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体外肝病模型相关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体干细胞及多能干细胞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体外大规模扩增肝细胞.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建立的肝病模型具有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优势,并且可以忠实有效地在体外反映肝脏生理功能,模拟各类肝脏疾病,为我们深入探究肝脏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便利且高效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参枳椇子口服液的解酒保肝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人参枳椇子口服液(GROL)的解酒保肝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GROL高剂量组、GROL低剂量组和阳性药联苯双酯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用50%乙醇一次灌胃建立小鼠急性醉酒模型,考察GROL对小鼠基本生理活动、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相关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评价其解酒保肝作用.采用乙醇诱导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GROL干预后对乙醇刺激的AML12细胞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结果:GROL组小鼠醉酒时间显著延长,睡眠、醒酒时间显著缩短;血清中乙醇浓度、GPT、GOT水平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情况有所改善;GROL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对体外培养的AML12肝细胞,GROL可以逆转乙醇引起的肝细胞ALT和AST活性的升高以及过度生成的ROS量.结论:GROL具有良好的防醉、解酒和保肝作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与促进体内乙醇代谢、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生存预测评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一种能提供循环和氧合支持的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应用于心源性休克(CS)、肺栓塞、心搏骤停(CA)等疾病的救治。但VA-ECMO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如果在使用VA-ECMO前,利用预测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筛选出最佳获益人群,制定最佳的临床策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关于VA-ECMO预测评分的综述鲜有报道,本文旨在对多种VA-ECMO评分工具〔VA-ECMO辅助后生存率评分(SAVE)、VA-ECMO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的预后评分(ENCOURAGE)、未包含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Ⅺ)、心脏外科术后行体外膜肺氧合评分(PC-ECMO)、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行VA-ECMO的死亡预测评分(REMEMBER)、大面积肺动脉栓塞行VA-ECMO辅助后死亡风险预测评分、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评分(ECPR)、经体外生命支持的低体温结局预测评分(HOPE)〕的预测性能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介素-17A对脓毒症小鼠肝肾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对脓毒症小鼠肝肾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4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组(CLP组)及0.25、0.5、1、2、4 μg各剂量IL-17A干预组。IL-17A干预组小鼠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相应剂量IL-17A 100 μ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0 μL。观察小鼠7 d存活情况,采集外周血及肝、肾、脾组织备检。根据7 d存活情况,另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CLP组和1 μg IL-17A干预组,分别于CLP术后12 h和24 h采集外周血后处死小鼠取肝、肾、脾组织。观察各组小鼠行为表现及腹腔情况;检测外周血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外周血及脾组织接种于培养基,计算细菌菌落数,体外评估各组小鼠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除Sham组外,1 μg IL-17A干预组小鼠7 d存活率最高(75.0%),故选取此条件作为后续研究的干预条件。与Sham组比较,CLP组术后各时间点肝肾功能明显损伤,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于术后24 h达峰值,肝肾病理评分于术后7 d达峰值;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6、IL-10)于术后12 h即达峰值,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于术后24 h达峰值;且外周血和脾脏有大量细菌繁殖,于7 d达峰值。与CLP组相比,外源性给予1 μg IL-17A可明显延缓各指标在脓毒症早期的上升趋势〔24 h ALT(U/L):166.95±5.20比271.30±6.11,24 h AST(U/L):599.42±7.25比1?013.27±3.37,24 h BUN(mg/L):815.4±26.3比1?191.2±39.4,24 h SCr(μmol/L):29.34±0.87比60.75±3.83,7 d肝病理评分(分):2.50(2.00,3.00)比9.00(8.50,9.00),7 d肾病理评分(分):1.00(1.00,2.00)比5.00(4.50,5.00),12 h IL-17A(ng/L):105.21±0.31比111.28±1.37,12 h IL-6(ng/L):83.22±1.01比108.88±0.99,12 h IL-10(ng/L):731.54±3.04比790.25±2.54,24 h TNF-α(μg/L):454.67±0.66比576.18±0.76,7 d外周血菌落数(CFU/mL):600(400,600)比4?200(4?200,4?300),7 d脾脏菌落数(CFU/g):4?600(4?400,4?600)比23?400(23?200,23?500),均 P<0.05〕。 结论:适当剂量(1 μg)的外源性IL-17A能减轻CLP诱导的致死炎症反应,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细菌清除能力,从而减轻肝肾损伤,有利于提高其7 d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共培养方式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微环境中的细胞间交互作用对于维持正常肝功能极其重要。回顾既往肝脏疾病的体外研究模型中,单一细胞培养难以全面反映肝脏代谢情况,细胞共培养能一定程度上模拟肝脏微环境中两类及以上细胞间交互作用,用于研究肝脏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多种细胞共培养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肝癌等肝脏疾病研究中,本文概述了现有肝病研究中常用的细胞共培养构建方法及其特点,以期为肝脏体外模型的构建与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血管体外循环术后严重结合胆红素对病死率的预测及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1 268例CPB辅助下心血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4(60.19%)例,女512例;年龄31~64岁,平均(47.92±16.55)岁。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 ROC)定量分析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的预测效度。通过计算优化阈值定义与病死率密切关联的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采用 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界定导致其发生的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结果显示,CB峰值和峰值持续时间的 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TB和UCB( 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结合胆红素>150.3 μmol/L(1.7 mg/dl)并持续出现3天以上,且阈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及以后可显著增加术后病死率,定义为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其高危因素包括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肝病模型评分>12.6、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房颤、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方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体外膜肺氧合。总之,心血管CPB术后增高的结合胆红素能有效预测住院病死率,其阈值、持续和出现时间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辨别围手术期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拉鲁肽减轻脂毒性肝细胞损伤并促进自噬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并探讨细胞自噬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人肝细胞培养诱导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细胞模型,加入浓度梯度的利拉鲁肽(LRG)观察其对细胞存活率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用氯喹抑制细胞自噬,雷帕霉素(RAPA)激活自噬,探究利拉鲁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实验分组:对照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中加入一定浓度BSA;FFA模型组,用1 mmol/L的FFA(OA∶PA=2∶1)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LRG组,细胞中同时加入FFA(1 mmol/L)和LRG(100 nmol/L);自噬抑制组,细胞中同时加入FFA(1 mmol/L)、LRG(100 nmol/L)和氯喹(20 μmol/L);自噬激活组,细胞中同时加入FFA(1 mmol/L)和RAPA(1 μmol/L)。用油红O染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察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B)水平,观察细胞自噬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LRG浓度的增加,肝细胞存活率不断上升,胞内脂质沉积程度不断减轻,LRG浓度达到100 nmol/L时效果最佳,且与FF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在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与细胞自噬关系的探究中,LRG组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FFA组( P < 0.01),Beclin1、LC3B-II/LC3B-I水平较FFA组升高,P62水平较FFA组下降,细胞自噬增强;自噬抑制组与LRG组相比,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有所增高( P < 0.01),Beclin1、LC3B-II/LC3B-I水平下降,P62水平增高;自噬激活组中RAPA显著减轻了FFA诱导的肝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变化与LRG作用效果一致。 结论:GLP-1RAs可以改善FFA诱导的脂毒性肝细胞损伤,并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来改善NAFLD中肝细胞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对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中甘油3-磷酸脱氢酶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iPLA2)在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中对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mGPDH)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用油酸诱导THLE-2细胞脂质沉积,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同时运用甘油三酯试剂盒、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不同诱导时期(0、24、48、72 h)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iPLA2及mGPDH的表达水平。在模型细胞中分别加入iPLA2抑制剂溴烯醇内酯和活性氧(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继续培养24、48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内mGPDH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着油酸作用THLE-2细胞时间的延长,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逐渐增加( P < 0.01),mGPDH m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 P < 0.01),iPLA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 P < 0.01)。并且mGPDH mRNA表达水平与iPLA2 mRNA水平呈负相关( r = -0.878, P = 0.002)。iPLA2抑制剂组和ROS抑制剂组中mGPDH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增加( P值均< 0.01)。iPLA2抑制剂组中24 h mGPDH mRNA表达量较48 h增加( P < 0.01)。ROS抑制剂组中mGPDH mRNA表达量随抑制剂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P < 0.01)。2个抑制剂组比较,ROS抑制剂组mGPDH mRNA增加较iPLA2抑制剂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中iPLA2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mGPDH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发育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与进展特征仍未明确。构建NAFLD特异的研究模型有助于探明及揭示相关通路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有的儿童NAFLD研究模型主要借鉴成人模型包括饮食诱导的动物模型和体外肝细胞培养模型。近年来通过干细胞群培养的类器官拥有对应器官类似的空间组织并能够重现对应器官的部分功能,可用于模拟肝脏炎症、纤维化过程。该文将介绍这些模型方法,重点讨论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运用,展望未来儿童NAFLD模型的选择与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1型巨噬细胞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巨噬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价值。方法:通过给予8周龄雄性Alms突变( foz/ foz)小鼠高脂饮食6、8和10周,给予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7 d、3周和4周分别构建NASH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MCD对照饮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NASH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的 F4/80 mRNA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对照组小鼠和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巨噬细胞。lysM-Cre/DTR转基因小鼠予MCD饮食5周后,分为转基因实验组(给予白喉毒素清除巨噬细胞)和转基因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检测转基因实验组和转基因对照组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并对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炎症评分。通过细胞因子分析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巨噬细胞调节NASH中炎症的作用机制。通过AML-12肝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细胞共培养观察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氯膦酸脂质体清除野生型和NASH模型小鼠中的巨噬细胞,证实其在NASH预防中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NASH模型 foz/ foz小鼠高脂饮食饲养6、8和10周时肝脏中的 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49±0.19、1.70±0.15、1.93±0.04比1.05±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6、4.92、7.92,均 P<0.05);NASH模型小鼠MCD饮食饲养7 d和3周时肝脏中的 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2.70±0.99和3.08±1.71比1.00±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3、3.54,均 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小鼠MCD饲养4周时肝脏中F4/80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M1型巨噬细胞增多,F4/80 +CD206 +的M2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清除后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的炎症评分、肝脏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均低于转基因对照组[(0.69±0.32)分比(1.95±0.74)分、(43.97±13.24) g/mg比(63.09±14.85) g/mg、(24.84±6.21) nmol/mg比(37.91±8.91)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4、2.72、2.41,均 P<0.05)。细胞因子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清除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的蛋白质水平(差异倍数分别为-3.98、-2.74,均 P<0.05)。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细胞核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蛋白质减少。体外研究发现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AML-12肝细胞中脂肪聚集;MCD培养基处理的AML-12肝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野生型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MCD诱导的NASH模型小鼠[(45.33±14.59) g/mg比(63.10±16.02) g/mg、(2.11±0.48) nmol/mg比(2.73±0.17)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4、2.73,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肌醇需求酶-1α、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未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的NASH模型小鼠(1.84±0.36比3.05±0.83、1.50±0.84比6.65±1.47、0.87±0.12比2.28±0.52、1.68±0.43比4.76±1.13、1.42±0.19比2.75±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2、5.28、4.56、4.41、2.85,均 P<0.05)。 结论:NASH中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并与肝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因子分泌、脂肪合成因子上调、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引起NASH进展。巨噬细胞清除剂氯膦酸脂质体是预防NASH潜在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