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焦亡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可能参与IBD的发生发展。细胞焦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内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激活后诱导细胞焦亡的发生,根据Caspase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依赖Caspase-1的经典途径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途径。焦亡相关的Caspase活化后可造成包括GSDMD在内的多种Gasdermin家族成员发生剪切和多聚化,造成细胞膜孔洞形成,引起细胞渗透性死亡。细胞焦亡可能是未来IBD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阐述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及以细胞焦亡为靶点的IBD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对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肠道菌群影响身体系统的机制可归纳为肠道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轴",如肠-肝轴和肠-肾轴等。肠道菌群可通过菌群代谢物、毒素或分子改变肠道上皮的渗透性并影响疾病发生。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来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甚至影响免疫治疗的应答率。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认为肠道菌群的调节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抑制剂对代谢综合征相关代谢紊乱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其全球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临床上尚无特效药.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它不仅可以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这种非胰岛素依赖方式降低血糖,还可以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来降低血糖.此外,SGLT2抑制剂还可以通过渗透性利尿、增加脂肪代谢以减轻体重;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改善血管功能等作用降低血压;通过增加三酰甘油降解进而改善血脂;通过促进肾脏及肠道尿酸排泄和减少尿酸合成来降低血尿酸.本文就SGLT2抑制剂对代谢综合征相关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其相关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从瘀论治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瘀血贯穿于脂质代谢紊乱发展全过程,是其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瘀血阻滞是脂质代谢紊乱重要病机.从瘀论治能有效治疗脂质代谢紊乱,其潜在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肠道脂质消化吸收、增加脂质排泄;限制肝脏和脂肪组织脂质合成,促进脂质氧化利用和白色脂肪棕色化,减轻脂质沉积;调控肝脏、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脂质转运和血脂运输,减少细胞脂质含量.此外,从瘀论治还能通过以下途径改善包括肝脏、脂肪组织在内的脂质代谢: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肠道渗透性和恢复肠壁完整性;通过抑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等途径而抗氧化;调节免疫细胞、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和极化、控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κB,NF-κB)信号通路和 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而改善炎症反应;通过改善自噬而影响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探讨有关从瘀论治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理作用机制,这将有助于为临床推广应用从瘀论治脂质代谢紊乱提供新策略和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测定甘草素的药物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测定不同浓度甘草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渗透性,初步探讨甘草素在肠道中的吸收机制,并对甘草素进行生物药剂学分类预测.方法 参考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溶解度定义,考察甘草素在pH 1.2、4.0、6.8、7.4 的缓冲液和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来评价甘草素的溶解性,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测定甘草素在25、50、75 μg·mL-1 对大鼠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的渗透性;结合溶解性和渗透性结果预测甘草素生物药剂学分类.结果 甘草素在不同pH下和水中平衡溶解度都低于100 μg·mL-1,溶解度为不溶或几乎不溶,亲脂性不强,甘草素在大鼠不同肠段下的渗透性都大于 1.2×10-3 cm·min-1,为易吸收药物.结论 甘草素在大鼠肠吸收中存在自身吸收抑制,存在吸收饱和特性,可能有主动转运或扩散等转运机制参与,预测甘草素为生物药剂学Ⅱ类药物,为低溶解度,高渗透性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UPLC-TQ-MS探究野鸦椿酸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的吸收转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本研究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研究野鸦椿酸摄取和转运特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测定野鸦椿酸的含量,考察不同时间、温度对其摄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P-gp抑制剂、螯合剂和pH对其双向转运的影响.结果 在 37℃条件下,野鸦椿酸在Caco-2 细胞模型上 180 min时的摄取量为(8.38±0.87)μg/mg.野鸦椿酸低、中、高浓度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 值)与浓度呈正相关,分别为(61.41±2.92)×10-4、(146.90±14.91)×10-4、(167.18±6.72)×10-4 cm/s,P-gp抑制剂和螯合剂对其Papp值无影响,弱酸性环境(pH=6.00)可明显提高其Papp 值,其外排率(ER)介于 0.8~1.4 之间.结论 在Caco-2细胞模型中野鸦椿酸跨膜渗透性良好,其主要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不是P-gp的底物,且不存在细胞旁路转运.本研究可为含有野鸦椿酸的药物的体内肠道吸收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TXNIP/NLRP3炎性小体通路研究清热凉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基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 炎性小体通路探讨清热凉血方(QRLX)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78 只大鼠随机选取 12 只为对照(Control)组,其余大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UC组、柳氮磺吡啶组(SASP,270 mg/kg)、清热凉血方低(QRLX-L,14.8 g/kg)、中(QRLX-M,29.6 g/kg)、高剂量(QRLX-H,59.2 g/kg)组,每组 12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2w.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灌胃检测肠道渗透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LA)、内毒素(ET)和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18 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肠屏障功能相关紧密连接蛋白(ZO)-1 和occludin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结肠组织TXNIP/NLRP3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UC组血清FITC-dextran浓度、血浆DAO活性、D-LA、ET、结肠匀浆中IL-1β、IL-18 水平、TXNIP、NLRP3、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caspase)-1 p10、cl-caspase-1 p20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肠组织occludin、ZO-1 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与UC组相比,SASP组和QRLX-H、QRLX-M组FITC-dextran浓度、血浆DAO活性、D-LA、ET、结肠匀浆中IL-1β、IL-18 水平、TXNIP、NLRP3、cl-caspase-1 p10、cl-caspase-1 p20 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肠组织occludin-1、ZO-1 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QRLX可增强UC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XNIP/NLRP3 炎性小体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乳果糖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口服乳果糖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及患者接受度.方法 选取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南京市中医院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5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89)和对照组(n=271),分别口服乳果糖加饮用水1 500 mL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加饮用水4 000 mL,均分次口服;记录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肠道清洁程度、用药方案的接受度、泡沫情况、病变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肠镜检查时波士顿评分、气泡评分、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肠道准备用药方案的接受度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口干、乏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37%vs3.69%,x2=7.862,P<0.05;10.73%vs3.32%,x2=3.275,P<0.05).腹胀、腹痛、头晕头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渗透性泻剂乳果糖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实施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结肠道清洁效果较好,利于结直肠病变的检出,患者的接受度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GDNF对肠黏膜屏障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黏膜屏障主要是指由不断更新的肠上皮细胞为结构基础构成的消化道屏障. 肠黏膜屏障是机体肠腔与微生物内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其高度的选择渗透性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动态平衡.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个远系成员,本质来说其是一种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二聚体糖蛋白.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GDNF除参与神经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和分化外,还对肠黏膜屏障起着积极的作用. 失去肠黏膜的完整性将会导致肠腔内有害物质进入黏膜层,持续启动炎症和组织损伤[1] ,引起炎症性肠病、乳糜泻、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等许多肠道疾病,严重者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死亡. 因此,明确GDNF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