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中菌株全基因组测序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2023年淮安市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性分析,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进行溯源,在线数据库鉴定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到12株副溶血性弧菌,3株来自病例、9株来自留样食品.其中2株食物分离株与3株病例分离株wg-SNP差异数为0~2bp,都属于ST3型,判断为同一克隆;其余7株食物分离株与病例分离株wg-SNP差异数为11 341~37 173 bp,判定为不同克隆.从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外毒素基因tdh和tlh,其余菌株仅携带tlh.本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blaCARB型耐药基因,且对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结论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本起事件由携带tdh毒力基因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发,显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中毒事件快速溯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菌株对头孢唑啉耐药,可为临床治疗抗生素选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兰陵县羊粪中产志贺毒素2k新亚型大肠埃希菌的检出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兰陵县羊携带志贺毒素基因 stx2k新亚型大肠埃希菌的情况及其分子特征。 方法:2019年11月采集山东省兰陵县不同养殖户的羊粪便512份,经EC肉汤增菌后PCR检测 stx基因,阳性样品分别接种科玛嘉(CHROMagar?)ECC及科玛嘉(CHROMagar?)STEC培养基,对 stx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基因组数据分析菌株 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结果:从512份羊粪中共分离86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包括5种不同的 stx亚型,其中 stx2k亚型菌株37株;86株菌分为20种O∶H血清型及18种不同ST型。 结论:山东省兰陵县羊携带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在志贺毒素亚型、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等分子特征方面存在多样性,且检出了产志贺毒素2k新亚型的大肠埃希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4695-5p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4695-5p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CACO-2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标本43例,以43例门诊体检健康者的血清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将miR-4695-5p过表达质粒或阴性对照质粒转染CACO-2细胞,即miR-4695-5p组和对照组,qRT-PCR验证转染效率。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miR-4695-5p对CACO-2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695-5p与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的靶向结合关系。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过表达miR-4695-5p对 RAC1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iR-4695-5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体检健康者( P<0.01)。对照组和miR-4695-5p组中miR-4695-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0.65和8.83±2.03,miR-4695-5p组CACO-2细胞中miR-4695-5p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8.10倍,过表达miR-4695-5p的CACO-2细胞构建成功( P<0.01)。与对照组比较,miR-4695-5p组CACO-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P<0.05),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 P<0.01)。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4695-5p能够与RAC1靶向结合( P<0.01)。与对照组相比,miR-4695-5p组 RAC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 P<0.0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Wnt3a、β-catenin、c-MYC表达显著下降。 结论:miR-4695-5p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状态,miR-4695-5p通过靶向抑制 RAC1基因表达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从而抑制结直肠癌CACO-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临床资料,总结食源性肉毒中毒的影响因素、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一起24人进食自制豆腐乳,导致14例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事件,分析中毒的影响因素。研究14例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中毒患者均为A型肉毒中毒,误诊2例,饮白酒者的中毒发病率 RR值为0.183( P=0.009)。中毒潜伏期中位数为2.0(1.0~3.0)d,10例复视、4例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9例继而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4例进展为呼吸困难、胸闷等。中毒患者都意识清楚、无感觉异常、无发热、无腹泻腹痛等,实验室检测及颅脑CT/MRI无特征性异常。注射肉毒抗毒素治疗,8.0(7.0~8.5)d后好转出院,6月后随访,9例患者仍有轻微视物模糊。 结论: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瘫痪,饮白酒降低食源性肉毒中毒发病率,尽早使用肉毒抗毒素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改善下睑皮肤细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方法改善下睑皮肤细纹,实现眼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中心、广元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青神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女性健康管理中心和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下睑皮肤轻度松弛伴细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滴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将稀释浓度为8 U/ml的A型肉毒毒素以0.6 cm为间隔,广泛、微量地注射于下睑眼轮匝肌解剖区域的真皮层或真皮与肌肉浅层之间,单点注射0.2 U。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计算主观满意度(十分满意与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同时,由第三方医师采用全球美学改善评分量表(GAIS),对治疗前和随访时的患者照片进行评分,5分为较前更差,4分为无改善,3分为轻微改善,2分为中等改善,1分为显著改善。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22例,年龄(36.4±2.5)岁。随访1~6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主观满意度为100%(23/23)。GAIS评分为(1.26±0.54)分,100%(23/23)的患者达到显著改善或中度改善标准。并发症方面,2例患者出现注射后局部淤血,最迟在1周后恢复;1例主诉注射后疼痛,12 h后明显缓解;无眼睑外翻、睑球分离、闭合不全、面瘫、眼干涩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可改善眶周皱纹,同时提升皮肤质地,获得了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帕金森病伴纹状体手足畸形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处理的新视角:局部注射疗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主要外在表现,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中、重度和活动性TAO的一线方案即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脉冲治疗的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令人担忧。而眼眶局部注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TAO的活动性和严重度,且相较于全身用药而言,不良反应更少,可以成为新的治疗选择。A型肉毒毒素、透明质酸、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类似物和新型生物制剂等多种药物已被尝试用于眼眶局部注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三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