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评估超声监测胃残余量的应用效果,为指导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方案提供证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等数据库,收集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897例患者。与注射器回抽法相比,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降低反流/呕吐发生率( RR=0.53,95% CI为0.38~0.75)、误吸发生率( RR=0.48,95% CI为0.30~0.77),提高白蛋白水平( MD=1.53,95% CI为0.71~2.35),减少护士操作时间( MD=-5.62,95% CI为-7.59~-3.65),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不改变腹泻发生率( RR=0.77,95% CI为0.53~1.11)与住院病死率( RR=0.73,95% CI为0.41~1.28),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可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超声评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残余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CU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0、4、8、12、16、20、24 h评估胃残余量,每个时间点先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完成后立即进行注射器抽吸法经胃管抽吸胃残余量;对照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监测结果、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使用率、目标喂养达标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抽吸法监测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62.40 ± 4.00)、(78.39 ± 12.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633, P<0.01)。2组在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为(3.04 ± 0.31)d,试验组为(4.19 ± 0.3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42, P<0.01)。 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评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肠内营养制剂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部按摩对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胃肠道耐受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应用腹部按摩对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ENTRAL数据库。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危重患者的胃残余量( WMD=-45.45, 95%CI-56.62~-34.28, P<0.01),降低胃潴留发生率( OR=0.13, 95%CI 0.06~0.29, P<0.01)、腹胀发生率( OR=0.23, 95%CI 0.13~0.43, P<0.01)、呕吐发生率( OR=0.14, 95%CI 0.06~0.36, P<0.01)。 结论:对于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其胃残余量,降低胃潴留、腹胀、呕吐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喂养不耐受以及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喂养不耐受是导致肠内营养中断的常见原因,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危重患儿的营养管理及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上喂养不耐受的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迫切需要客观和标准的评估工具。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无辐射的临床技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测量危重患儿的胃残余量,并以此对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断喂养与持续喂养对危重症患者肌肉萎缩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间断喂养与持续喂养对危重症患者肌肉萎缩和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营养不耐受情况,为临床危重症患者选取更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重症监护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接受肠内营养的59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间断喂养组(32例,每次泵入200~250 mL营养液,每天4~5次,每次间隔5~6 h)和持续喂养组(27例,常规持续匀速泵入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营养前及营养支持7 d后的相关指标变化,包括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血糖〕,误吸、腹泻、便秘、呕吐、胃残余量异常(胃残余量>250 mL)等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以及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7 d后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均有所减少,提示两组患者均出现肌肉萎缩,且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直肌厚度变化值(cm):-0.06±0.04比-0.07±0.03,股直肌横截面积变化值(cm 2):-0.71±0.23比-0.81±0.24,均 P>0.05〕;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营养支持7 d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b(g/L):102.2±10.9比103.2±11.3,ALB(g/L):34.1±3.6比32.9±4.0,PA(mg/L):209.8±10.6比205.9±13.7,血糖(mmol/L):6.34±1.91比6.93±3.54,均 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误吸、腹泻、便秘、呕吐等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但间断喂养组胃残余量异常发生率较持续喂养组明显降低〔9.4%(3/32)比33.3%(9/27), P<0.05〕。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1.03±11.51比21.41±9.74, P>0.05)。 结论:与持续喂养相比,间断喂养未能明显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肌肉萎缩及营养状态,但可减少患者胃残余量异常增多的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是一种易于实施、安全可行的喂养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位肠内营养(E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包括胃残余量(GRV)增多、呕吐、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风险,探讨改善EN耐受性的手段。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万方医学网数据库自1979年1月至2022年1月发布的所有描述ARDS患者俯卧位EN的中、英文文献。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及观察性研究。所有研究至少包含2组患者,其中至少1组是ARDS俯卧位且实施EN的患者。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分析ARDS患者俯卧位E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其中RCT 2项,非RCT 2项,前瞻性观察研究4项,回顾性观察研究1项。ARDS患者俯卧位采用与仰卧位相似的EN启动和加量速度,总体耐受性良好;GRV无明显增加(mL:95比110);呕吐发生率没有明显升高(0%~35%比33%~57%)。与仰卧位相比,ARDS患者俯卧位EN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明显增加(6%~35%比15%~24%)。ARDS患者俯卧位EN时鼻胃管组与空肠管组误吸发生率类似(22%比20%)。俯卧位时使用鼻胃管和鼻空肠管进行EN的耐受性类似,EN不耐受性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5%比22%)。床头抬高(30°~45°)可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EN的耐受性,增加早期EN剂量〔优势比( OR)=0.48,95%可信区间(95% CI)为0.22~1.08, P=0.08〕;俯卧位EN初始即预防性应用红霉素等胃肠动力药可改善患者EN耐受性( OR=1.14,95% CI为0.63~2.05, P=0.67)。 结论:ARDS患者俯卧位EN时采用胃管及与仰卧位相似的喂养速度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俯卧位时不应延迟EN的启动和加量。ARDS患者俯卧位EN时床头抬高、EN启动时即使用胃肠动力药可以改善EN的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监测胃残余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监测胃残余量是否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周期从建库到2019年1月。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的检索,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项研究,3项为随机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共785例患者。与常规监测胃残余量相比,不进行胃残余量监测没有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值为1.30,95% CI 0.78~2.16, P值为0.32);然而,在不监测胃残余量组呕吐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值为1.52,95% CI 1.20~1.91, P值为0.000 4);同时,在不监测胃残余量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值为0.61,95% CI 0.51~0.72, P<0.01);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 MD值为0.39,95% CI-0.70~-1.47, P值为0.49)和ICU住院日( MD值为-0.19,95% CI -1.55~-1.16, P值为0.7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常规胃残余量监测相比,不进行胃残余量监测没有增加重症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但对重症患者能否不再监测胃残余量尚需设计更加严谨的、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并汇总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有关证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机构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证据,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及系统评价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检索时限为2015年1月1日—2020年11月11日。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3篇,原始文献2篇。汇总了关于早期肠内营养评估、重启时机、体位、喂养方案(摄入量、经胃/幽门后喂养、鼻饲速率、营养制剂)、监测(胃残余量、胃窦运动指数)、药物预防、人员配置及培训7个方面的1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证据,可为护理管理者科学地制订肠内营养计划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监测ICU危重患者胃残余量和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和预测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收治的危重患者,纳入期间因病情需要完成腹部CT检查的患者,同时在CT检查前后30 min内有床旁超声监测胃窦截面积者。所有入选患者使用VOLUME-Work Flow医学图像软件,描记腹部CT中的胃壁轮廓计算胃残余量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胃窦截面积与胃残余量之间的相关性,两个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危重患者喂养耐受者与不耐受者胃窦截面积之间的差异,以及ROC曲线分析不同体位下胃窦截面积对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 结果:研究共纳入42例患者,年龄为(53±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1.5±2.8)kg/m 2,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值为17.0±6.9。患者胃残余量为(314.5±126.6)mL,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胃窦截面积值分别为(7.11±4.13)cm 2、(4.22±2.66)cm 2、(8.36±4.58)cm 2。相关性分析显示,胃残余量与半坐位( r=0.543, P<0.001)、平卧位( r=0.604, P<0.001)、右侧卧位( r=0.618, P<0.001)时的胃窦截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肠内营养期间,危重患者喂养耐受者27例、喂养不耐受者15例,其中喂养不耐受者在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时的胃窦截面积较喂养耐受者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半坐位:(8.53±4.07)cm 2vs (4.60±2.76)cm 2;平卧位:(5.15±2.75)cm 2vs (2.61±1.32)cm 2;右侧卧位:(10.32±4.06)cm 2vs (4.95±3.20)cm 2,均 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半坐位、平卧位及右侧卧位时,胃窦截面积预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33、0.849,以≥3.917 cm 2、3.395 cm 2与4.402 cm 2为阈值时的敏感性分别为92.0%、69.6%、92.3%,特异性分别为69.2%、92.3%、71.4%。 结论:床旁胃超声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危重患者的胃残余量,并能有效地预测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关于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21年2月5日。评价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功能及相关结局的影响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检索共纳入13项研究,总计1 013例患者,干预时间3~10 d。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腹部按摩的肠内营养患者(试验组)胃肠道并发症降低,相关结局均得到改善,平均胃残余量( SMD=-0.96,95% CI -1.13~-0.78, P<0.01)、胃潴留( RR=0.35,95% CI 0.16~0.76, P<0.01)、腹围增加率( RR=0.26,95% CI 0.08~0.89, P<0.01)、腹围变化值(干预后-干预前, SMD=-1.29,95% CI -1.82~-0.77, P<0.01)、干预后腹围( SMD=-0.77,95% CI -1.41~-0.14, P=0.017)、腹胀( RR=0.32,95% CI 0.21~0.49, P<0.01)、呕吐( RR=0.12,95% CI 0.04~0.35, P<0.01)及呼吸机相关肺炎( RR=0.43,95% CI 0.26~0.73, P=0.002)发生率均有所降低。 结论:现有研究表明,腹部按摩能使肠内营养患者获益,改善其胃肠功能,从而降低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