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药治疗放射性肠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放射性肠炎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中药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多从热毒伤络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津亏证辨证论治本病,主要运用白头翁汤、乌梅丸、四君子汤等方剂加减治疗,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丰度、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发挥类益生元功效及免疫调节作用等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治疗放射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郁脾虚证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见证型,中医基于“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肝郁脾虚型UC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多运用以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为主的中医内治法,以及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贴敷为主的中医外治法,可缓解症状、改善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具有疏肝运脾作用的中药复方主要通过调控信号通路传导、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因子水平等多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西药结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早期不易诊断,治疗有效率低,胰腺癌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胰腺癌治疗方法仍以手术、放射线疗法、化疗为主,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一定局限性。晚期胰腺癌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放射性疗法和化疗易产生耐药性且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极大。中药已被证实具有减轻胰腺癌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从而达到强化治疗效果的目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方式应用在胰腺癌的临床治疗应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针控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中药组灌胃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水煎液100 mg/kg,1次/d,连续干预2周。针药组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选取“百会”及其左、右侧各旁开2 mm处进行干预,1次/d,连续干预2周。分别于给药后7、14 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和行为学功能评分。采用16S rRNA测序对各组大鼠粪便菌群结构和组成进行全面表征分析,采用线性判别效应量分析法(LEfSe)对多组间肠道细菌进行差异分析。结果:给药后第7、14天,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针药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 P<0.05),行为学功能评分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针药组Shannon指数升高( P<0.05);厚壁菌门丰度升高( P<0.05),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降低( P<0.05);梭菌纲丰度升高( P<0.05),丙型变形菌纲丰度降低( P<0.05);大肠杆菌-埃希氏菌和拟杆菌丰度降低( P<0.05);针药组乳酸杆菌丰度显著升高( P<0.05)。 结论: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的症状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益生菌丰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速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康复膏摩法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新生儿肠道术后膏摩方案,探讨膏摩法对新生儿肠道术后恢复的效果,丰富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新生儿领域的内容。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加速新生儿肠道术后康复的膏摩法方案;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肠道手术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34例和膏摩组30例。常规组患儿接受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包括胃肠减压、循序渐进喂养、发展性照顾等;膏摩组患儿除了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还接受膏摩法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术后胃肠引流量、禁食天数、术后首次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并比较2组术后呕吐、腹胀发生情况。结果:共函询16名专家,年龄(38.93 ± 5.13)岁,男6名,女10名。2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6/16和15/16,专家权威系数均≥0.80,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17和0.1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确定了包含8个穴位及7种中药组成的膏摩方案。常规组男19例,女15例,胎龄(268.47 ± 11.27)d。膏摩组男20例,女10例,胎龄(271.93 ± 10.36)d。膏摩组患儿的术后胃肠引流量、禁食天数、术后首次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74.0 ml、6.0 d、158.5 h、13.0 d,与常规组的184.5 ml、7.5 d、192.0 h、16.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07~2.45,均 P<0.05)。膏摩组患儿呕吐、腹胀发生例数均为8例,常规组患儿则分别为19例和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8、4.56,均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中药膏穴位按摩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新生儿肠道术后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性高,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历代医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药内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处方,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SPSS Statistic 22.0对高频次用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1分析中药间关联程度。结果:纳入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处方143首,涉及中药19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当归、地榆、黄连、牡丹皮、槐花、槐角;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牡丹皮具潜在关联,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有黄连-黄芩、槐花-黄柏、槐花-荆芥、槐角-茯苓、槐角-侧柏叶、荆芥-枳壳、甘草-白芍。结论:历代医家多用槐角丸、槐花散、地榆散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重视配伍健脾化湿、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之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血化瘀生肌方对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食管动力及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生肌方对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食管动力及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15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57 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 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活血化瘀生肌方治疗.连续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胆囊收缩素(CCK)水平,肠道葡萄球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食管动力指标(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总反流时间百分比),中医证候评分,胃酸分泌量,胃液胆酸量,以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统计2 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55%(56/58),对照组总有效率 82.46%(47/5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PGⅠ、TG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PGⅡ、CCK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葡萄球菌数量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总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胃酸分泌量、胃液胆酸量及RD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血化瘀生肌方治疗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改善胃蛋白酶原指标,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平衡肠道菌群,提高食管动力,缓解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医药联合音乐疗法对老年晚期肠道肿瘤患者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中医药联合音乐疗法对老年晚期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南通市中医院老年科收治的90例老年晚期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中药汤剂口服+音乐疗法+姑息治疗)、治疗组B(中药汤剂口服+姑息治疗)、对照组(姑息治疗)各30例,对比3组疗效、治疗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 V3.0中文版)、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A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6%(P<0.05),治疗组A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B 7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治疗组B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的NLR、TNF-α、IL-6均低于治疗组B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的EORTC QLQ-C30评分、PSQI评分低于治疗组B和对照组(P<0.05);3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联合音乐疗法对老年晚期肠道肿瘤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有关,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命质量及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药干预OPG/RANKL/RANK信号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骨生物学重大发现之一,在骨稳态与骨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靶点.该通路是骨代谢调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破骨细胞功能密切相关.中药单体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等疗法均可通过调控OPG/RANKL/RANK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形成,发挥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虽然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方面.因此,今后可从细胞衰老、骨免疫、肠道菌群紊乱、成骨细胞能量代谢、铁稳态等方面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肠道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病死率不断攀升,患者的身心健康饱受威胁.而且,本病的并发症牵涉多器官、多系统,医疗费用昂贵,病情控制不佳会迅速进展.本文通过阅读、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多种中药肠道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和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肠道疗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尿毒症毒素蓄积、纠正钙磷失调,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改善微炎症状态.中药肠道疗法作为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通过肠道给药,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肺的传输作用下,充分发挥药效,直达病所,这也与现代医学的"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