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量化的检查,是研究CSC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扫频源OCTA具备了更可观的扫描深度、更广的扫描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OCTA的发展深化了对CSC发病特点与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CSC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OCTA,CSC的脉络膜及视网膜均显示了血管系统的定性及定量改变。OCTA引导的CSC治疗和基于OCTA的预后标志物的发现挑战了传统的造影技术在CSC中的应用。随着OCT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传统造影联合OCTA将为CSC的诊治带来巨大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线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界值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4, 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 r=-0.43, P<0.001; r=-0.38, 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 rs=0.19,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 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膜的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 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70, P=0.046;LR=6.579, 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2, P=0.014;LR=6.479, P=0.011)。 结论:正常人不同年龄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是SFCT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脉络膜血管扩张和高通透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种影像检查和成像技术对其视网膜、脉络膜各层次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不同类型CSC的眼底表现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征性表现。CSC的分类及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肥厚谱系疾病谱中其他疾病的鉴别都离不开多种眼底影像检查技术。深入了解CSC尤其是慢性CSC多模式影像中的各类表现特征,对于广大眼科医师更加全面、直观地理解CSC的临床特征和潜在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与脉络膜、涡静脉、巩膜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achychoroid disease spectrum,PCD)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achychor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achychoroid neovasculopathy,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和盘周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peripapillary pachychoroid syndrome,PPS).有学者将PCD看作脉络膜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系列连续疾病过程,但关于PCD的发病机制、形态改变尚未明确.该文对PCD的脉络膜、涡静脉及巩膜相关改变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影像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SD)是近年来被定义的一组具有相似脉络膜解剖学特点及相同病理过程的一组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其主要特征是脉络膜各血管层厚度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增强.随着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为代表的现代眼科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使这类疾病脉络膜各血管层的变化得以更直观地呈现,从而对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健康人及PSD的共同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对各种PSD的最新影像学发现进行综述.从遗传背景及解剖学结构等不同角度,讨论各型PSD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型还是类似特征的不同疾病.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包括脉络膜增厚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PPE指脉络膜厚度永久性异常增加,表现为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层)扩张,压迫其周围的中血管层(Sattler层)和毛细血管层(Choriocapillaris层),导致RPE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色素上皮病变.其余3种疾病可由脉络膜增厚性色素上皮病变进展而来,对于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的发病特征、影像学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为该类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