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胰脾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单孔腹腔镜手术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手术方式,已应用于普通外科疾病如肝占位性病变、胆道结石、胰腺肿瘤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切口美观、痛苦小、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单孔腹腔镜手术仍存在技术难题,如手术时器械操作平面交叉、手术视野受限、三角关系欠缺等,限制了其推广.现将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肝胆胰脾疾病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作一综述,以期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右动脉变异及其外科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 n=34)和开腹组( n=24),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巨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B/C级胰漏、腹腔感染等)发生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腹腔镜组中转开腹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05.3±28.6) min,开腹组为(156.4±20.7) min,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为(327.2±39.5) mL,显著高于腹腔镜组的(246.5±32.3) 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1.4) d、(9.7±2.3) d,开腹组分别为(3.8±1.5) d、(12.9±2.7) d,腹腔镜组均短于开腹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0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3例,开腹组术后腹腔出血1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5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8)。 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使患者获益,但手术难度大,对手术医师的技术及心理素质要求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膜解剖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应用进展和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各种膜性结构遍布人体全身,认识和了解这些膜性结构对外科医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膜学说的兴起,膜解剖在腹部肿瘤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可。临床实践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膜内或膜外解剖,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手术。本文结合现阶段研究成果,综述膜解剖在肝胆胰脾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希望能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腺癌细胞外泌体微小RNA-210-3p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0-3p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集GSE43796筛选胰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微小RNA,于胰腺癌细胞系及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的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胰腺癌与癌旁组织( n=22)标本中验证。同时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特征及血管生成相关性。然后,将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mimic NC、miR-210-3p mimic组,检测血管生成能力。接着将高表达miR-210-3p胰腺癌细胞外泌体与HUVECs共培养,分为空白组、PANC-1 Exos、CFPAC-1 Exos、HPDE6-C7 Exos组,检测对HUVECs血管生成及对miR-210-3p表达的影响。单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Two-way ANOVA方法统计分析。 结果:数据集GSE43796中miR-210在胰腺癌高表达,其中miR-210-3p在PANC-1、CFPAC-1中表达高于HPDE6-C7组(2.37±0.37、2.34±0.29比1.02±0.25, t=5.317、5.544, P<0.05),胰腺癌组高于癌旁组(6.99±2.31, t=2.592, P<0.05),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相关( P<0.05),且与血管生成相关分子VEGFA、ANG、ANGPTL4表达呈正相关( r=0.519、0.274、0.258, P<0.001)。HUVECs中过表达miR-210-3p后小管形成能力在miR-210-3p mimic组高于mimic NC组,小管节点数(112.2±20.5比26.4±10.2, t=8.912, P<0.001)、增殖(1.812±0.100比1.364±0.184、 t=5.303、 P<0.001)与迁移(737.8±131.3比545.5±77.5、 t=3.091、 P<0.05)。PANC-1、CFPAC-1外泌体使HUVECs小管形成能力增强及miR-210-3p表达增加,在PANC-1 Exo、CFPAC-1 Exo组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小管节点数(192.80±28.32、200.40±36.02比134.40±34.09, t=2.975、2.946, P<0.05)、增殖(1.764±0.077、1.904±0.068比0.981±0.094, t=23.420、26.450, P<0.001)与迁移(544.20±77.44、615.20±94.62比301.50±91.16, t=4.970、5.848, P<0.001),miR-210-3p表达(2.56±0.38、1.92±0.22比1.03±0.29, t=5.560、4.230, P<0.05)。而HPDE6-C7外泌体对HUVECs小管形成无明显作用,HPDE6-C7 Exo组比PBS组,小管节点数(145.40±33.71比134.40±34.09, t=0.513, P>0.05)、增殖(1.206±0.086比0.981±0.094, t=6.667, P<0.001)与迁移(374.80±101.10比301.50±91.16, t=1.320, P>0.05),miR-210-3p表达(1.52±0.16比1.03±0.29, t=2.100, P>0.05)。 结论:胰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0-3p促进血管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的时机选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PLA)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山东省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RFA为主要手段治疗的49例难治性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距RFA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RFA组(≤72 h)和延期RFA组(>72 h ),分别为27例和22例。RFA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超声及CT引导完成,术后评价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RFA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有效率100%),且均未发现严重感染、胆汁瘘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与早期RFA组相比,延期RFA组的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8.1±1.6)d比(9.5±1.5)d],住院费用更高[(3.4±0.2)万元比(3.8±0.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FA治疗难治性PLA的最佳时机为发病72 h之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脾动脉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探讨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脾功能亢进患者6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58.5±9.8)岁。65例患者中,26例行脾动脉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非选择组),39例行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高选择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外周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升高,高选择组在术后4、12和24周时的白细胞计数以及12和2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非选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2和24周,高选择组的总胆红素、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非选择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选择组与高选择组患者0/Ⅰ/Ⅱ/Ⅲ级疼痛发生率间比较(5/10/11/1比12/22/7/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P>0.05)。 结论:高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较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更稳定、持久,更能促进机体血液相关指标恢复,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改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朝阳市中心医院、山东莒县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和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技术的5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胰腺断端主胰管的可视性、位置及直径,将主胰管分为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观察每个主胰管分型的病例数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51例患者实施LPD均获得成功。51例LPD中,男性占56.9%(29/51),女性占43.1%(22/51),年龄为31~88岁。胰腺断端主胰管的类型:Ⅰ型7例(13.7%),Ⅱ型39例(76.5%),Ⅲa型2例(3.9%),Ⅲb型3例(5.9%)。根据不同的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均成功找到主胰管并插入支撑引流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根据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有助于提高找到主胰管并置入支撑引流管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外科技术下的脾脏部分切除术在脾脏良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外科技术行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脾脏部分切除手术的19例脾脏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29.2±10.1)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脾脏部分切除手术,其中13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手术,6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下脾脏部分切除手术。行非规则性切除10例,行规则性切除9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78(130,200)min,术中出血量200(50,300)ml。术后住院时间6(4,7)d,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2,5)d。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1%(4/19),其中左侧胸腔积液3例,残余脾脏部分梗死1例。结论:微创外科技术行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病患者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患者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患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82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59.0±7.7)岁。根据前哨出血后治疗不同分为介入组( n=42)和外科手术组( n=40)。比较两组肝胆胰外科手术后血管损伤情况、前哨出血后首次手术时间、单次手术止血成功例数、死亡率等指标。 结果:两组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手术、肝切除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和胆囊切除手术均以肝动脉损伤为主,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以胃十二指肠动脉损伤为主,脾切除手术以脾动脉损伤为主。介入组有36例(85.7%)单次介入手术止血成功,外科手术组有32例(80.0%)单次手术止血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7, P=0.492)。介入组前哨出血后首次手术时间为(40.5±8.5) min、死亡率2.4%(1/42),优于外科手术组(90.6±20.8) min、15.0%(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作为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