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前置活检钳对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对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3月-2022年12月该院诊治的148例经普通电子结肠镜检出右半结肠息肉,于1个月内采用内镜前端前置活检钳方法复检,并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数、息肉大小、形态和病理学诊断差异.结果 普通肠镜检查组在右半结肠共检出168枚息肉,采用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复检,普通肠镜检查组漏诊息肉41枚,漏诊率为19.62%.两组患者<5 mm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息肉形态均以广基隆起型为主,病理性质以管状腺瘤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能明显提高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特别是可以在术中探寻到曾经"消失"的术前确定的肠息肉和直径更小的肠息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的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的48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4例,年龄(34.8±7.4)岁(范围:24~50岁);体重指数(21.2±2.4)kg/m 2(范围:18~26 kg/m 2);左侧29例(60.4%),右侧19例(39.6%)。在内镜监视下,使用预装高强度缝线的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对跟腱近端进行连续锁边缝合,经腱周膜下空间将缝线尾端引导至跟腱止点小切口处,然后用直径4.5 mm外排锚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跟腱重塑情况,使用跟腱断裂总评分(ATRS)、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伤侧与健侧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3.5)个月(范围:18~32个月)。术后 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跟腱断端重塑良好,信号均匀。末次随访时ATRS[ M(IQR)]为95.0(4.7)分。伤侧与健侧的跟腱静息角[(17.1±2.4)°比(17.4±2.6)°, t=1.92, P=0.062]和单足提踵高度[(14.2±1.7)cm比(14.4±1.5)cm, t=1.71, P=0.0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腓肠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跟腱再断裂。1例患者因二次受伤导致锚钉轻微切出,术后5个月移除锚钉。46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结论: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跟腱断端的稳定连接,手术并发症风险低,早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有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镜下牵线法置入双腔营养管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胃镜下牵线法置入鼻空肠双腔营养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1月间住院部收治的行双腔营养管置入的122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胃镜下牵线(观察组61例)和胃镜下异物钳夹持(对照组61例)两种方法置入鼻空肠双腔营养管的操作时间,置入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操作时间(5.2±2.0)min,对照组操作时间(10.0±4.9)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均一次性置入双腔营养管成功,对照组3例未成功。 结论:胃镜下牵线法置入双腔营养管操作时间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猪控制型心死亡模型供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LD组的供体亚组常规截取移植用小肠;DCD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然后截取移植用小肠;E1、E3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再分别采用ECMO支持1、3 h后,截取移植用小肠。各受体亚组行小肠移植手术。分别于肠移植前、移植后再灌注1 h及移植后第1、3、5、7天经移植肠造口活检钳切取各受体亚组移植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采用Park/Chiu评分系统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术后第7天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术后第1、3、5、7天采集各受体亚组猪颈外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肠黏膜受损情况及肠道通透性;移植术后第7天检测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评估移植肠吸收能力。结果:(1)各受体亚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小肠移植术前,各组移植肠均有肠黏膜损伤,其中E3组肠黏膜损伤最重,肠黏膜损伤程度Park/Chiu评分E3组高于LD组、DCD组及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间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和术后第1天时,DCD组Park/Chiu评分最高,明显高于LD组、E1组、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3、5、7天,LD组、DCD组、E1组、E3组Park/Chiu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各受体亚组肠黏膜超微结构:术后第7天各组移植肠超微结构示基本恢复正常,LD组与E1组、E3组紧密连接结构与微绒毛改变无明显差异,而DCD组紧密连接结构相对较短、间隙较大。(3)各受体亚组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DCD组、E3组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DCD组与E3组以及LD组与E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各受体亚组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DCD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CD组与E3组、LD组与E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5、7天,DCD组血浆D-乳酸水平高于LD组、E1组及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组、E1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各受体亚组移植肠吸收功能:肠移植术后第7天各组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LD组、E1组、E3组和DCD组,4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ECMO支持1 h可改善移植后早期移植肠吸收功能,减轻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移植肠黏膜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磁示踪技术标记定位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管纵行剖开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可疑恶性占位及胰体尾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接受胰管纵行剖开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L)治疗的11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可疑恶性占位及胰体尾胰管结石患者的资料(PD-L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9.0±11.2)岁(范围:32~70岁)。术前主要诊断均包括胰腺占位性病变、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扩张。回顾性收集该科同期收治的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248例患者资料(PD组);男性157例,女性91例;年龄(61.5±10.8)岁(范围:27~82岁);病理学类型为胰腺癌或慢性胰腺炎8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的混杂偏倚,卡钳值为0.1,采用1∶4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匹配。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PD-L组术中出血量[ M(IQR)][300(200)ml]、住院时间[21.0(7.0)d]和术后住院时间[13.0(8.0)d]均低于PD组[500(500)ml、25.0(8.5)d、17.0(5.0)d]( P值均<0.05)。两组其他围手术期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PD-L组术后随访时间为5(5)个月(范围:3~21个月),失访1例,其余10例腹痛均较术前减轻,8例腹胀、脂肪泻较术前改善,5例合并糖尿病者术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较术前改善。 结论:PD-L可用于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可疑恶性占位及胰体尾多发胰管结石和狭窄,清除胰管结石较彻底,胰管引流通畅,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实践和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膜囊入路对比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肠脾曲游离技术是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难点,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和中间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施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3)年龄为18~80岁;(4)无肝脏、腹膜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较差,具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2)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3)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4)因出血、梗阻和穿孔等需行急诊手术者。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4—2020年期间完成的189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网膜囊入路组(52例)和中间入路组(13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全组患者按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1,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体质指数、肿瘤部位和肿瘤分期。通过PSM,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各47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和配对χ 2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当两条生存曲线出现交叉时,补充two-stage法和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的组间比较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两组术中无联合脾脏、胰腺等脏器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网膜囊入路组的中位腹腔镜游离时间较中间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6 min比65 min, P=0.032)。中间入路组患者中有6.4%(3/47)(体质指数均>25 kg/m 2)术中进入错误层面,网膜囊入路组未出现。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6.1%( P=0.909);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和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32)。 结论:对于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尤其对于经验欠缺的外科医生而言。对于肥胖患者,网膜囊入路能更好地进入正确解剖层面,避免进入胰后间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降结肠、乙状结肠癌及直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降结肠、乙状结肠癌及直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总结第253组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手术的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直乙交界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 016例患者,男性1 848例,女性1 168例,年龄≥60岁者1 675例,年龄<60岁者1 341例。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以其他中心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有效性。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数据,将第253组淋巴结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卡钳值为0.05。采用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1)肿瘤最大径≥5 cm( OR=4.496,95% CI:1.344~15.035, P=0.015)、T分期(T4期比T1期, OR=11.284,95% CI:7.122~15.646, P<0.01)、N分期(N2期比N0期, OR=60.554,95% CI:7.813~469.055, P=0.043)、肿瘤分化程度(中分化比高分化, OR=1.044,95% CI:1.009~1.203, P=0.044;低分化比高分化, OR=1.013,95% CI:1.002~1.081, P=0.013)、肿瘤位置(乙状结肠比降结肠, OR=9.307,95% CI:2.236~38.740, P=0.002)、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比腺癌, OR=79.923,95% CI:15.113~422.654, P<0.01;印戒细胞癌比腺癌, OR=27.309,95% CI:4.191~177.944, P<0.01)、脉管瘤栓阳性( OR=3.490,95% CI:1.033~11.793, P=0.044)是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2)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912(95% CI:0.869~0.955),外部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921(95% CI:0.903~0.93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阴性组未达到中位生存期,阳性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阴性组1、3、5年总体生存期分别为83.9%、61.3%、51.6%,阳性组分别为63.2%、36.8%、15.8%。T4期( HR=3.067,95% CI:2.357~3.990, P<0.01)、N2期( HR=1.221,95% CI:0.979~1.523, P=0.043)、第253组淋巴结阳性( HR=2.902,95% CI:1.987~4.237, P<0.01)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肿瘤最大径≥5 cm、T4期、N2期、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不良病理学类型、低分化和脉管癌栓是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第253组淋巴结阳性提示预后较差,对于有上述因素的肠癌患者应严格清扫第253组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器械和脏器的检测识别: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场景中对器械和脏器检测识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国内4家大型三甲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3份)、辽宁省肿瘤医院(2份)、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2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份)]共计8份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手术视频。使用PR软件每5~10 s进行抽帧转换为图帧,转换后进行人工去重,去除明显雷同图帧和模糊图帧以确保质量。转换并去重后,抽帧图像共3 369张,图像分辨率为1 920×1 080 PPI,用LabelMe实例分割图像;共计23个类别包括静脉、动脉、缝针、持针器、超声刀、吸引器、出血、结肠、钳子、胆囊、小纱布、Hem-o-lok夹、Hem-o-lok钳子、电钩、小肠、肝圆韧带、肝脏、网膜、胰腺、脾脏、吻合器、胃和Trocar穿刺器。将抽帧图像按照9∶1比例随机分为模型训练集和模型验证集,使用YOLOv8深度学习框架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采用精确度、召回率、精确度均值和平均精确度均值(mAP)评价检测识别准确性。结果:训练集3 032帧图像,23个类别共计30 895个实例分割数量;验证集337帧图像,共计3 407个实例分割数量。使用YOLOv8m模型训练,训练集损失曲线中损失值随迭代计算轮次增加而逐步平滑下降。训练集中,23个类别检测识别AP值均达0.90以上,23个类别mAP为0.99。验证集中,23个类别mAP为0.82。单一类别中,超声刀、持针器、钳子、胆囊、小纱布和吻合器的AP值分别为0.96、0.94、0.91、0.91、0.91和0.91。模型成功推理应用于时长为5 min的腹腔镜下缝合胃肠共同开口视频片段。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计算机视觉可高效准确并实时地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各手术场景中的脏器和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