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贞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肝纤维化为"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中间环节,存在于大部分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而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作为一种天然药用植物,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肝纤维化功能.通过归纳梳理女贞子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女贞子靶向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维生素D联合葛根素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维生素D联合葛根素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四氯化碳组(CCl4组)及CCl4外加维生素D组(V组)、葛根素组(P组)及维生素D联合葛根素组(V+P组)治疗组,8周后处死,检测透明质酸(HA);测量羟脯氨酸(Hyp);制作肝脏石蜡切片并行天狼星红染色检查;反转录PCR检测肝组织中胶原蛋白(Collagen)I、Ⅲ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CCl4组出现明显肝脏纤维化,V组、P组及V+P组均明显改善了纤维化程度,降低了血中HA水平及肝脏中的Hyp水平,肝脏Collagen Ⅰ、ⅢmRNA及NF-κB和TNF-α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其中V+P组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 维生素D联合葛根素可以保护CCl4引起的大鼠肝脏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纤维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Gd-EOB-DTPA增强 MRI和手术病理资料纳入本研究.病理证实为20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2例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7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和1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 HAML).2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盲法独立分析MRI资料,归纳病灶的Gd-EOB-DTPA增强MRI动态3期(动脉期、门脉期、过渡期)强化规律和肝胆期信号特点,并作出影像诊断(含病理类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两位医师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1) Gd-EOB-DTPA增强MRI动态3期:5例HCC动态强化特征不典型,包括3例HCC动脉期轻度强化和2例HCC过渡期"廓清"不明显.1例FNH过渡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2例cHCC-CC动态强化不具特征性,均可见肿瘤供血动脉.余所见无殊.(2) 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1例(1/20,5%) HCC呈高信号,19例(19/20,95%) HCC呈明显低信号.4例ICC均呈低信号内伴云絮状稍高信号,2例cHCC-CC均呈低信号伴中央更低信号.1例(1/7,14.3%) FNH呈稍低信号伴中央"靶征"稍高信号,6例(6/7,85.7%) FNH呈等-稍高信号伴中央星状低信号.1例HAML呈稍低信号强度,其内见更低信号区.(3)两位医师通过Gd-EOB-DTPA增强MRI对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12% (32/34)和97.06%(33/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05),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945,P<0.05).结论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瘀血汤抑制胰腺巨噬细胞浸润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脏和胰腺病变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下瘀血汤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下瘀血汤组小鼠腹腔注射10% 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小鼠给予等体积橄榄油,每周3次,连续6周.造模第4周起,下瘀血汤组小鼠灌胃给予0.467 8 g/kg下瘀血汤药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3周.药物干预期间,每周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肝、脾、胰腺组织并称重,计算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水平,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脏和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组织CD68、MCP-1及α-SMA蛋白表达.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显著增大(P<0.01),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下瘀血汤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②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可见明显肝细胞肿胀、小叶中心性出血及灶状坏死,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增生的胶原纤维分割肝小叶形成较粗大的间隔;胰腺小叶间隙增大,腺泡肿胀,腺管区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下瘀血汤组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间隔较窄、排列疏松,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和胰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增多,胰腺组织CD68、MCP-1及α-SMA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下瘀血汤干预3周后,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减少,胰腺组织CD68、MCP-1及α-SMA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肝纤维化可引起胰腺巨噬细胞浸润和星状细胞激活;下瘀血汤可显著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胰腺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胰腺星状细胞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肥胖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病理表现,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 A FL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随着肥胖在全球的流行,NAFLD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普通成人和肥胖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高达25% 和50%,肥胖症显著增加NAFLD患者肝硬化和 HCC发病风险[1-2] .临床上,90% 以上的丙型肝炎相关 HCC和酒精性肝病相关HCC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肝炎、肝硬化、HCC是慢性肝病患者经典的三步曲.在 NAFLD的漫长病程中慢性炎症(NASH)引起肝组织损伤并随之启动肝脏的修复反应,从而形成肝细胞死亡、再生与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的恶性循环,进而发生 HCC 前体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肝细胞癌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连翘苷对脂多糖诱导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连翘苷对脂多糖诱导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1μg/mL)处理组、1μmol/L连翘苷加脂多糖处理组和10 μmol/L连翘苷加脂多糖处理组.采用MTT法检测HSC-T6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的迁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ROS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浓度;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α-SMA、NF-κB p65蛋白表达或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浓度为1~100 μmol/L连翘苷对HSC-T6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脂多糖可明显促进HSC-T6细胞增殖及迁移,1 μmol/L和10 μmol/L连翘苷均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增殖及迁移,分别降低16.13%、17.14%,48.99%、58.86%.脂多糖处理HSC-T6细胞能明显增加细胞内α-SMA蛋白的表达,而10 μmol/L连翘苷处理后,细胞内α-SMA的表达量减少27.33%.1μmol/L和10μmol/L连翘苷对脂多糖诱导细胞内ROS含量(30.03%、51.26%)、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25.16%、39.51%,36.57%、43.75%,58.99%、73.01%)的分泌和NF-κB 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13.90%、24.96%)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连翘苷处理肝星状细胞后,其降低NF-κB p65磷酸化蛋白表达和对ROS、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作用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蛋白表达的作用呈正相关.结论 天然产物连翘苷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NF-κB信号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RP3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减弱肝星状细胞活性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外科手术中提取11例正常肝组织及11例肝纤维化组织,检测CTRP3在正常肝组织、肝纤维化组织及活化的肝脏星状细胞(HSC)中表达差异.使用大鼠肝星形细胞系HSC-T6过表达CTRP3,检测HSC-T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以及TGF-β1/Smad通路的改变情况.结果:CTRP3在纤维化肝组织及活化的肝脏星状细胞中低表达.CTRP3的过表达抑制了HSC-T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抑制了HSC中TGF-β1/Smad通路的活化.结论:CTRP3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能够调控TGF-β1/Smad通路,表明CTRP3可能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脏非实质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肝脏非实质细胞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之间的关系.方法 复习近年来关于肝脏非实质细胞与HIRI关系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 HIRI过程中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可以对肝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肝脏非实质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促进损伤的加剧,包括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脏星状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其中部分细胞同时还具有减轻损伤的功能:如Kupffer细胞可以通过表达血红素加氧酶-1而减轻HIRI,肝星状细胞可能参与HIRI损伤的修复过程.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IRI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但其同时也具有潜在的治疗应用价值.结论 肝脏非实质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HIRI,为临床上减轻HIRI提供了新的目标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MP9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家族,BMP9是BMPs的成员之一,又被称为生长分化因子(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2.BMP9主要由肝脏星状细胞产生,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铁离子平衡、软骨形成、血管生成、神经元分化、糖脂代谢等,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BMP9对肝癌也有促进作用,但是有关BMP9和慢性肝病之间的联系,我们却仍旧知之甚少.该文主要阐述了BMP9和其信号转导过程,以及BMP9在肝再生、肝损伤和肝癌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进一步了解BMP9信号转导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爪沙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长爪沙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 雄性长爪沙鼠40只,给予高脂饲料0、6、12、24w时随机处死10只动物,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肝细胞坏死及星状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13、组织MMP抑制剂(TIMP1)表达.结果 高脂喂养6w后动物肝细胞30%~60%脂肪变性;12 w后动物门管区出现炎症,星状细胞激活,部分肝细胞出现凋亡;24 w出现广泛纤维化,形成肝硬化阶段的假小叶结构,肝组织Collagen Ⅰ、CollagenⅢ表达升高,肝细胞表现为坏死性死亡和凋亡.与0w相比,其他各时间点肝硬化模型组动物肝脏TIMP1增加,MMP13减少.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长爪沙鼠24 w后形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模型与临床患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成功率高,是一种可用的新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