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分为并发组52例和无并发组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49.69、73.28、46.32, P<0.05)。并发组与非并发组菌群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4.85、39.71、23.47, P<0.05)。并发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以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并发组[(0.63 ± 0.16)EU/ml比(0.45 ± 0.08)EU/ml、(6.29 ± 1.18)U/ml比(4.89 ± 0.91)U/ml、(11.63 ± 2.84)mmol/L比(9.33 ± 2.6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7.37、6.85、4.34, 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其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目呈负相关( r = - 0.342和- 0.291, P = 0.011和0.021),与其肠道大肠埃希菌菌群数目呈正相关( r = 0.263, P = 0.033)。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落失衡,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肠道菌落失衡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情况更严重,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其肠道菌落情况存在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干燥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SS的诊疗提供新的证据和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4例SS患者(SS组)和14名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对照组)的粪便并提取粪便中细菌的DNA,扩增16S片段后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SS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丰度(Sobs,Chao,Ace)、谱系多样性(Pd)、菌落的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均匀度(Heip)均无显著差异( P>0.05)。SS患者肠道菌群中5个菌门,11个菌科和37个菌属与正常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 3个菌门明显减少,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2个菌群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27,-3.01,-2.57,-4.27和-2.53, P值均<0.05);在科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科,产碱菌科、短杆菌科、柄杆菌科和诺卡氏菌科5个菌科明显增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09,-3.06,-2.41,-2.11和-2.11, P值均<0.05);而毛螺菌科、双歧杆菌科、红蝽菌科、拟杆菌目s24-7组、放线菌科和芽孢杆菌目XI菌科6个菌科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3.17,-2.92,-3.40,-2.05,-2.05和-2.22, 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 Parabacteroides、瘤胃球菌科无分类信息的菌属、 Parasutterella、短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 Hungatella、 Sellimonas和红球菌属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09,-2.32,-2.03,-2.02,-2.41,-2.11,-2.16,-2.11,-2.11, P值均<0.05)。 结论:肠道菌群在不同的疾病中起到了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作用而且与人种和地域相关,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可以对SS患者与健康人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失调与肺部感染患者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与肺部感染患者机体炎症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新鲜粪便进行培养,记录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通过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及TNF-α水平。比较两组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CD3 +、CD4 + 、CD8 +的含量,并计算CD4 +/CD8 +比值。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菌落数分别为(4.16±0.48)、(5.28±0.57)和(4.06±0.59)lg CFU/g,均低于对照组( t=-32.064、-16.568和-21.665, P均<0.05);而肠球菌菌落数为(8.73±1.29)lg CFU/g,高于对照组( t=25.435, P<0.05)。观察组IL-8、IL-6、TNF-α、NO、MDA和CK-MB水平分别为(155.79±22.38) pg/mL、(192.43±40.16) pg/mL、(131.54±19.27) pg/mL、(11.32±1.21) μmol/L、(10.54±2.74) μmol/L和(145.15±12.49) U/L,均高于对照组( t=40.710、30.716、36.730、27.188、11.430和18.738, P均<0.05);观察组CD3 +、CD4 +、CD8 +水平及CD4 +/CD8 +比值分别为(45.32±4.69)%、(25.54±3.74)%、(20.15±2.49)%和(1.25±0.34),均低于对照组( t=-9.095、-15.147、-6.244和-3.807, 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与IL-8、IL-6、TNF-α、NO、MDA和CK-MB水平均呈负相关,与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均呈正相关( P均<0.05);肠球菌与IL-8、IL-6、TNF-α、NO、MDA和CK-MB水平呈正相关,与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呈负相关( P均<0.05)。 结论:肺部感染时,肠道菌群失调与机体炎症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相关,肠道菌群对肺部感染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其肠道菌落的关系及其菌群移植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其肠道菌落的关系及其菌群移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拟行菌群移植的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以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菌落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粪便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诊断危重症患者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价值。研究组患者均接受菌群移植治疗,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以评价治疗效果。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研究组患者基线粪便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与其治疗1周和治疗1个月各疗效指标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菌落数低于对照组[(7.12 ± 0.58) × 10 7 cfu/L比(11.85 ± 1.25) × 10 7 cfu/L、(8.78 ± 1.05) × 10 7 cfu/L比(11.25 ± 1.57) × 10 7 cfu/L],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菌群菌落数高于对照组[(8.58 ± 0.88) × 10 7 cfu/L比(3.84 ± 0.72) × 10 7 cfu/L、(8.25 ± 0.97) × 10 7 cfu/L比(3.66 ± 0.63) × 10 7 cf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菌群菌落数诊断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曲线下面积均>0.7,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研究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52 ± 0.36)和(1.13 ± 0.24)分比(2.45 ± 0.51)分、(0.95 ± 0.28)和(0.77 ± 0.21)分比(2.39 ± 0.54)分、(4.17 ± 1.24)和(3.26 ± 0.85)分比(7.86 ± 1.82)分],而患者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EQ-5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则有所升高[(0.66 ± 0.11)和(0.79 ± 0.13)分比(0.58 ± 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基线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与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以及EQ-5D评分均密切相关( P<0.05)。 结论:危重症患者肠道菌落与其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密切相关,且可影响其菌群移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肠道病原体分布特征。方法:对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和病原体基因检测,共588例。应用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培养分离出的菌落进行细菌鉴定;对纯菌落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分型;应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扩增检测。结果:2016—2019年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39.796%(234例),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1.769%,128例),沙门菌属(5.782%,34例)、弧菌属(4.762%,28例)。4年中不同病原体检测阳性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发病高峰在7—9月。诺如病毒阳性率为5.612%(33例),发病高峰出现在5月。 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6—2019年每年4—10月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体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病原类型以GⅡ基因组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离的2种血清型沙门菌的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分离的2种血清型沙门菌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2022年9月8日某学校暴发事件中病例肛拭子11件、可疑污染食品13件和环境样本10件;对病例肛拭子分别使用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和脑心浸液肉汤(BHI)进行增菌培养,在完成常见肠道病原菌荧光PCR检测后,根据结果开展相应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可疑污染食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检测;每份肛拭子样本和食品样本均挑取多个疑似沙门菌菌落进行血清学凝集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确定沙门菌血清型,基于菌株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病例肛拭子和可疑污染食品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9/11和5/13,其中4例病例肛拭子和4件可疑污染食品样本均分离到2种血清型沙门菌(乌干达沙门菌和伊迪坎沙门菌),其余阳性样本分离沙门菌均为单一乌干达沙门菌血清型或单一伊迪坎沙门菌血清型。11件病例肛拭子样本接种BHI增菌液后12 h和24 h沙门菌荧光PCR检出率均为9/11,与分离培养结果一致。2种血清型沙门菌在基于核心基因组SNP构建的聚类树中形成2个相互独立且遗传距离较远的分支,而每一种血清型沙门菌也表现出基因组多态性,乌干达沙门菌之间SNP差异个数介于0~14个,伊迪坎沙门菌之间SNP差异个数介于0~23个。结论:本次事件为乌干达沙门菌和伊迪坎沙门菌共同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基于BHI对病例肛拭子增菌并进行沙门菌荧光PCR检测的方案可在暴发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源性腹泻弯曲菌快速鉴定方法评估及耐药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并评估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的食源性腹泻弯曲菌检测方法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分为预实验和大样本验证。(1)预实验: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头孢哌酮-木炭-脱氧胆酸盐(CCD)琼脂培养法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 h,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空肠弯曲菌及结肠弯曲菌。(2)大样本验证: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3家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062份,进行qPCR检测及培养。阳性菌株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美国国家肠道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结果判读。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中qPCR、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CCD琼脂培养法检测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0%(36/400)、5.0%(20/400)和3.5%(1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2, P<0.01)且qPCR阴性,培养法均为阴性。大样本验证中,qPCR的检出率为8.1%(168/2 062),其中空肠弯曲菌7.0%(144/2 062),结肠弯曲菌1.2%(24/2 062)。qPCR阳性标本进行双孔滤膜培养法培养,阳性率为61.9%(104/168),其中空肠弯曲菌为58.3%(84/144),结肠弯曲菌为83.3%(20/24),与预实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4.0%(94/100)和100.0%(24/24),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6/100)和33.3%(8/2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 结论:qPCR快速、灵敏、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双孔滤膜培养法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CCD琼脂培养法,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极高的耐药率,已不适用于北京地区弯曲菌食源性腹泻的治疗,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源性腹泻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病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2=29.26, 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χ2=9.37, 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2=15.43, 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2=32.72, 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2=16.44, P=0.001)和白细胞(χ2=26.82, 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 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根除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配对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菌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多样性。 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菌[(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菌[(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 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 P<0.05)。 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体小肠液移植和小肠液胶囊制备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建立标准化人体小肠液移植(HIFT)及HIFT胶囊的制备体系,并分析其初步应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3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招募的HIFT标准供体3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亲体供体8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制定严格的供体筛选与管理标准,运用床旁经鼻空肠管置管术,将导管头端置入空肠远端,导管连接口处接改良一次性无菌负压收集装置行持续负压引流收集人体小肠液。再分别通过过滤、添加10%甘油保护剂及冻干等方法制成冻干粉HIFT胶囊。本中心初步拟定要求:移植以活菌量作为治疗剂量标准,HIFT每次移植的菌液活菌量需≥5.0×10 8个/ml且活菌比例≥83%,菌粉活菌量需≥2.0×10 6个/g且活菌比例≥81%。观察供体基本情况、供体中菌液及菌粉中菌落总数,并初步分析上述供体制备而成的HIFT胶囊联合标准FMT胶囊治疗(即全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100043929)。 结果:标准供体及亲体供体均符合供体筛选标准,所制菌液及菌粉符合治疗标准。与亲体供体比较,标准供体的菌粉菌落总数更多[(7.47±1.52)×10 6个/g比(5.03±1.38)×10 6个/g, t=11.331, P=0.031]、Chao指数更高(205.4±6.8比194.2±7.2, t=10.415, P=0.001)、Shannon指数更高(3.25±0.14比2.72±0.27, t=19.465,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8例患者接受全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该疗法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症状,治疗后1、2、3、4个月时,孤独症行为评分及儿童孤独症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在FMT制备体系研究基础上,结合制定高标准HIFT制备体系,同时探索性开展HIFT联合FMT的全肠道菌群移植临床研究,有望成为微生态治疗的一项革新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