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旨在为我国肿瘤学医师提供关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和治疗有效的建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癌化疗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腹腔积液中出现大量幼稚粒细胞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出现腹腔内扩散,伴发腹腔积液。对于中晚期卵巢癌,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患者化疗后常产生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目前较常用的动员剂,可促进静息期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大量增殖,增加外周血粒细胞,保证患者下一周期化疗顺利进行。本文报道1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低下,使用PEG-rhG-CSF后患者腹腔积液中出现大量幼稚粒细胞,在不了解病史的情况下容易误诊为髓系肿瘤,该情况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 +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 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 8/kg[(1.08~24.54)×10 8/kg]和6.61×10 8/kg[(0.83~33.80)×10 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883.00, 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 +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 ×10 6/kg[(0.94~19.90)×10 6/kg]和4.82×10 6/kg[(1.12~14.61)×10 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32.00, 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 9/L[(7.26~61.30)×10 9/L]和32.08×10 9/L[(6.92~69.99)×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90.00, 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 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5, 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 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9, 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405.47± 7 365.98)元比(22 976.83±10 264.34)元, t=-0.721, P=0.474]。 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西他赛联合含铂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洛铂(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治疗的年龄≥18岁、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接受T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单个周期化疗后接受PEG-rhG-CSF、重组人粒细胞(rhG-CSF)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6 mg/次。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rhG-CSF,5 μg·kg -1·d -1,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 9/L。比较两组预防骨髓抑制的效果。 结果:预防治疗后,两组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第10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17、2.296,均 P<0.05)。两组患者予以升白细胞处理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00%(1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56, P=0.047)。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5%(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19, P=0.030)。两组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EG-rhG-CSF用于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优于rhG-CSF的多次给药方案,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预防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促进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促进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49例接受auto-HSCT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5例于移植后第1、8天分别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74例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 -1·d -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 9/L持续3 d停药。 结果:①PEG-rhG-CSF组、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9.5(7~17)d、10(8~22)d( P=0.007),3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2(0~7)d、1.5(0~4)d( P=0.030),4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9(5~16)d、9.5(6~23)d( P=0.010);血小板植入时间、Ⅳ级贫血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移植后1个月内血小板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②PEG-rhG-CSF组、rhG-CSF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84.0%(63/75)、82.4%(61/74)( P=0.798),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4(1~10)d、5.5(1~24)d( P=0.005)。③PEG-rhG-CSF组、rhG-CSF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17/75)、31.1%(23/74)( P=0.247),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4/75)、9.5%(7/74)( P=0.336)。④PEG-rhG-CSF组、rhG-CSF组住院天数分别为31.5(23~43)d、37(25~75)d( P<0.001)。⑤PEG-rhG-CSF组、rhG-CSF组移植后6个月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6.4±2.5)%、(94.7±2.6)%( P=0.638),总生存(OS)率分别为100.0%、(98.6±1.3)%( P=0.312)。 结论:淋巴瘤患者auto-HSCT后应用PEG-rhG-CSF在促进中性粒细胞植入、缩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持续时间方面优于rhG-CSF,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移植后6个月DFS率及OS率与rhG-CSF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术后放疗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患者21例,于放疗前1~3 d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对照组患者22例,放疗前不予PEG-rhG-CSF处理。对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放疗中断天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支数及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观察组未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出现3例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观察组中位ANC最低值为1.56×10 9/L,高于对照组的1.37×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61, P=0.023)。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hG-CSF使用支数分别为1、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98, 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放疗中断天数分别为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7, 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患者分别为1例(4.8%)和5例(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86, P=0.208)。 结论:PEG-rhG-CSF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放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由此带来的放疗中断及放疗期间rhG-CSF的使用,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预防组79例,包括初级预防组(全程同步放化疗中预防使用PEG-rhG-CSF)48例,次级预防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的化疗周期中预防使用PEG-rhG-CSF)31例;未预防组70例。对比预防组和未预防组之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同步放化疗完成率、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32.2%(48/149)。其中,初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6.3%(3/48),次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9.7%(3/31),未预防组的发生率为35.7%(25/70)。预防组(初级预防+次级预防)与未预防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81, P<0.001)。全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为3.4%(5/149),未在初级预防组出现。同步放化疗足量完成率在预防组为96.2%(76/79),明显高于未预防组的82.9%(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0, P=0.007)。预防组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为19.0%(15/79),未预防组为40.0%(2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8, P=0.005)。 结论:PEG-rhG-CSF的预防使用可以有效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证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按计划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开放、单臂临床观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2019年行同步放化疗的58例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结果:整个同步放化疗周期期间化疗延迟6例(10%),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3例(5%),化疗周期完成率为94.6%(106/112);放疗延迟10例(17%),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放疗延迟2例(3%)。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为0。亚组分析发现同步完成1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同步完成2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2%。结论: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可有效降低FN及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利于同步放化疗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能够有效防治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药物半衰期短,需重复注射以维持药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与rhG-CSF经共价结合制备为PEG-rhG-CSF,可延长药物半衰期,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由免疫原性介导的不良反应,是需要关注的安全性问题.本文就PEG-rhG-CSF免疫原性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产生机制等作一综述,以期为PEG-rhG-CSF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