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治疗肝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ganoderic acid X,GAX)对人肝母细胞瘤HepG2、HuH6细胞模型和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t,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作用机制,为灵芝酸X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CCK-8法检测灵芝酸X对HepG2、HuH6细胞活力的影响;EdU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对照组及灵芝酸X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1)肿瘤体积和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灵芝酸X的药物毒性.此外,收集HepG2细胞对照组和灵芝酸X高剂量组的细胞,分别进行laber-free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富集相关信号通路,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体外结果显示,灵芝酸X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HuH6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凋亡;体内研究显示灵芝酸X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和质量,且对小鼠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损害;laber-free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灵芝酸X在肝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其中自噬途径高度富集.CYTO-ID ?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灵芝酸X诱导细胞自噬并上调苄氯素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Ⅱ蛋白表达量,下调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量.该研究表明,灵芝酸X通过诱导自噬进而抑制肝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诱导凋亡,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有希望的癌症辅助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甲基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在体内外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启动子甲基化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载体转染SKM-1细胞沉默SPAG6基因的表达,地西他滨处理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情况,并构建非肥胖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异体移植瘤模型,TUNEL法观察肿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TEN在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慢病毒转染后SPAG6干扰组SPAG6基因被成功沉默;CCK-8检测结果提示地西他滨处理能够降低SKM-1细胞的存活率,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地西他滨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17.35±3.37)%]高于未处理组[(5.09±2.06)%],且SPAG6基因沉默联合地西他滨处理组的凋亡率最高[(36.34±4.00)%];地西他滨处理后DNMT1的表达降低而PTEN表达升高,同时PTEN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而经地西他滨处理后的SPAG6干扰组的PTEN去甲基化引起的蛋白表达升高效果最明显;NOD/SCID小鼠异体瘤移植模型中地西他滨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而地西他滨处理SPAG6干扰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且经TUNEL检测发现其凋亡程度最高(阳性比值为3.57±0.48)。结论:SPAG6基因沉默在SKM-1细胞中能增强地西他滨诱导的凋亡和PTEN去甲基化作用,并且在NOD/SCID异体瘤移植模型小鼠中能够增强地西他滨的抗肿瘤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脂膳食对小鼠呼吸功能和膈肌纤维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脂膳食(HFD)对小鼠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将20只4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以正常膳食(NFD)和HFD饲养16周,每两周称重1次。干预结束后,采用小动物全身容积描记仪测量小鼠呼吸参数,检测血清及膈肌组织脂质指标,将膈肌组织染色后观察膈肌组织形态、肌纤维表型和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D和HFD小鼠基线体重分别为(19.17±0.59)和(19.12±0.64)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7)。饲养16周后,HFD组小鼠体重为(41.28±2.21)g,高于NFD组[(27.14±0.53)g, P<0.001]。HFD组小鼠吸气峰流速、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分别为(5.72±0.64)ml/s、(0.23±0.04)ml和(97.49±21.68)ml,均低于NFD组[分别为(7.70±1.52)ml/s、(0.31±0.07)ml和(129.99±28.87)ml](均 P<0.05),增强呼吸间歇为1.16±0.07,高于NFD组(0.98±0.09, P<0.001)。HFD组小鼠膈肌甘油三酯含量为(20.43±6.36)mmol/mg,高于NFD组[(11.62±1.78)mmol/mg, P=0.003],膈肌纤维内出现脂滴沉积。HFD组小鼠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为13.33%±2.95%,低于NFD组(19.20%±1.23%, P=0.034)。电镜下可见N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成行排列,结构清晰;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和空泡。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水平为0.61±0.16,低于NFD组(1.28±0.03, P<0.00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表达水平分别为1.18±0.06和0.91±0.11,均高于NFD组(分别为0.61±0.07和0.60±0.04,均 P<0.001)。 结论:HFD损伤小鼠呼吸功能,其机制与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下降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及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对H7N9病毒复制的影响及转录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和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在H7N9病毒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WB)检测H7N9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METTL3和FTO的表达。敲低和过表达METTL3和FTO,H7N9病毒感染后用WB和TCID 50检测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METTL3或FTO敲低及野生型对照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水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对发挥作用的潜在靶标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H7N9病毒感染A549细胞24 h后METTL3的表达上调,FTO无明显变化。敲低METTL3和FTO后,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表达水平和病毒滴度显著下降,过表达METTL3和FTO后,病毒滴度显著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METTL3或FTO敲低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发现314和555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结论:METTL3和FTO可能通过调节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在H7N9病毒感染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REPL基因变异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诊治的2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型(CMS22)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2例患儿均为女性,就诊年龄分别为3个月18 d、3个月26 d,临床表现有典型CMS的特征(出生后发病、骨骼肌无力、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基因检测1例患儿为 PREPL基因母源性单亲二倍体的纯合框移变异c.1282_1285del(p.F428fs*18);1例为复合杂合变异,父源性与上述患儿相同的框移变异及母源性单等位基因无义变异和剪切变异c.[1501G>T;2020+1G>T],p.[G501*;-]。2例患儿分别在6个月、4个月开始溴吡斯的明治疗,疗程分别为15个月、3个月(仍在治疗中),治疗均有效。文献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包括本文病例共13例。综合文献发现CMS22新生儿期起病,以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认知障碍、生长激素缺乏、肥胖症,遗传检测可帮助诊断,应尽早治疗、改善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ECMO联合mNGS检测优化救治重度肥胖患者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耐药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严重创伤患者可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 [1]。肥胖尤其重度肥胖,是创伤后ARDS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总住院时间,肥胖患者并发创伤后ARDS给临床救治带来了更大挑战 [2]。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ECMO)能够暂时性替代肺脏功能,新近的研究表明,其治疗创伤后ARDS是安全可行的 [1]。感染是ECMO应用期间常见的并发症 [3],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多发的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阴性耐药菌导致,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4]。有研究提示ECMO期间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患者预后直接关连 [4]。因此,病原体早期识别,准确的覆盖耐药菌是抗感染治疗中的挑战之一。近年来,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在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用于疑难、少见感染的诊断,但其耐药基因检测优化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报道甚少 [5,6]。现将本院收治的一名重度肥胖严重创伤并发ARDS患者,在ECMO联合mNGS优化耐药菌抗感染方案下获得成功救治的病例(伦理审批号:YJ2023015,已获得患方知情同意。)进行总结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和肥胖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人群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和肥胖关系的剂量效应,为该菌用于肥胖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8年广东肠道微生物组计划中6 986名包含体重指数、腰围及常见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的志愿者。根据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信息,计算AKK属及其操作分类单元(OTUs)丰度;根据2002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诊断中心性或全身性肥胖。通过多变量 logistic回归,计算AKK菌每升高一个单位,患肥胖风险的 OR(95% CI)值;通过比较AKK菌第1~20分位数 OR值的变化估计AKK对肥胖的剂量效应。 结果:共注释到3种AKK菌(AKK OTU1、AKK OTU2、AKK OTU3):AKK OTU1及AKK OTU2分布于90%以上人群;AKK OTU3分布于21.7%的人群中;3种OTUs均呈"双峰"分布,但和常见混杂因素的相关性具有差异。AKK OTU1、AKK OTU2及AKK属为肥胖的保护因素,对中心性肥胖的 OR(95% CI)分别为0.95(0.93~0.98)、0.97(0.94~0.99)、0.93(0.91~0.96),对全身性肥胖的 OR(95% CI)分别为0.88(0.80~0.97)、0.98(0.93~1.02)、0.81(0.74~0.89);该保护效应在调整常见混杂因素后仍然显著。通过剂量分析可知,AKK菌对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的保护效应随其浓度升高而增加,达到显著保护作用的最小剂量分别为1.83%和4.98%。 结论:AKK菌是肥胖的保护因素,但肥胖干预需要考虑AKK菌剂量效应及不同菌种/株水平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淋巴细胞激酶基因突变致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1型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B淋巴细胞激酶( BLK)基因突变致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1型( MODY11)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家系进行糖尿病调查。先证者,男,13岁,因"发现高血糖0.5年"入院,病初当地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查体:身高169.2 cm,体质量65.5 kg,体质量指数22.9 kg/m 2,体型偏胖,无黑棘皮。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1.79 mmol/L,空腹胰岛素18.05 mmol/L,空腹C肽1.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0%,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均阴性。该家系连续4代共11例糖尿病患者,其中8例使用胰岛素治疗,3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先证者及其父母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 BLK基因第9外显子杂合突变(c.809C>T),导致氨基酸改变p.T270M (苏氨酸>蛋氨酸)。MODY临床容易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MODY11的病例较罕见,临床多表现为超重或肥胖,血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需要胰岛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T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肥胖运动减重效果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携带肥胖易感基因的个体在发生肥胖后,运动减重的效果是否仍然受基因多态性影响,在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存在较大争议,在客观上也需要针对不同人种和不同民族开展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在中国汉族成年肥胖人群中,不同FTO基因型的运动减重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男性肥胖者中这种差异性更为显著。该研究自2018年至201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医学减重门诊招募成年肥胖者240例(男女各120例,28≤BMI≤40),利用其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慢性病运动康复系统,对受试者开展12周精准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精准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完成者进行FTO基因(rs8050136)分型检测,分析运动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与FT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携带FTO基因的中国汉族成年肥胖者可以通过运动实现减重,且在男性肥胖者中,携带FTO基因者比未携带者的体重和体质指数下降程度更为显著。该发现提示,想要获得更佳的运动减重效果,可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减肥方案,对于经基因检测判断为运动减重速度偏慢的肥胖者,可考虑突破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局限性,通过运动要素的新组合来提高减重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ardet-Biedl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纤毛形成相关的BBSome复合物基因变异所致的一种罕见非运动性初级纤毛病,其临床表型多样、异质性强,根据原纤毛分布及功能常累及多脏器,其主要特征包括视网膜变性、肥胖、多指畸形、认知障碍、性腺功能减退以及肾脏疾病等。已知BBS的致病单基因26个,且在不断更新,诊断和治疗有一定难度。本文将对Bardet-Biedl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及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联性、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简要综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