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锁骨钩钢板固定对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8例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A组)、另外49例患者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分、肩关节功能评价、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B组(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1、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高于B组( P<0.05);术后6个月、1年,A组和B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3个月,A组患者肩关节的力量、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B组( 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患者肩关节的力量、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8.33%)与B组患者(4.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优势在于创伤小,但是术后疼痛程度缓解效果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不及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 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 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 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 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 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 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 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骨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 结论:带骨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中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56例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微创组),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2~56(49.11±2.26)岁;采用传统切开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切开组),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5~57(48.24±2.5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和并发症;术后3个月,采用Karlsso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应用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采用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复位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受伤至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89±5.87)mL、切口长度(0.98±0.25)cm,均小于对照组[(43.79±6.36)mL和(4.86±0.4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701、38.801, 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疗效优12例、良11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5.19%(23/27);切开组优15例、良10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6.21%(2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10, P>0.05)。5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9(中位数27)个月。随访期间微创组出现并发症1例(3.70%),切开组5例(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Constant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微创组术后3、6、12个月Constant评分高于切开组,VAS低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测量喙锁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微创组喙锁距离平均复位丢失与切开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术后肩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9例,其中19例应用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双Endobutton悬吊内固定,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8例;20例采用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Rockwood分型Ⅲ型13例、Ⅳ型7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和术后1年肩锁关节CT影像学参数(锁骨远端下皮质与肩峰下皮质的距离、上下两枚Endobutton的距离、锁骨远端前缘与肩峰前缘的水平间距、喙突骨隧道直径及锁骨骨隧道直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结果:术后机器人组随访时间(10.8±2.4)个月,常规组(11.5±3.1)个月。机器人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3±2.1)分降低至(0.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6, P=0.014);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5.6±6.4)分提高至(92.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8, P=0.012);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由术前42.2°±5.4°增加至172.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24, P<0.001)。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74.4±6.6) min,较常规切开组的(61.7±7.2)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3, P=0.037)。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的VAS、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CT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机器人组2例出现锁骨上表面皮质骨溶解;常规切开组1例出现复位丢失、1例锁骨上皮质骨溶解、4例喙突骨隧道一侧皮质缺损。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钛板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建立锁骨及喙突骨隧道,可克服常规切开手术骨隧道偏移的缺点,防止复位再丢失。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Endobutton内固定均存在骨隧道扩大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置换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进行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的8例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55.1±13.0)岁(范围31~73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6例;平滑肌肉瘤(EnnekingⅡB期)1例、软骨肉瘤2例(EnnekingⅠA期1例、ⅠB期1例)、骨巨细胞瘤4例(Campanacci 3级)、肺腺癌骨转移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假体和植入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肩胛盂基座;术中行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术和半限制型反肩关节置换,其中6例同时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重建。术后行肩关节X线检查,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3.8±46.7)min(范围130~260 min),术中出血量(487.5±334.6)ml(范围200~1 200 ml),肱骨近段切除长度(9.9±4.6)cm(范围4.5~19.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6±12.5)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肩关节主动外展由术前27.5°±14.4°(范围10°~45°)提高至106.3°±21.8°(范围6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 P<0.001);前屈由术前28.1°±12.8°(范围15°~50°)提高至115.6°± 24.0°(范围7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5±14.3)分(范围19~63分)提高至(79.3 ±11.2)分(范围6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8, P<0.001);MSTS评分为(25.6±2.2)分(范围23~28分),其中优6例、良2例。1例于术后2周发生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成功。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存活,无一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转移、假体感染和松动。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有助于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有效地肢体重建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早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改良自体髂骨移植解剖重建肩胛盂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关节盂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改良自体髂骨移植结合袢钢板固定技术解剖重建肩胛盂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关节盂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3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关节盂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8~33岁[(29.5±3.0)岁]。均有外伤史,脱位次数2~40次[(20.5±6.5)次]。Beighton评分3~9分[(4.0±0.8)分]。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改良自体髂骨移植、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技术解剖重建肩胛盂。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肩胛盂后倾角、肩胛盂宽度及前后位盂窝深度,评估重建肩胛盂骨性解剖形态。术后6个月观察髂骨骨块与关节盂骨缺损愈合情况;评估髂骨块吸收率。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Rowe评分中稳定性评分、功能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及Rowe评分总分评估肩关节稳定、功能活动和运动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8±3.5)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胛盂后倾角分别为(11.3±1.7)°、(10.6±1.2)°、(9.1±2.0)°、(9.2±1.9)°,肩胛盂宽度分别为(34.2±1.3)mm、(33.2±1.0)mm、(32.2±1.0)mm、(31.3±1.1)mm,前后位盂窝深度分别为(2.6±0.1)mm、(2.4±0.1)mm、(2.3±0.2)mm、(2.2±0.2)mm,均较术前的(-5.9±1.0)°、(24.3±1.2)mm、(0.6±0.1)mm显著改善( P<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髂骨骨块与关节盂骨缺损植骨后均达到骨性愈合;髂骨块吸收率为(20.5±4.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Rowe评分中稳定性评分分别为(41.5±6.1)分、(43.9±6.3)分、(44.7±5.0)分,功能活动评分分别为(26.9±2.5)分、(27.1±2.5)分、(28.6±2.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3.9±1.0)分、(14.9±1.2)分、(15.8±1.5)分,Rowe评分总分分别为(81.4±11.5)分、(85.8±12.3)分、(86.4±9.8)分,均较术前的(6.1±1.5)分、(11.9±1.5)分、(8.5±1.4)分、(27.4±7.5)分显著升高( P<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内置物移位失效、肩关节再脱位复发及骨关节炎等并发症。 结论:关节镜下改良自体髂骨移植结合袢钢板固定技术解剖重建肩胛盂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关节盂骨缺损,具有重建肩胛盂骨性解剖形态效果好、骨愈合佳、肩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缝合锚技术行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16例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18~37岁,平均22岁;11例为后盂唇全层撕裂(其中2例合并上盂唇自前向后的撕脱,7例合并后关节囊松弛),5例为后盂唇部分撕裂(均合并后关节囊松弛)。术后肩关节外展30°使用支具固定6周,防止肩关节内旋;术后2~3个月全范围主、被动活动,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运动。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ASES)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最终结果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使用ASES评分中的不稳定评分评价肩关节稳定性。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范围,12~36个月)。ASES肩关节不稳定评分由术前(7.6±1.6)分降低到术后12个月(2.0±1.2)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45.9±9.8)分提高到(85.8±6.1)分,其中疼痛评分由术前的(18.9±5.4)分提高到(40.9±4.2)分,生活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7.0±7.8)分提高到(44.9±3.4)分;UCLA评分由术前的(16.1±4.5)分提高到(31.9±2.6)分;以上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62、39.937、22.063、17.875、15.813,均 P<0.001)。术后12个月,1例患者拳击运动时有疼痛,所有患者肩关节无力感及不稳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例出现不稳复发;MRI示缝合的后盂唇撕裂愈合。 结论: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能修复盂唇损伤、恢复后关节囊紧张,折叠缝合形成的盂唇关节囊复合体增加肩胛盂的后阻挡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后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