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找到一个既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又能缓解痉挛的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除中医、药物、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外,手术治疗以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目前,关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手术方式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深入理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手术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证据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OTOmed在老年人脑卒中后偏瘫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MOTOmed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各65例,两组干预时间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MA、BBS评分[(75.48±6.54)分、(48.55±5.18)分]均高于对照组[(72.55±6.33)分、(46.50±4.79)分]( t=2.59、2.34,均 P < 0.05);观察组FAC评分[(3.22±0.43)分]高于对照组[(3.05±0.39)分]( t=2.36, P < 0.05),MAS评分[(1.23±0.24)分]低于对照组[(1.33±0.26)分]( t=2.27, P < 0.05);观察组MBI评分[(59.32±5.18)分]高于对照组[(57.33±4.92)分]( t=2.24, P < 0.05),两组SP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4,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NGF[(12.93±2.31)ng/L]高于对照组[(12.06±2.29)ng/L]( t=2.15, P < 0.05),两组BDNF、NT-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1、1.25,均 P > 0.05)。 结论:以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20)和研究组( n=20)。两组均进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治疗,其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对照组健侧上肢及手被束缚,而研究组健侧上肢及手进行和患侧相同的镜像性运动。治疗持续4周。两组训练前后患侧各测评1次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将得分提高值看作评价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的标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UEF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98, P=0.489)。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UEFT评分均显著提高(对照组 t=1.729, P=0.049)、(研究组 t=2.101, P=0.041),且研究组得分提高更为显著( t=1.833, P=0.043)。 结论:OT治疗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与限制健侧肢体活动相比,进行双侧同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目标达成量表在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痉挛状态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痉挛状态可能停留于某一阶段,也可能加重或缓解。部分脑卒中后痉挛状态(PSS)对患者功能恢复有利,不需要干预,但如痉挛状态引发其他并发症或阻碍患者康复时,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因此,对PSS进行有效地管理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干预方法和时间的选择是关键点,亦是难点。肉毒毒素(BoNT)作为局灶性痉挛状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精准化治疗PSS,采用目标达成量表(GAS)进行疗效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干预方法、时间的抉择,优化对PSS的管理。本综述主要从GAS的应用、BoNT治疗PSS的常用疗效评估量表以及BoNT注射和GAS在PSS管理中的联合应用等方面分析GAS在BoNT治疗PSS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再评价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建库至2022年7月27日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应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2020)及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AMSTAR 2评级均为极低级;涉及22个结局指标,GRADE评级结果为中级证据5个,低级证据8个,极低级证据9个。结论:针刺疗法在减轻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升肢体运动功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差,支持结论的中高等级证据较少,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实验研究以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颈椎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 。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 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 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 7神经长度与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 结果:C 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 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 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健侧(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侧(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 结论:C 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为妊娠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经康复训练无效后均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评估患侧肢体的肌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估患者躯体平衡功能;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DAE)分级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健侧肢体肌力无改变,但均出现健侧肢体麻木感(术后6个月内症状均消失),5例出现健侧肢体乏力感(术后3个月内症状均消失),4例出现颈部肿胀感(术后1周症状均消失),无切口感染、呼吸困难及吞咽异物感等其他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前,术后6、12个月的MAS分级、FMA评分、BB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BDAE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71, P=0.156)。与术前相比,术后6、12个月患侧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均改善,术后12个月的躯体平衡功能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可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增强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躯体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生机制及针刀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亦趋于年轻化.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是肌张力增高,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若不进行干预,逐渐增高的肌张力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关节的挛缩,甚至造成肢体残疾.针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1],在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有效.本文从近年来此病的相关研究以及现阶段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温阳通络汤联合ZEPU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温阳通络汤联合ZEPU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SH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康复医学科常规治疗、基础康复训练、ZEPU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各关节活动度、血清神经递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为72.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改良Ashworth分级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改良Ashworth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FMA评分、髋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屈曲度、踝关节背屈度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GAB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Glu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Gl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温阳通络汤联合ZEPU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SHAS,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均有积极意义,且能降低患肢肌张力,改善神经递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