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支气管转移瘤突发破裂出血的急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支气管转移瘤(endotracheal/endobronchial metastases,EEM)是指由肺部以外的恶性肿瘤转移至中央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并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的肿瘤,约占气管肿瘤的1.1%[1],临床上极为罕见.支气管部位的肿瘤可导致中心气道狭窄,如治疗不及时,可因阻塞严重或破裂出血导致窒息,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2].目前临床针对大咯血患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支气管镜腔内治疗以及外科手术[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碘化油与改良微球注射法栓塞胃肠道源性肝转移瘤的初步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碘化油栓塞与改良微球注射法栓塞治疗胃肠道源性肝脏转移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的胃肠道源性肝脏转移瘤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碘化油组和微球组。碘化油组45例,常规先灌注化疗药物,再用碘化油与表阿霉素乳化剂栓塞;微球组55例,先灌注同样化疗药,后行表阿霉素与栓塞微球交替灌注化疗栓塞。观察术后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局部有效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Log-rank法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致死及致残性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8.7±3.4)个月。碘化油组术后1、3、6、12、24个月的局部有效率为71.1%(32/45)、68.9%(31/45)、51.1%(23/45)、28.9%(13/45)、6.7%(3/45),微球组为90.9%(50/55)、89.1%(49/55)、72.7%(40/55)、49.1%(27/55),23.6%(13/55),微球组优于碘化油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碘化油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微球组中位生存期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8, P=0.004)。微球组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肝脓肿,经引流抗炎、治疗后好转。 结论:对于胃肠道源性肝转移瘤患者,采用改良微球栓塞法对肿瘤的局部有效率高于碘化油栓塞,且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是治疗胃肠道源性肝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动脉灌注化疗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中>90%病人是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其中66%的病人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中晚期肝癌的防治及转化治疗尤为重要。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以其为核心的转化治疗展现出较好的肿瘤反应率及手术转化率。笔者深入分析国内外HAIC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其发展历史及以HAIC为核心的转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与贝伐珠单克隆抗体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晚期肝癌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局部联合系统性治疗模式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愈发重要。临床研究证实: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可以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笔者报道1例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局部治疗联合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克隆抗体转化治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成功转化后行手术切除,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全世界第3位。由于早期肝癌无明显症状,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笔者报道1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病人肿瘤及癌栓明显消退,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的治疗争议显著,笔者深入阐述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和分型、支持肝移植证据以及反对肝移植理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ACE-HAIC-靶向-免疫四联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靶向-免疫四联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排标准入组101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患者行TACE-HAIC-靶向-免疫四联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TACE治疗。对2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 χ2检验、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对数秩检验、Cox回归分析或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mRECIST 1.1标准评估联合组肿瘤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和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2%( P<0.001)和74.5%( P=0.007)。联合组的OS和PFS为15.6(95% CI 11.3~NA)个月和8.8(95% CI 6.9~12.0)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5% CI 5.3~6.6)个月( P<0.001)和3.2(95% CI 3.0~3.6)个月( P<0.001)。联合组胃溃疡发生率(9/50,18%)比对照组(2/51,3.9%)明显增加( P=0.023)。 结论:TACE-HAIC-靶向-免疫四联治疗对比单纯TACE治疗是一种更有效的中晚期HCC治疗方式,需注意对靶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细胞癌完全坏死成功转化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8岁,主因右上腹部隐痛2年余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于外院行腹部B超发现肝血管瘤(2.0 cm×1.4 cm),未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既往丙型病毒性肝炎15年,口服抗病毒药治疗1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20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152.0 U/L,AFP 24 005.90 ng/ml,PIVKA-Ⅱ 27 610.07 Mau/ml。腹部增强CT: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动脉期明显强化灶,门静脉左支部分分支见充盈缺损,病灶最大截面6.8 cm×6.3 cm×5.7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小结节样子灶。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肿块,相互融合,范围约7.6 cm×6.1 cm×5.8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子灶(图1);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并延伸S3段门静脉分支内(图2)。由于患者为多发肿瘤、瘤体巨大且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行转化治疗。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1次;10 d后开始行外放射治疗(肿瘤+门静脉癌栓;200 cGy×20 d);开始放疗4 d后加用仑伐替尼(8 mg/d口服;期间因乏力伴肌痛停药10 d,症状缓解后继续服药)联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半个月后复查CT示病灶较前缩小伴强化程度减低,遂继续维持原方案。4个月后复查增强CT示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整体病变周围动脉期未见明确强化;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示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及其内分隔见少许强化(图3),肝胆期呈低信号,原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本次未见明确显示,mRECIST PR(图4);AFP 7.49 ng/ml;PIVKA-Ⅱ 16.09 Mau/ml。遂全麻下行开腹肝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肝细胞癌,瘤床均为肿瘤性坏死。出院后长期服用仑伐替尼,剂量同前。术后3个月外院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AFP 8.04 ng/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甲磺酸仑伐替尼在中晚期肝癌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与单独应用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按照是否口服仑伐替尼的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共46例。对照组只进行TACE治疗,试验组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仑伐替尼8~12 mg/d,分别评估TACE术后1、3和6个月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结果:在TACE术后6个月评估疗效显示,试验组的ORR为56.5%(13/23),明显高于对照组[26.1%(6/23), Z=-2.073, P<0.05],DCR为82.6%(19/23),明显高于对照组[56.5%(13/23), Z=-2.178, P<0.05],两组的ORR和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例(60.8%)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21.7%(5/23)],皮疹[30.4%(7/23)],未发生4级毒性反应。 结论:TACE联合仑伐替尼是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介入治疗联合系统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原发性肝癌是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上也位居前列,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肝动脉灌注化疗等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尤其是多模式联合治疗的发展,使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也为序贯手术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就血管介入治疗联合系统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