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评估与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危重症患者治疗期间,肠内营养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值得人们的关注。其中,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30.5%~75%。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与干预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耐受性。为能提供更全面及新的研究信息,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索并获取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临床证据,并总结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SAP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提出证据的指标,根据证据层次结构的"6S"模型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护理中心的文献评估标准和FAME结构(2019版)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汇总出22条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证据,包括肠内营养管理、置管评估、导管选择、卧位选择、营养制剂选择、能量计算、输注方式等7个方面。其中监测6 h胃残留量、低灌注率(10 ml/h)、半卧位、连续输注等方式是优先等级。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SAP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护理证据,为规范ICU护士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行为提供循证依据,确保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提高患者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肠内喂养对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早期开始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连续招募预期在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超过48 h,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前瞻性采集患者临床、实验室和生存数据,并评估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患者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平均动脉压≥65 mmHg)6 h后开始尝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并按照EN开始时机分为3组:早期EN组(EN开始<48 h)、晚期EN组(EN开始≥48 h)和7 d未喂养组。结果:201例患者入选,平均年龄和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65.3±16.4)岁和(22.4±6.85)岁;其中,191例(95.0%)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早期EN组与晚期EN组患者胃储留、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7 d未喂养组患者胃储留发生率较少(16.7% vs.33.3%, P=0.05),但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47.2% vs.26.1%, P=0.02)。与晚期EN组和7 d未喂养组相比,早期EN组患者28 d(30.4% vs. 47.9% vs..55.6%, P=0.01)和60 d病死率(38.0% vs. 53.4% vs 63.9%, P=0.017)显著降低。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N喂养时机(早期 vs晚期: χ 2≥5.83, P≤0.03;早期 vs 7 d未喂养: χ 2≥7.90, P<0.01)、血肌酐( χ 2≥5.06, P≤0.02)、白蛋白水平( χ 2≥6.41, P<0.05)、AGI分级( χ 2≥8.15, P<0.01)和APACHE Ⅱ评分( χ 2≥9.62, P≤0.001)分别是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接受稳定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症患者可耐受早期EN,且早期启动EN与其28 d和60 d病死率减少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耐受性评估的个性化干预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耐受性评估的个性化干预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指导的个性化营养支持,通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指导的个性化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针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指导的个性化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帮助患者提高后续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营养支持治疗流程,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组织国内近百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以下主题进行阐述:营养筛查及评估;营养不良的诊断及监测;营养支持治疗的诊疗流程、供能目标及卫生经济学效益;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适应证、启动时机、输注方式及配方的选择;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等,最终提出37个问题、6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肠外肠内营养的临床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76例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55例、女21例,年龄(45±11)岁,烧伤总面积62%(52%,82%)体表总面积。根据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与否将患者分为耐受组(47例)和不耐受组(29例),统计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础疾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入院当天是否使用机械通气、休克期度过是否平稳、喂养前是否呕吐。记录不耐受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始发时间、持续时间、发生次数及2组患者手术次数、住院天数、伤后2周内是否发生脓毒症、转归情况以及伤后第1、5、9、13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数据。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筛选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对前述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础疾病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耐受组相比,不耐受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BSI评分、入院当天机械通气百分比、休克期度过不平稳百分比、喂养前呕吐百分比均明显增加( Z=-4.559、-3.378、-4.067, χ 2=18.375、23.319、8.339, P<0.01)。不耐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不耐受始发时间为伤后第(9±4)天,持续时间为4(2,6)d,共发生46次。与耐受组相比,不耐受组患者伤后2周内发生脓毒症百分比及死亡百分比均显著升高( χ 2=16.571、12.665, P<0.01)。2组患者手术次数及住院天数相近( P>0.05);而剔除死亡病例,不耐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多于耐受组( Z=-2.266, P<0.05)。伤后第1天,不耐受组患者空腹血糖、AST水平显著高于耐受组( t=3.070, Z=-3.070, P<0.01);伤后第5天,2组患者hs-CRP、白蛋白、空腹血糖、ALT、AST、γ-GT水平均相近( P>0.05);伤后第9天,不耐受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耐受组( t=2.836, P<0.01),ALT、γ-GT水平则低于耐受组( Z=-3.932、-2.052, P<0.05或 P<0.01);伤后第13天,不耐受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耐受组( t=3.794, P<0.01),空腹血糖、ALT、γ-GT水平则低于耐受组( t=-2.176, Z=-2.945、-2.250, P<0.05或 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BSI评分、入院当天行机械通气、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喂养前呕吐和伤后第1天空腹血糖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相关(比值比=1.086、1.052、1.775、9.167、12.797、10.125、1.249,95%置信区间=1.045~1.129、1.019~1.085、1.320~2.387、3.132~26.829、4.199~39.000、2.003~51.172、1.066~1.464,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喂养前呕吐和伤后第1天高空腹血糖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73、6.390、9.004、1.246,95%置信区间=1.021~1.128、1.527~26.734、1.134~71.496、1.007~1.540, P<0.05或 P<0.01)。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百分比较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烧伤总面积大、喂养前呕吐、休克期度过不平稳以及伤后第1天高空腹血糖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类患者启动肠内营养前需仔细评估效益与风险,不可盲目追求早期肠内营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生酮饮食后肠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与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应用生酮饮食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及管理。方法:主要护理要点为实施生酮饮食后每4小时给予个性化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包含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当患者出现生酮饮食胃肠道不耐受时,留置鼻肠管至空肠上段,稀释生酮饮食,增加膳食纤维、胰酶制剂及益生菌的摄入,减少患者腹泻、胃潴留的发生;每4小时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情况,采用Engel分级评价生酮饮食疗效;早期开展主动活动,促进患者脱机及四肢肌力恢复。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生酮饮食进展顺利,胃肠道不耐受显著改善,入院第30天时,患者Engel分级为Ⅰ级,无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病情平稳得到有效控制。入院第66天患者脱机成功,转入普通疗区,住院期间未发生压疮等护理相关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针对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行生酮饮食的患者,通过肠内营养耐受性的个性化评估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AECOPD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可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为回抽胃液评估胃残余量组(对照组45例)和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组(试验组45例)。2组均留置鼻胃管泵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每6 h应用50 ml注射器监测胃残余量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试验组每6 h使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指标、营养指标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呕吐及2种以上症状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1周后试验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5)。试验组72 h达到预计能量80%的比例[86.7%(39/45)]优于对照[46.7%(21/45)]( 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提高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营养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体化运动处方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用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个体化运动处方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ICU的重症患者120例,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和四肢被动、主动功能锻炼运动方案;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执行功能锻炼医嘱,每日早查房后由医生和护士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当日病情进行评估后下达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医嘱,包括功能锻炼项目及要求、剂量和频率,由专职护士执行。采用ICU获得性肌无力评价量表(MRC)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观察两组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情况和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次数、营养指标,比较两组住ICU时间。结果:干预168、366 h后,观察组患者MR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胀、胃潴留发生例次、不耐受总例数和喂养中断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25.28±5.42) d,对照组为(27.94±5.6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个体化运动处方方案功能锻炼干预策略,有利于重症患者提高肌力,改善重症患者营养指标,避免体重指数快速下降,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和喂养中断次数,保证肠内营养连续实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20年11月8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制订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实施早期营养干预,选择合适喂养途径,实施过程中进行耐受性的评估、肠内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转出ICU继续治疗。结论:针对重症肺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开始俯卧位时选择幽门后喂养以减少误吸;实施早期滋养性营养,保护肠道黏膜;采用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指导患者的肠内营养实施;实施营养过程中定期评估喂养耐受性;根据腹内压结合喂养耐受情况调整肠内营养的策略与实施,同时进行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