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免疫策略结合mVenus-p27K-系统构建休眠肿瘤小鼠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KPC1199-PDL稳定表达细胞株.KPC1199-PDL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为mVenus(+)细胞及mVenus(-)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G0期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估KPC1199-PDL细胞对白喉毒素(DTX)和更昔洛韦(GCV)的敏感性.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验证KPC1199-PDL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KPC1199-PDL细胞,5 d后原位注射DTX和GCV消融皮下瘤,获得预免疫小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采用生物发光成像评估皮下瘤消融和肝转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免疫小鼠肝脏中肿瘤细胞的分布及休眠状态.结果·KPC1199-PDL细胞稳定表达3种工具系统,且其增殖能力未受影响.在无血清条件培养下,部分KPC1199-PDL细胞表达mVenus蛋白,即进入G0期;经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得到的mVenus(+)细胞G0期相关基因较mVenus(-)细胞显著高表达(均P<0.05),而增殖相关基因显著低表达(P<0.05).CCK-8实验显示KPC1199-PDL细胞对DTX和GCV高度敏感.体内实验证实KPC1199-PDL细胞可通过表达tdTomato蛋白有效示踪,以及表达mVenus蛋白提示细胞进入G0期.经皮下种瘤和药物消融后成功获得预免疫小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生物发光成像未在肝脏观察到转移信号,但肝脏组织切片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存在单个或小簇状同时表达mVenus和tdTomato,但不表达增殖标志物Ki67的G0期肿瘤细胞.结论·胰腺癌预免疫小鼠模型结合mVenus-p27 K-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成功得到可识别、可示踪的休眠肿瘤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转移性肝癌是指肝外部位形成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定植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癌灶。由于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肝脏已经成为大多数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实质器官。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外科手术在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中愈发得到重视。但是,当前满足切除指征的患者占比少,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转移性肝癌的整体预后仍较差。本文综述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动脉内膜肉瘤三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动脉内膜肉瘤(PAIS)的病理形态、基因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3例PAIS,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50、60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喘;影像学示低密度充盈缺损,拟诊为血栓或栓塞性疾病、黏液瘤可能。大体上肿瘤主体位于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延伸至心房、心室,小灶区侵犯周围肺实质;组织学示梭形细胞肉瘤,黏液背景中的肿瘤细胞形态类似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可见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及灶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缺乏特异性标志物,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100蛋白、结蛋白、Fli-1、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ERG不同程度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3例均显示MDM2扩增,2例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随访:1例分别于18、32、42个月出现胰腺+脾脏、胃体及肝脏转移,2例术后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PAIS是起自弹性肺动脉内膜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形态学未见明确分化特征,基因检测发现MDM2、EGFR扩增。该肿瘤预后极差,手术彻底切除是短期缓解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放化疗的作用尚有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二程放疗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接受二程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2023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二程放疗的28例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二程放疗的可行性。结果:28例患者二程放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二程放疗距首程放疗的中位时间为11.1个月。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ED)分别为100和96 Gy,分别有25例(89.3%)和24例(85.7%)患者接受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正常肝脏平均受量的2 Gy分次的等效剂量(EQD2)分别为10.1和7.9 Gy。二程放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4.5%和18.2%,客观反应率为72.7%。二程放疗后基于患者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7.0%,基于病灶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5.1%,1年无进展生存(PFS)为27.4%,3年总生存(OS)为46.7%。二程放疗后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患者(75.0%)出现1~2级急性不良反应,只有1例(3.6%)患者出现3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二程放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体子宫内膜癌伴双侧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6岁。乳腺癌术后6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5年,发现盆腔占位。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病灶等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子宫体高分化内膜样癌伴双侧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并子宫肌壁间、浆膜外、大网膜、乙状结肠系膜和右下腹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子宫内膜样癌突触素阴性;卵巢小细胞癌上皮标志物、突触素、嗜铬粒素A均阳性,INI1、BRG1无缺失,p53突变型模式,乳腺癌标志物均阴性,微卫星稳定,BRCA1/2无突变。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患者TP53基因胚系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诊断结肠癌肝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断的8例TFE3重排的PEComa,3例为会诊病例,5例为本院标本,其中7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穿刺活检标本。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并进行预后随访。结果:8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部位:子宫1例,肝脏1例,脐尿管1例,肾脏2例,腹腔1例,结肠1例,腹膜后1例(后3次复发,部位分别为腹腔、盆腔和卵巢、腹腔)。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透亮或嗜酸,巢片状排列,大部分区域由纤细的薄壁血管分隔形成巢泡状,未见乳头状结构,无明显的平滑肌及脂肪成分;3例细胞异型性显著,可见奇异形核及瘤巨细胞并伴有大片坏死,核分裂象多见(最多约28个/50 HPF)。3例可见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所有病例均弥漫一致强阳性表达TFE3,8例均表达HMB45(2例灶状阳性),6例(6/8)表达Cathepsin K和Melan A,2例(2/8)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均为灶状阳性),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PAX8和结蛋白。8例FISH均检测到TFE3基因断裂,其中4例进行了二代测序,显示2例具有SFPQ::TFE3融合,1例具有ASPSCR1::TFE3融合,另1例未检出。7例随访到有效信息,随访时间4~94个月,4例无病生存,2例复发,1例初诊时已出现转移,所有患者均未死亡。结论:TFE3重排的PEComa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个别病例表现出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出现复发和转移,应提示临床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可切除肝癌破裂出血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18 h”于2021年7月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刺痛,伴恶心,无呕吐,伴全身大汗、头晕,解黑便2次,冲水不红,无畏寒发热、胸闷气紧、反酸烧心、呕血、便血等不适,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液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在当地医院完善腹部CT等相关检查,考虑“肝癌破裂”,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图1):肝右叶肿块,大小约10.3 cm×9.6 cm×9.0 cm,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内见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坏死,动脉期可见较多增粗动脉供血,未见造影剂漏出,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合并破裂出血可能,肝癌可能性大;肝脏7段边缘见1枚最大径约1.4 cm低密度结节,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肝内另见多发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瘤或肝癌子灶;肝左外叶、左内叶、尾状叶结节邻近肝包膜不连续,腹盆腔及网膜囊较多积液、积血,肝破裂待排。急诊实验室检查:ALT 236 U/L,AST 892 U/L,肌酐 193.7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7 ml/(min·1.73 m 2),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急诊未查肿瘤标志物。入院诊断: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合并破裂出血;肝内转移;乙肝小三阳;急性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2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开始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达到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改善5年生存率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0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治疗和局部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