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多西他赛(75 mg/m 2,21 d为1个化疗周期)或多西他赛(75 mg/m 2,第1天)联合顺铂(30 mg/m 2,第1~3天)/卡铂(400 mg/m 2,第1~3天)每21 d为1个化疗周期方案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mHSPC)患者61例,年龄53~82岁。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内分泌治疗,包括去势手术、药物去势、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共6个周期。6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升白药物干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再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直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 9/L;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内给予PEG-rhG-CSF。 结果:61例患者死亡1例,因肝功能异常终止化疗2例,失访1例,最终5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7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3.3%,其中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及减少化疗剂量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7.8%、33.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有骨痛、肌肉疼痛、乏力和注射部位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EG-rhG-CSF用于mHSPC多西他赛单药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概率,减少因骨髓抑制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的概率,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旨在为我国肿瘤学医师提供关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和治疗有效的建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 +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 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 8/kg[(1.08~24.54)×10 8/kg]和6.61×10 8/kg[(0.83~33.80)×10 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883.00, 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 +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 ×10 6/kg[(0.94~19.90)×10 6/kg]和4.82×10 6/kg[(1.12~14.61)×10 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32.00, 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 9/L[(7.26~61.30)×10 9/L]和32.08×10 9/L[(6.92~69.99)×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90.00, 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 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5, 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 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9, 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405.47± 7 365.98)元比(22 976.83±10 264.34)元, t=-0.721, P=0.474]。 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西他赛联合含铂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洛铂(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治疗的年龄≥18岁、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接受T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单个周期化疗后接受PEG-rhG-CSF、重组人粒细胞(rhG-CSF)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6 mg/次。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rhG-CSF,5 μg·kg -1·d -1,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 9/L。比较两组预防骨髓抑制的效果。 结果:预防治疗后,两组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第10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17、2.296,均 P<0.05)。两组患者予以升白细胞处理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00%(1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56, P=0.047)。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5%(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19, P=0.030)。两组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EG-rhG-CSF用于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优于rhG-CSF的多次给药方案,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预防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癌化疗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腹腔积液中出现大量幼稚粒细胞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出现腹腔内扩散,伴发腹腔积液。对于中晚期卵巢癌,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患者化疗后常产生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目前较常用的动员剂,可促进静息期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大量增殖,增加外周血粒细胞,保证患者下一周期化疗顺利进行。本文报道1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低下,使用PEG-rhG-CSF后患者腹腔积液中出现大量幼稚粒细胞,在不了解病史的情况下容易误诊为髓系肿瘤,该情况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或)剂量减少,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及安全。合理预防和管理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至关重要。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长效制剂,可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使用更加便捷。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参考PEG-rhG-CSF相关指南及最新循证证据,评估其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及给药方式,形成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中国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术后放疗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患者21例,于放疗前1~3 d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对照组患者22例,放疗前不予PEG-rhG-CSF处理。对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放疗中断天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支数及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观察组未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出现3例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观察组中位ANC最低值为1.56×10 9/L,高于对照组的1.37×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61, P=0.023)。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hG-CSF使用支数分别为1、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98, 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放疗中断天数分别为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7, 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患者分别为1例(4.8%)和5例(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86, P=0.208)。 结论:PEG-rhG-CSF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放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由此带来的放疗中断及放疗期间rhG-CSF的使用,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初级预防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中国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的成本-效果。方法:构建2种状态Markov模型,假定队列患者是年龄为45岁的Ⅱ期乳腺癌患者。第1种状态模拟4个周期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风险>20%]化疗的成本和结果,其假设基于文献综述,包括FN发生率[基线(确定敏感性分析范围),0.29(0.24~0.35)]和相关事件[FN病死率,3.4(2.7~4.1)]。第2种状态模拟长期生存,并与相对剂量强度(RDI)[RDI<85%和≥85%的死亡风险比为1.45(1.00~2.32)]进行关联。临床效果、治疗成本和经济学效用值是基于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和专家意见。结果:与rhG-CSF初级预防和无预防治疗方案比较,PEG-rhG-CSF初级预防成本分别增加了5 208.19元和5 222.73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提高了0.066年和0.297年。因此,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9 146.3元/QALY和17 558.77元/QALY,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 000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敏感性分析显示,PEG-rhG-CSF初级预防的临床效果越好,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RDI<85%对比≥85%的死亡风险比越低,PEG-rhG-CSF初级预防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尽管PEG-rhG-CSF初级预防的成本较高,但考虑到其额外的收益,中国FN风险>2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与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相比,PEG-rhG-CSF很可能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