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肠-肾轴的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作为脓毒症常见的肾脏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日益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肠-肾轴"理论,肠道和肾脏在脓毒症中具有双向协同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内源性代谢物失调和内皮屏障完整性受损等参与了肾脏损伤的过程,肾脏炎症介质水平的升高又干扰了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因此,了解SA-AKI中肠-肾串扰的机制,有助于为制定新的SA-AKI治疗策略提供潜在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肾脏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机制繁多,病程较长且预后较差,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肾轴理论进入糖尿病肾脏疾病领域,带来新的治疗理念。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脓毒症的一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脓毒症是全球急危重症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尽管相关指南一再更新,但病死率居高不下。这促使西医研究思路由片面追求杀灭致病微生物转变为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由聚焦局部病理变化到关注全身器官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肝肾综合征、心肾综合征、肺-肠轴等理论,这与中医整体观念一致。两种医学研究的领域以及追求的目标一致,治疗的对象一致,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脓毒症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同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降低病死率,为保障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菌群在慢性肾脏病进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但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抵抗疾病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肠-肾轴”理论为出发点,综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变化,如产丁酸菌罗氏菌属和普拉梭菌丰度降低,探讨了肠道菌群影响CKD进展的炎症、免疫等相关机制,并阐述了以肠道菌群作为CKD治疗靶点的应用方法,如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微生态制剂和饮食疗法等,以期为CKD临床诊疗提供基于微生态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中医的"肝-髓-脑"轴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衡、肠-脑轴紊乱等.在中医理论中,IBS属于"腹痛""泄泻"范畴,其病理主要与肝、脾、肾的失调有关.中医中的"肝""髓""脑"通过肝髓相生、髓脑相通、肝脑互动形成一个互动体系,即"肝-髓-脑"轴.这一轴的异常可能导致肝失疏泄、脾虚失运、肾气亏虚,进而影响到肠-脑轴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的失衡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异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BS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心理社会因素、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肠-脑轴的互动在IBS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中医的"肝-髓-脑"轴与现代医学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相结合,探索从"肝-髓-脑"轴角度出发的治疗策略,可能为IB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微生物-脑-肠轴"理论探讨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帕金森病(PD)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病情逐渐进展,对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非运动功能影响巨大.目前PD的主要治疗是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微生物-脑-肠轴(MGBA)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的通道,在P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就肠道菌群、脑肠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PD的影响,以及基于MGBA理论对PD的治疗现状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肝-肠-菌-高血压病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学多从肝、肾、脾及气血等方面辨治,收到较好临床疗效,其现代科学内涵仍需进一步阐明.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血压明显相关,又与中医肝气疏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肝-肠-菌"轴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病调控的新途径.本文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就肝-肠-菌-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血压病从肝论治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肾阴虚型绝经综合征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肾阴虚型绝经综合征伴焦虑障碍的疗效,并基于脑肠轴理论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收治的 60 例肾阴虚型绝经综合征伴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口服莉芙敏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疗程为 8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潮热评分、焦虑症状、性激素水平及脑肠肽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潮热评分、改良女性绝经期自测量表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有升高趋势,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有下降趋势,且两组患者FSH、LH、E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5-羟色胺(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肾阴虚型绝经综合征伴焦虑障碍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潮热、绝经及焦虑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脑肠肽水平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药肠道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病死率不断攀升,患者的身心健康饱受威胁.而且,本病的并发症牵涉多器官、多系统,医疗费用昂贵,病情控制不佳会迅速进展.本文通过阅读、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多种中药肠道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和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肠道疗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尿毒症毒素蓄积、纠正钙磷失调,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改善微炎症状态.中药肠道疗法作为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通过肠道给药,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肺的传输作用下,充分发挥药效,直达病所,这也与现代医学的"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脑卒中后失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卒中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浅而易醒、醒而难寐等,该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不仅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进程,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容易复发等局限性,而针灸作为一种外治疗法具有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受到临床广泛关注.脑肠轴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调节通道.该文通过梳理脑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机制、脑肠轴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影响,从针灸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角度出发,探讨针灸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