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钩钢板固定对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8例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A组)、另外49例患者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分、肩关节功能评价、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B组(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1、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高于B组( P<0.05);术后6个月、1年,A组和B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3个月,A组患者肩关节的力量、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B组( 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患者肩关节的力量、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8.33%)与B组患者(4.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优势在于创伤小,但是术后疼痛程度缓解效果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不及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造成,导致患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目前,临床上广泛选择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但存在肩峰下撞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因此,治疗方案逐渐从刚性固定转向弹性固定,并趋于喙锁韧带重建。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允许肩锁关节微动,但其线圈长度不能自由调节。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是在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易操作、可调节、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术后容易出现锁骨和(或)喙突骨折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目前,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案多样且未统一,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就Tightrope系统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及生物力学、手术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小儿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8例儿童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0.0(9.0, 12.8)岁;左侧22例,右侧6例;Craig修订的骨折Neer分型:Ⅱ型22例,Ⅳ型5例,Ⅴ型1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克氏针组(12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钩钢板组(16例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简易版上肢功能评分(quickDASH)及外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8例患者获(14.8±6.5)个月随访。克氏针组患者手术时间[(34.3±12.1)min]显著短于钩钢板组[(49.4±16.8)min],末次随访时患者外观满意度VAS评分[(8.2±1.1)分]显著高于钩钢板组[(6.2±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克氏针组与钩钢板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quick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儿童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而言,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但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患者外观满意度更高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 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 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 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骨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 结论:带骨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市中医院骨科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75,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41±9.28)min,长于对照组的(45.69±12.54)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33,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0.59%(7/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00, P<0.05)。 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固定牢靠等特点,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19~86岁[(53.8±14.0)岁]。治疗前,常规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骨折块长度、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根据骨折线位置和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将锁骨远端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外侧,Ⅱ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Ⅲ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内侧。根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将Ⅰ型进一步细分为ⅠA、ⅠB、ⅠC和ⅠD型;Ⅱ型进一步细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型。由10名高年资和10名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依据新分型方法对101例患者进行分型,间隔3个月后随机再次分型。采用Kappa系数评价新分型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52例稳定骨折(ⅠA、ⅠB、ⅡC、ⅡD型)采取非手术治疗;49例不稳定骨折(ⅠC、ⅠD、ⅡA、ⅡB、ⅡE、Ⅲ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6例,锁定钢板固定9例,锁骨钩钢板固定8例,锁定钢板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4例,拉力螺钉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在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和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块长度Ⅰ型骨折患者为12.9(9.7,17.6)mm,Ⅱ型骨折患者为24.7(21.8,27.8)mm,Ⅲ型骨折患者为43.6(41.2,46.9)mm( P<0.01)。ⅠA、ⅠB、ⅡC、ⅡD和Ⅲ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C、ⅡA、ⅡB和ⅡE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健侧均明显增大( P<0.01),而患侧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均良好,其中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9,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7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64。患者均获随访18~104个月[28(23,32)个月]。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0,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6)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1,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7)分明显改善( P<0.01)。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6.6±5.3)分、(84.3±5.0)分、(88.4±4.0)分、(91.9±3.8)分,均较治疗前的(42.7±5.2)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7.4±4.6)分、(84.4±4.7)分、(87.6±3.7)分、(91.7±4.0)分,均较治疗前的(42.8±5.3)分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3、6、12、18个月非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 P<0.01)。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喙锁间距及双侧肩锁间距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肩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或内固定物断裂。锁骨钩钢板固定的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均行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 结论:建立的新型锁骨远端骨折分型综合考虑了骨折线位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及骨折稳定性。此分型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且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肩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板肩锁关节内固定在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肩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板肩锁关节内固定在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治疗的56例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Ⅴ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重建组26例(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联合肩锁韧带重建治疗),钢板组30例(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肩关节主观评分系统(SSR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重建组与钢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重建组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7.9个月)随访,钢板组患者术后获7~18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重建组与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79.9±12.6)、(69.1±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5±19.1)、(65.0±16.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重建组与钢板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7.9±3.4)、(91.9±3.5)分,SSRS评分分别为(85.1±4.1)、(88.6±3.0)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建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切口区周围麻木,术后3个月恢复。钢板组2例切口出现感染;1例出现切口发红、渗出,换药术后3周愈合;1例出现切口区周围麻木,术后5个月恢复。 结论:肩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板肩锁关节内固定在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同时重建手术时间较长,但后者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SSRS肩关节主观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同时可避免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与传统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与传统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和三角稳定固定组(使用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固定)。传统锁骨钩钢板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7.56±8.94)岁;左侧16例,右侧11例;砸伤10例,交通伤9例,运动损伤8例;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9例,Ⅳ型10例,Ⅴ型8例。三角稳定固定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8.95±9.91)岁;左侧13例,右侧7例;砸伤9例,交通伤8例,运动损伤3例;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5例,Ⅳ型9例,Ⅴ型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喙锁间隙、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和三角稳定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1.07±11.27)min、(55.65±8.5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7.41±15.34)ml、(90.50±14.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2,0.70;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28个月。术后6个月,三角稳定固定组喙锁间隙为(11.26±0.70)mm,传统锁骨钩钢板组为(12.16±0.9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0, P<0.001)。三角稳定固定组术后第2天、3、6、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80±0.77)分、0.00(0.00,1.00)分、0.00(0.00,0.00)分、0.00(0.00,0.00)分]小于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分别为(4.22±1.25)分、2.00(1.00,3.00)分、1.00(0.00,1.00)分、0.00(0.0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5, P<0.001; Z=4.85, P<0.001; Z=3.44, P=0.001; Z=2.96, P=0.003)。三角稳定固定组术后第3、6、12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87.00±5.18)分、(91.25±2.75)分、(92.30±2.74)分]高于传统锁骨钩钢板组[分别为(76.96±5.21)分、(83.22±3.86)分、(85.22±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7.93,7.51; P<0.001)。传统锁骨钩钢板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0%(19/27),高于三角稳定固定组5%(1/20)。 结论:采用增加缝线孔的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较采用传统锁骨钩钢板固定更有利于早期恢复肩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22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2例肩锁关节脱位(ACD)合并喙突骨折(CF)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3年8月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2例ACD合并CF患者,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49(27~67)岁,受伤原因:车祸5例,骑电动车摔倒9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和机器挤压伤各1例。ACD分型为,Rockwood变异型Ⅲ型20例,变异型Ⅳ型2例。CF分型为,EyresⅢA型12例,ⅣA型6例,ⅤA型4例,OgawaⅠ型18例,Ⅱ型0例,CF按骨折形态分类为,铰链骨折15例,平移骨折3例,撕脱骨折4例。10例ACD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CF行保守治疗(TC)(CHP+TC);12例ACD行CHP内固定术,CF予空心螺钉(CS)固定(CHP+CS)。观察并记录ACD和CF复位、固定情况、术后并发症、喙突骨愈合时间、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CHP+TC:ACD复位及固定满意,5例CF解剖复位,均为EyresⅢA型,其中铰链骨折3例,撕脱骨折2例;随访42(5~84)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6(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4(0~2)分、末次Constant评分99(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0~10)分,发现肩峰下骨溶解(AO)3例,喙突骨不连(CN)1例,喙突畸形愈合(CM)4例。CHP+CS:ACD复位及固定满意,8例CF解剖复位,其中EyresⅢA型5例、ⅣA型2例、ⅤA型1例,铰链骨折5例,平移骨折3例;随访37(13~70)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9(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5(0~3)分、末次Constant评分98(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2~10)分,发现AO 4例,CN 1例,CM 3例,喙突螺钉穿出边界3例。所有病例的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按优良率判断,均为优;所有病例未见切口感染、喙突下撞击综合征、肩锁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治疗Rockwood变异Ⅲ型和Ⅳ型ACD合并EyresⅢ~Ⅴ型CF时,可先使用CHP复位、固定ACD,再根据CF间接复位情况,决定保守治疗或螺钉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