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区域内首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笔者报道了1例以乏力、发热为首发症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倾向于细菌性感染,发病第8天经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疑似病例,并最终经核酸检测结果而确诊。该病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性强,部分患者累及多个脏器,病情进展迅速。该病例为区域内聚集性发病的首例,笔者意在提示,在COVID-19防控临床工作中,对于从事高危职业但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予以足够重视,应尽早行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并反复多次行核酸检测,避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起由Omicron变异株BA.2进化分支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2年3月杭州市发生在余杭区物流园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此次聚集性疫情由1例发热门诊主动就诊的病例发现,疫情历时8 d,共发现病例5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为(33.29±12.22)岁;工人53例,学生2例,农民、老师和待业人员各1例;主要分布在杭州市的余杭区(48例,82.77%)和上城区(7例,12.07%)。实时再生数最高是在3月10日为2.31,于3月15日降至0.37。指示病例测序结果与韩国2022年3月4日上传的1条序列100%同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 χ2值分别为2.20和3.18, 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 H=6.40, 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 F=51.65, 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 F值分别为5.32和5.25, P<0.01);基本再生数( 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 结论: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市1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天津市135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病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5例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63例,年龄(48.62±16.83)岁,病死率为2.22%。74.81%的病例感染来源为本地传播。共发生33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92%。疾病的中位潜伏期为6.50 d,代间距平均为5.00 d,家庭内续发率为20.46%。发热的病例占比78.63%,其次为咳嗽56.4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8,95% CI:1.010~1.167)、慢性基础性疾病病种数( OR=1.709,95% CI:1.052~2.777)是重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天津市COVID-19病例早期以发热为主,本地聚集性疫情为确诊病例的主要构成,高年龄、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容易转为重症,对密切接触者严格隔离及加强高危人群的救治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南京市一起涉及婴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家庭聚集性传播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南京市大约70%的COVID-19患者为家庭传播。本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收治的一起家庭聚集性传播的COVID-19患者案例,其中包含1例9个月大的婴儿。结果表明,家庭成员间容易通过聚餐传播,所有人群都易感。患儿感染后症状轻,肺部可以没有症状,但病毒核酸检测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作为传染源被忽视。除了常规的发热、咳嗽等不适外,少数COVID-19病例可以出现周围神经受损症状。因此在临床中,我们要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和隔离。同时要关注轻症状感染者,尤其儿童作为传染源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为重庆市首例确诊婴儿,女,7个月25 d;病例2,男,5岁2个月,存在营养不良基础。2例患儿均有接触武汉返乡人员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咳嗽,淋巴细胞无明显降低,胸部CT可见感染性病变;病例2同时伴有腹泻,胸部CT提示磨玻璃影。经干扰素雾化等对症治疗,2例患儿症状均明显缓解,肺部感染灶明显吸收。目前病例1病程13 d,病例2病程11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仍呈阳性。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呼吸道症状多见。流行病学史对诊断较为关键,早期病原核酸检测为确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