点及与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均以携带exoS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DF组占90.9%,对照组占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 P=0.46)。携带exoS的多重耐药菌株在DF组占16.7%,对照组占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83)。携带exoU的铜绿假单胞菌共5株,DF组3株,1株多重耐药,对照组2株,无多重耐药株。DF组中生物膜增强的铜绿假单胞菌占57.6%,多重耐药株生物膜增强的占83.3%。两种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生物膜耐药性不同,但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无效。产生生物膜的DF创面清创次数更多( P<0.01),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 P<0.01),但愈合率在75%~90%。 结论:DF创面中以分泌exoS铜绿假单胞菌为主。DF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生物膜是其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通过多次清创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清除生物膜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线粒体自噬在肝癌发生与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线粒体自噬作为机体维持线粒体稳态和肝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环节,能通过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以及提供能量等多个方面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起双重作用,并且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现就线粒体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发生和发展、肝癌干细胞、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肝癌的耐药性与侵袭性等几个方面综述线粒体自噬与肝癌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易感人群逐年增加,导致人类真菌疾病负担大幅增加。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重点真菌病原体清单,以推动全球对真菌感染和抗真菌耐药性的研究和投资。目前抗真菌药物仍是真菌感染的治疗选择,但是抗真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耐药影响了临床疗效,改善受损的宿主免疫反应成为提高抗真菌药物有效性的合理途径。现简述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总结宿主如何通过启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来介导清除真菌,同时讨论支持免疫调节疗法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前景及临床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依从性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抗病毒治疗可以大大降低CHB患者进行性肝病和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然而,目前所有的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而不能彻底清除HBV,因此,CHB的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治疗。坚持抗病毒治疗对于实现CHB患者长期临床获益和预防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性至关重要。现使用PubMed和Scopus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包括乙型肝炎、依从性、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和耐药,分析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其对CHB治疗的影响,探索可以提高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念珠菌血症115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115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检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 n=82)及死亡组( n=3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115例患者均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期间死亡33例,病死率为28.7%。共检出115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48株(41.7%),非白色念珠菌共67株(58.3%)。7株(6.1%,7/115)对氟康唑耐药,其中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高,为30.0%(6/2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器官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病、肠瘘和血流感染前30 d内病灶清除或引流手术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52, P=0.008)、急性脑血管病( OR=16.956, P=0.014)和器官功能不全( OR=13.736, P=0.001)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感染前30 d内病灶清除或引流手术( OR=0.271, P=0.046)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念珠菌血症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高龄、急性脑血管病与器官功能不全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的外科手术清除或引流以控制感染灶可能降低念珠菌血症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感效应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铜绿假单胞菌是伴有结构性肺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常常导致细菌难以清除、感染慢性化,反复急性感染诱发细菌耐药性增强,使临床治疗困难。本文重点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群感效应的机制,从基础研究方面介绍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感效应中的作用,并从临床研究角度将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结构性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国内当前百日咳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之我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长期以来,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一直是百日咳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近十年来,国内临床分离的百日咳鲍特菌常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与推荐首选大环内酯类治疗已呈明显矛盾。因此作者建议国内当前百日咳抗菌治疗首选甲氧苄啶-磺胺甲 唑(TMP-SMZ),根据年龄和体重确定给药剂量,并坚持用药14 d;如不能使用TMP-SMZ,可尝试足量、足疗程选用β-内酰胺类药物,其效果需谨慎评估;还应积极评估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其他抗菌药物清除体内百日咳鲍特菌的作用,以治疗成人百日咳或应对将来新出现的耐药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