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的48例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道出血3例,其中1例考虑胆管黏膜少量出血,经输血、使用止血药、适当补液后停止出血;另1例T管周围窦道少量渗血伴T管内少量血性液体,考虑术中扩张窦道时引起胆管伴行的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还有1例术后15 d T管内短时间引流出血性液体≥100 ml,予以输血制品及保守治疗的同时准备介入治疗,行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右肝前叶假性动脉瘤,后行假性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术后10 d出院。结论:胆道出血是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对该并发症的了解,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铁负荷、动脉粥样硬化、海马组织结构及神经元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标准,将100例老年NAFLD患者分为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Non-MCI)组。采集患者病史和生化指标数据,对无禁忌患者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48例患者检测外周血铁调节蛋白2基因2616C/T多态性。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及二元 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 结果:与Non-MCI组相比,MCI组患者年龄偏大,血红蛋白减少,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踝肱比下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右侧海马头胆碱/肌酸比值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比例增加( P<0.05或 P<0.01)。sTfR与老年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P<0.01)。MCI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Non-MCI组( P<0.05);C/T基因型组和T/T基因型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显著低于C/C基因型组( P<0.05)。 结论:铁代谢异常可能是老年NAFL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报道达沙替尼相关PH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达沙替尼剂量、PH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4篇,报道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5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达沙替尼剂量为140 mg/d者14例,100 mg/d者7例,70 mg/d者2例,不详2例;开始服用达沙替尼至发生PH的时间为10 d~144个月,中位时间37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症状者24例,水肿8例,肝肿大5例,颈静脉扩张5例,咳嗽、胸闷各3例,胸痛2例,乏力1例;胸部CT、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者20例;WHO功能分级为Ⅳ级者8例,Ⅲ级9例,Ⅱ级4例,不明4例。右心导管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25例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和/或肺动脉收缩压均升高。诊断PH后,24例患者遵医嘱停用达沙替尼,其中22例给予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例未予特殊干预;1例自行间断服用达沙替尼。19例患者换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用达沙替尼并对症治疗1周至36个月(平均7个月)后,好转17例,部分好转7例,不详1例。结论:达沙替尼相关PH多见于CML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7个月,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多合并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停药及予特异性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背侧入路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尾叶癌致右膈下动脉损伤并发大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射频消融(RFA)是治疗肝尾叶癌的常用手段。右背侧入路是经皮穿刺的常用路径。右膈下动脉(RIPA)及其分支位于膈肌的后部和下部,右背侧入路与其走行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一例62岁女性患者,其诊断为肝尾状突肝细胞癌,行右背侧入路经皮RFA,术中发生大出血,通过对膈肌穿刺处行RFA获得止血。提示右背侧入路经皮RFA具有RIPA穿刺损伤并发大出血的潜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右动脉变异及其外科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先天性膈疝患儿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患儿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17例CDH新生儿,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分为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胎龄<37周和/或出生体重<2 500 g,41例)和对照组(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76例),进一步将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手术亚组( n=31)及开放手术亚组( n=10)。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的1 min Apgar评分[7.0分(6.0~8.0分)与9.0分(8.0~9.8分), Z=-4.03]及5 min Apgar评分[9.0分(8.0~10.0分)与9.0分(9.0~10.0分), Z=-2.13]均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68.3%(28/41)与38.2%(29/76), χ 2=9.68, P<0.05]。2组患儿的胸腔镜手术比例、手术时长、右侧膈疝、疝囊、缺损分级、肝脏疝入和应用补片等术中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情况对比,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36.6%(15/41)与13.2%(10/76), χ 2=8.70],术后恢复全肠内营养时间晚于对照组[25 d(18~29 d)与16 d(10~25 d), Z=2.3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CDH患儿中胸腔镜手术亚组的病死率低于开放手术亚组[25.8%(8/31)与7/10],胸腔镜手术亚组的生后1 min Apgar评分较高[(7.4±1.6)分与(6.0±2.2)分, t=2.20],手术时龄较大[31.0 h(23.0~48.0 h)与17.0 h(4.7~24.5 h), Z=2.57],生后24 h内手术患儿的比例更低[32.3%(10/31)与8/10],手术时间更长[170.0 min(122.0~200.0 min)与110.0 min(87.3~120.0 min), Z=3.65]。 结论: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CDH患儿病死率较高,可能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比例偏高有关。对于呼吸循环功能相对稳定的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患儿,可以尝试胸腔镜下膈肌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11岁,因“急性髂骨骨髓炎”于2020年1月入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急转入小儿重症医学科,因体循环高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高压,进一步行心脏大血管CT造影(CTA)发现右下肺动脉栓塞,给予积极抗感染,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及口服利伐沙班序贯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CTA示肺栓塞消失,随访1年患儿恢复良好。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临床特征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临床医师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右侧先天性膈疝合并肝肺融合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侧先天性膈疝(right-sided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RCDH)合并肝肺融合(hepatopulmonary fusion,HPF)的临床特点和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3例RCDH合并HPF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国际膈肌缺损分级标准进行缺损分级。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以“先天性膈疝”“肝肺融合”检索1997年1月至2023年4月的中文文献报道,在PubMed、Embase及UpToDate数据库以“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hepatopulmonary fusion”为关键词检索同期相关英文文献。分析RCDH合并HPF的临床特点、管理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本院病例资料:病例1和病例2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右侧膈疝,产前MRI均提示胎儿肝脏疝入右侧胸腔、右肺发育不良、左肺大小正常和无纵隔左移。病例1和病例3出生后的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右肺致密影和纵隔右移。病例2为D型缺损,出生后胸部X射线检查示纵隔稍左移。3例患儿术前影像学检查均高度怀疑HPF。病例1 和病例2为肝肺完全分离,并采用补片修补,病例2进行部分肺切除,2例患儿均存活(住院时间分别为22和23 d)。病例3在手术探查后未进行肝肺分离,未采用补片修补,术后死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40例CDH合并HPF病例,加上本院3例RCDH合并HPF,共43例,其中27例(62.8%)术前发现纵隔右移或无移位,9例(20.9%)纵隔左移,7例(16.3%)未描述;73.1%(19/26)进行肝肺完全分离的患儿存活,13例进行肝肺部分分离中6例存活,4例未行肝肺分离均死亡。结论:对于RCDH患儿需要考虑是否存在HPF可能,影像学提示未伴纵隔左侧移位应高度怀疑HPF。此类病例的外科手术术前评估需按照重大手术(可能需要肝或部分肺切除术)进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 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 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 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 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 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 P=0.033]。 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限性紫癜性肝病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限性紫癜性肝病(PH)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乐清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例PH患者(10个病灶),分析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等,以及患者的CT(4例患者4个病灶)与MRI(5例患者7个病灶)特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PH患者中,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3个病灶)位于肝左、右叶;8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病灶呈片状不规则形。病灶中位最大径(范围)为4.2 cm(2.2~9.3 cm),其中2个病灶最大径<3.0 cm ,6个最大径为3.1~5.0 cm ,2个最大径>6.0 cm。9个病灶界限清晰,1个界限模糊。9个病灶有包膜,1个无包膜。1个病灶内有血管穿行。4例患者(4个病灶)CT平扫显示,3个病灶密度均匀,3个病灶呈低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2个病灶呈显著强化,门脉期3个病灶持续中度强化,延迟期2个病灶持续轻度强化。5例患者(7个病灶)MRI平扫显示,6个病灶信号均匀,T1加权像3个病灶呈低信号、4个呈等信号,T2加权像压脂序列6个病灶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3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4个病灶动脉期全瘤显著强化,5个病灶门脉期持续中度强化,6个病灶延迟期持续轻度强化。结论:PH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界限清或不清,密度均匀或不均,CT和MRI平扫特征为低密度,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和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CT和MRI增强以中度或显著持续强化为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