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体外肝病模型相关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体干细胞及多能干细胞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体外大规模扩增肝细胞.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建立的肝病模型具有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优势,并且可以忠实有效地在体外反映肝脏生理功能,模拟各类肝脏疾病,为我们深入探究肝脏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便利且高效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高博博仁医院2020年会诊的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肝脾T细胞淋巴瘤相关文献。结果:例1脾脏及骨髓活组织检查标本及例2肝脏、脾脏及骨髓活组织检查标本见到形态较单一T淋巴细胞增生,可见抗原丢失,增殖活性低,结合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最终均诊断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伴低增殖活性。后续均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3年5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较少见,早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诊断结肠癌肝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肝损伤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技术优化,allo-HSCT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肝损伤是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长期生存。allo-HSCT术后出现肝损伤原因通常可分为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二者临床表现类似,但治疗原则各异。及时诊断移植后肝损伤并鉴别其病因,有助于早期启动预防或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就allo-HSCT术后肝损伤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旨在加深血液科医师对allo-HSCT术后肝损伤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肝硬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10只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 4)建立肝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HO-1/BMMSCs组,分别经阴茎背静脉注射PBS、BMMSCs及HO-1/BMMSCs,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与Ⅳ型胶原蛋白(Ⅳ-C)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与模型组及BMMSCs组相比,HO-1/BM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均明显降低( P<0.05);血清ALB明显升高( P<0.05),ALT、HA及Ⅳ-C均明显降低( P<0.05);CD4 +T/CD8 +T比值明显升高( P<0.05),Th17/Treg比值明显降低( P<0.05)。 结论:HO-1/BMMSCs较单纯BMMSCs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Wiskott-Aldrich综合征继发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1月龄出现湿疹,4月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1岁5月龄全外显子测序发现WAS基因半合子突变,WAS蛋白阴性,诊断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间断予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治疗5年余。6岁余出现肝脏肿大,影像学提示为肝脏多发结节,肺、脾、淋巴结同时受累,完善肝脏结节穿刺活检,诊断为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肉瘤;7岁余予后置环磷酰胺方案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1年,患儿免疫功能恢复,肿瘤得到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自噬在肝癌发生与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线粒体自噬作为机体维持线粒体稳态和肝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环节,能通过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以及提供能量等多个方面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起双重作用,并且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现就线粒体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发生和发展、肝癌干细胞、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肝癌的耐药性与侵袭性等几个方面综述线粒体自噬与肝癌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MSC-EVs)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SC-EVs、MSC-EVs-microRNA及基因修饰的MSC-EVs参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调节肝脏免疫、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抑制肝癌发生等保护作用,将代替MSCs成为无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现就MSC-EVs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为临床肝脏疾病无细胞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移植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以血液中低水平的α-1抗胰蛋白酶为标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年轻患者的肺气肿和急/慢性肝损伤甚至肝癌等,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α-1抗胰蛋白酶的补充,但无法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目前国内已有10余例该疾病的报道,但是对该疾病的认识仍然不足,生物治疗药物空白。现就肝细胞移植治疗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