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女性常见病,由于妊娠、分娩等因素导致盆底损伤时可引起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系列病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这类疾病的负担将会继续加重.目前的治疗策略是首选非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轻、中症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如盆底肌肉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电刺激、生物反馈、磁刺激、子宫托、尿道填充剂和再生医学等.随着医学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治疗此类疾病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每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综述上述几种PFD的非手术方法,为治疗该疾病选择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型便秘伴焦虑抑郁3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八髎、百会、四神聪),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水平(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盆底表面肌电水平(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评分)、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便秘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C-QOL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慌、恶心、肛门破溃、出血以及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结论: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可有效改善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水平、盆底表面肌电水平、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脑肠轴在便秘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I)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I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排粪失禁是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诊治方面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对排粪失禁的诊治尚未形成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肛肠疾病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下,召集国内本领域专家成立工作小组,在检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编写了《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存在排粪失禁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专科评分、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包括肛门镜和直肠镜检查、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经直肠腔内超声、核磁共振、直肠感觉和顺应性测定、球囊逼出试验、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结肠镜和阴部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检测)。治疗方式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本共识旨在规范排粪失禁的诊治流程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及相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例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应用盆底超声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例中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并尿道旋转角增大及膀胱后角开放、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无损伤,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轻度脱垂、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尿道漏斗形成并膀胱后角开放及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2例均有临床症状。2例均属轻度病例,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半年后随访,2例患者行自主Kegel训练或行自主间断Kegel训练及盆底康复理疗半年余,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引起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保障女飞行员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行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分为老年组(93例)与非老年组(133例),对比两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相关参数,同时分析老年组在不同性别、Bristol分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的特点。结果:老年组的肛管静息压、直肠压力、肛门松弛率较非老年组降低( t=-3.407、-2.051、 Z=2.548, P=0.001、0.040、0.011);初始感觉容量较非老年组升高( t=1.998、 P=0.047)。老年男性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残余压、最大耐受容量较老年女性更高( t=4.589、4.730、2.025,均 P<0.05);肛门松弛率、直肠肛管压力差较老年女性更低( Z=4.059、 t=-3.714,均 P<0.001);在排便障碍分型比较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均以Ⅱ型排便障碍为主,其中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 χ2=10.343, P=0.001)。模拟排便时的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比较,老年组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发生率为80.65%(75/93),高于非老年组68.42%(91/133)( χ2=4.194、 P=0.041)。老年组中无便意患者的初始感觉容量、初始排便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59.86±23.84)ml、(96.76±34.61)ml、(144.32±30.57)ml,均高于有便意患者(46.79±17.20)ml、(75.26±28.75)ml、(120.00±40.28)ml( t=-2.241、-2.493、-2.891, P=0.027、0.014、0.005),有排便费力患者的直肠压力(26.52±16.08)mmHg、低于无排便费力患者(39.91±8.82)mmHg(1 mmHg=0.133 kPa)( t=-3.128, P=0.002)、肛管静息压(90.60±28.44)mmHg,高于无排便费力患者(73.65±27.10)mmHg( t=-2.201, P=0.030),有肛门堵塞感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压(87.11±24.64)mmHg、(149.28±48.29)mmHg高于无肛门堵塞感患者(72.43±20.02)mmHg、(121.76±26.35)mmHg( t=2.954、3.066, P=0.004、0.003)。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不尽感、腹胀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均存在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但老年FDD患者主要为直肠推进力不足,盆底肌功能失调、直肠敏感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继发腹腔高压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34岁,因“肛门周围疼痛伴发热4 d”入院。患者最高体温达38.5 ℃。查体:腹膨隆,全腹部轻压痛,腰背部有叩击痛,肛缘右侧有波动感,压痛(+),抽出暗红色血液。全腹CT平扫示:肛周及其右旁浅筋膜-盆腔-双侧肾旁后间隙-肾周多发渗出灶及积液(右侧为显著)。血常规:WBC 13.55×10 9/L,血糖17.55 mmol/L,血清白蛋白 30.5 g/L。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急诊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第2天发现腹部明显膨隆,腹部压力较高,经膀胱测腹腔压力为25 cmH 2O,动脉血气分析示:PCO 2 50.1 mmHg,PO 2 42.6 mmHg,HCO3 -33.4 mmol/L,SB 31.2 mmol/L,ABE 8.0 mmol/L,SaO 2 77.4%。复查CT显示腹部呈桶状,圆腹征阳性(图1)。考虑为腹腔高压综合征(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syndrome,IAH),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针对腹腔高压,予枸橼酸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并肛周引流液及血液培养明确病原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持续胰岛素泵降血糖;间断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予小剂量泵入纳布啡镇痛;腹压好转后采用肠内营养。经上述抢救措施治疗4 d后患者腹腔压力降到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肛门良性疾病围手术期排粪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肛门良性疾病发病率的显著上升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手术是肛门良性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围手术期排粪管理则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针对肛门良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排粪管理尚缺乏共识意见。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组织针对肛门良性疾病围手术期排粪困难的原因、排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形成共识意见,以期为肛门良性疾病围手术期排粪管理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ILIS)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2—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5例慢性肛裂患者采用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分析其愈合时间、术后1、3、5 d疼痛评分、Wexner评分和肛门直肠压力,评价此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其中24例患者慢性肛裂手术切口Ⅰ级愈合,愈合时间为(14.66 ± 5.63)d,1例患者为Ⅱ级愈合,术后1、3和5 d疼痛评分分别为(2.32 ± 0.82)、(1.66 ± 0.74)和(1.22 ± 0.63)分,没有患者发生肛门失禁,肛门失禁评分为0分。结论: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一种微创、疼痛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 Vinci 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74岁,身高150 cm,体质指数为20.89 kg/m 2。因“间断腹泻1年”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并在结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腺癌。直肠指诊:胸膝位,2点钟方向距肛缘约4 cm可触及2枚止血夹。患者及家属具有强烈保肛意愿,同意接受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robotic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obotic TaMIS)术,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手术方法:右侧卧位,硬性直肠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碘伏消毒直肠腔。扩肛至4指,置入自制肛门微创操作平台,置入机器人专用Trocar,连接CO 2建立气腔,维持气腔压力在8~12 mmHg(1 mmHg=0.133 kPa)。将Da Vinci机器人置于患者左侧,连接机器人镜头、1号臂、2号臂。另置入一12 mm Trocar以供助手使用。应用单极电剪刀沿肿瘤周边0.5~1 cm标记切除范围。从肿瘤一侧垂直切开黏膜,直至见到直肠壁外组织,完整切除病变。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创面。手术顺利,手术总用时约80 min,其中手术平台的建立与机器人连接过程(Docking)用时60 min,手术操作20 min,术中出血5 ml,经肛门取出肿瘤组织并将其固定在带有指示的纸板上,做好切缘(上、下、左、右)的定位标记。麻醉清醒后患者即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盆腔、肛周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病理:(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后)结直肠黏膜组织,局部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增生,固有层小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淤血,未见明确残存肿瘤。目前已完成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电话随访,患者无便血、排粪困难或排粪次数增多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