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汁酸调节鱼类糖脂代谢、免疫及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胆汁酸(BAs)是一类两亲性甾醇化合物,按来源可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后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初级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和结肠上段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大部分肠道中的胆汁酸在回肠部位通过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剩余胆汁酸随着粪便等排出体外.研究表明,胆汁酸在维持鱼类糖脂稳态、提高免疫功能、重塑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不同鱼类中的胆汁酸成分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胆汁酸的有益效果也因鱼而异,但是目前对鱼类中胆汁酸的组成、分类及功能知之甚少.文章总结了胆汁酸的组成分类、主要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鱼类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鱼类中胆汁酸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肠道菌群代谢物胆汁酸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银屑病(psoriasis)是与免疫相关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银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免疫细胞失衡和功能紊乱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近年来,肠道菌群代谢物与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让人们对于肠道菌群代谢物的认识更加深入.胆汁酸(bile acid,BA)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反应、维护内环境稳态等功能.现就BA与银屑病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概述,以期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AD+代谢途径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被广泛用作生化反应的辅助因子或底物,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IBD与NAD+之间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肠道稳态依赖于NAD+合成与分解的平衡,针对NAD+通路的治疗方法有望用于IBD的治疗.本文就NAD+代谢途径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NAD+相关疗法在IB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死亡相关途径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临床上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仍然以放化疗为主,但是患者对放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肿瘤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由铁的累积和氧化还原稳态失调所造成,也许调控铁死亡途径可以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耐药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对铁死亡的特征、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同时概述了铁死亡不同途径对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耐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在失眠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影响日常生活的主观感觉,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甚或彻夜难眠,日间可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症状.近年来,社会竞争等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症关系密切,二者通过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途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指肠道中各种微生物菌群的总称,一方面,失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出现相应的肠道症状,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多种途径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失眠症.该文围绕肠道菌群与失眠症的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失眠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对肾结石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结石发病率和复发率高,危害严重。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成因尚未完全明确,因而目前并无很好的针对性预防策略。随着16S rRNA、宏基因及代谢组学等方法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指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可能和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肠道菌群可影响草酸的稳态;另一方面,短链脂肪酸经肠道吸收循环到达肾脏后可参与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并调节相关免疫和炎症反应。本文将系统地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饮食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饮食营养可影响和重塑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并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RA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可影响RA的发生发展。本文对饮食营养调控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饮食和RA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对RA易感人群和患者提出营养建议,降低RA的发生风险或疾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微生物群与早期自然流产病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宿主体内代谢稳态及宿主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代谢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对机体代谢和免疫调节等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早期流产是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占所有临床妊娠的10%~15%。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妊娠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早期自然流产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候选者。早期自然流产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肠道微生物群影响早期自然流产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早期自然流产发病原因的相关性,显示其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子宫环境参与了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浆谷浓度对胃肠间质瘤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NDI)稳态血浆谷浓度(谷浓度)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及警戒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IM治疗的GIST门诊复诊患者。对入选患者当即询问并记录其相关临床信息以及入组前28 d内IM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复诊当天采血(距上次服药22~24 h)测定IM及NDI谷浓度,并于采血后28 d电话随访IM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采血前、后各28 d内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对不良反应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和严重程度分级后,以未发生和发生Ⅰ级不良反应者为无/轻度组,发生Ⅱ~Ⅴ级不良反应者为中重度组,通过2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M及NDI谷浓度对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及警戒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9例,113例(95.0%)发生不良反应,无/轻度组65例,中重度组54例。2组患者性别分布和给药剂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772, P<0.001; χ2=9.817, P=0.020),中重度组女性患者占比、给药剂量为300 mg/d者占比和给药剂量为600 mg/d者占比均高于无/轻度组。中重度组患者IM和NDI谷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695(1 258,2 261)μg/L比1 360 (938,1 643) μg/L, P<0.001;324(223,379) μg/L比264(217,338)μg/L, P=0.04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IST患者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的IM和NDI谷浓度折点分别为1 539 μg/L(敏感度62.3%,特异度70.3%)和303 μg/L(敏感度56.6%,特异度68.7%),以折点浓度将119例患者分组,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IM谷浓度>1 539 μg/L组和≤1 539 μg/L组分别为63.0%(34/54)和30.8%(20/65),NDI谷浓度>303 μg/L组和≤303 μg/L组分别为59.6%(31/52)和34.3%(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6)。 结论:IM和NDI谷浓度对GIST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对IM谷浓度>1 539 μg/L和NDI谷浓度>303 μg/L的患者应加强用药监测,以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恢复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近年来被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因其具有增强免疫系统活性,破坏免疫稳态的作用,可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组织器官,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治疗进行综述,并特别关注难治性肠炎的最新诊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