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造工黏结剂暴露致过敏性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铸造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其中铸造工过敏性肺炎的病例少见报道.报道1例因使用铸造用黏结剂导致过敏性肺炎的病例,该患者在某铸造企业从事模具造型工作,因"双眼刺痛、胸闷10 d余,喘憋2d"入院,其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点片状略高密度灶,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伴有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55 mmHg).经脱离工作环境,糖皮质激素及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小点片影消失,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综合管理临床实践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多学科综合管理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管理45例SMA患儿随访1年的营养状况、呼吸功能、骨骼健康、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管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 结果:45例SMA患儿(男25例,女20例)入组年龄50.4(33.6,84.0)月龄,1、2、3型各6、22、17例。经多学科管理患儿营养不良由22例减少至12例( P=0.030),维生素D水平升高[(45±17)比(48±14)nmol/L, t=-4.13, P<0.001];用力呼气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峰流量的实测值/预计值基线与复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19)%与(76±21)%、(81±18)%与(79±18)%、(81±21)%与(78±17)%, t=-0.24、1.36、1.21,均 P>0.05];脊柱侧凸Cobbs角较前减小[8.0°(0°,13.0°)比10.0°(0°,18.5°), Z=-3.01, P=0.003];2、3型Hammersmith功能性运动量表扩展版评分均较前升高[11.0(8.0,18.0)比11.0(5.0,18.5)分,44.0(36.5,53.0)比44.0(34.0,51.5)分, Z=2.44、3.11, P=0.015、0.002]。 结论:多学科综合管理有助于延缓SMA患儿营养不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脊柱侧凸等多系统损伤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首次通过显像的判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4岁,近10个月间断头痛,曾有跑步后胸痛,无咳嗽、咳痰、夜间憋气等症状。患者在外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脑血管分流检测提示发泡试验(+)。后患者于本院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示:pH值7.41(7.35~7.45;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氧饱和度96.1%(95.0%~99.0%),氧分压76(83~108)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34(35~45) mmHg,肺泡-动脉氧分压差35(5~15) mmHg,临床考虑低氧血症待查。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动脉氧分压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常见的低氧血症原因包括肺通气障碍和换气障碍。该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不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升高,提示肺换气功能障碍。常见的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灌注(ventilation/perfusion, V/Q)比例失调、右向左分流,以及血红蛋白亲和力异常等。弥散障碍是氧从肺泡进入肺毛细血管的过程受损,通常由肺泡或肺间质炎性反应和纤维化所致。V/Q比例失调原因可以是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性疾病(如肺栓塞)、肺气肿等。右向左分流是指血液从右心流向左心而未被氧合,包括解剖分流和生理性分流2种类型。若血流不经过肺泡,即存在解剖分流,见于心内分流、肺动静脉畸形、肝肺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而生理性分流指的是没有通气的肺泡存在血流灌注,见于肺不张、大叶性肺炎等。发泡试验是对比增强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对患者注射手振生理盐水后,若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探测到其大脑动脉中气栓,即为阳性,提示存在右向左的解剖分流。该患者发泡试验(+),因此行 99Tc m-聚合白蛋白(macroaggregated albumin, MAA)肺首次通过显像(图1)及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图2),以进一步明确右向左分流的诊断及分流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因胸闷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的6~17岁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78例,其中男性89例(50%)、女性89例(50%),年龄8.83(7.50,11.58)岁,根据是否诊断CTVA分为CTVA组130例,48例非CTVA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个人既往史、家族史、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变应原、FeNO水平及肺功能各参数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TVA组学龄期儿童(6~11岁)较青春期儿童(≥12岁)占比更高[(113/130,86.9%) vs(26/48,54.2%), Z=21.985, P<0.01]。CTVA组合并湿疹[(74/130,56.9%) vs(19/48,39.6%), χ2=4.225, P<0.05]及伴发鼻部症状[(98/130,75.4%) vs(27/48,56.2%), χ2=6.138, P<0.05]比例较高,吸入变应原霉菌致敏[(52/130,40.0%) vs(11/48,22.9%), χ2=4.474, P<0.05]及多重致敏[(71/130,54.6%) vs(18/48,37.5%), χ2=4.108, P<0.05]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TVA患儿FeNO升高(>20 ppb)的比例为20.8%(27/130),显著高于对照组4.2%(2/48)( χ2=7.086, P<0.01)。CTVA患儿的肺通气功能参数FEV 1、FV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FEV 1/FVC、PEF、FEF 25、FEF 50、FEF 75、MM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发鼻部症状( OR=2.351,95% CI 1.105~5.002, P=0.026)、多重致敏( OR=2.184,95% CI 1.046~4.557, P=0.038)、tIgE>60 kU/L( OR=3.080,95% CI 1.239~7.654, P=0.015)、FeNO>20 ppb( OR=6.734,95% CI 1.473~30.796, P=0.014)、小气道功能障碍( OR=3.164,95% CI 1.089~9.194, P=0.034)为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FEF 50诊断CTVA的AUC最大( Z=2.744, P<0.01)。 结论:CTVA学龄期儿童较青春期更常见,伴发鼻部症状、多重致敏、tIgE>60 kU/L、FeNO>20 ppb、小气道功能障碍为CTVA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小气道指标可提高对CTVA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96例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院际转运在危重症儿童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建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疾病转运中心通过院际转运收治PICU的296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96例院际转运危重症患儿主要来自深圳地区及深圳周边地区共74家医院,辐射半径2.5~365 km,其中164例(55.4%)转运半径为50~200 km,117例(39.5%)转运半径为50 km以内,15例(5.1%)转运半径>200 km。转运患儿中男186例(62.8%),女110例(37.2%)。年龄范围1月龄~16岁(中位数1岁10个月)。所有转运危重症患儿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52例(51.4%),转运途中发生不良事件4例(1.4%)。需紧急处理的:需吸痰18例(6.1%),球囊通气1例(0.3%),镇静药止痉4例(1.4%),无一例患儿在转运途中死亡。转运病种呈多样化,其中意外伤害103例(34.8%),呼吸系统疾病60例(20.3%),神经系统疾病52例(17.6%),心血管系统疾病24例(8.1%),感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20例(6.8%),消化系统疾病(含外科疾病)15例(5.1%),传染性疾病11例(3.7%),血液系统疾病5例(1.7%),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各3例(1.0%)。296例危重症患儿均经过我院急诊科绿色通道收入PICU住院治疗,住院后经手术治疗39例(13.2%),主要为颅脑手术29例(9.8%),2例(0.7%)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住院天数1~246 d(中位数12 d),243例(82.1%)治愈或好转出院,27例(9.1%)放弃治疗或转院,26例(8.8%)死亡。结论: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在三甲医院尤其是儿科专科三甲医院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周边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设备不齐全和医疗水平受限的问题,有利于更迅速、更积极有效地救治危重症患儿,而持续推广和优化院际转运系统对实现三级诊疗阶梯建设、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存质量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康复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乃至全球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致残、致死率高,已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社会沉重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肺康复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膈肌和腹肌联合电刺激、气道廓清技术、长期家庭氧疗、无创正压通气、脉冲式吸入一氧化氮、营养支持多种方式,能有效降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体内的乳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吸气神经驱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肺血管阻力并改善疾病预后。加强肺康复在稳定期慢阻肺中的应用与普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恙虫病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恙虫病是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中国澳门偶有感染个案报道,危重症的个案更是罕见。由于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呈非特异性及多样性,若不能及时诊治,病情可进展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出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中国澳门镜湖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1年9月30日收治1例恙虫病伴MODS患者,结合患者郊外活动史(接触恙虫幼虫)、临床症状、体征(腹部皮肤发现恙虫病特有焦痂)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外裴氏试验阴性),诊断为恙虫病伴MODS。入院后给予抗感染、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无明显改善。启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支持。VV-ECMO初始设定血流量5 L/min(70 mL·kg -1·min -1),转速3 500 r/min,吸入氧浓度(FiO 2)1.00,肝素抗凝,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180~200 s,同时调整CRRT脱水量;ECMO支持9 h后氧合改善,ECMO血流量下调至4 L/min(58 mL·kg -1·min -1)左右,转速3 000 r/min;ECMO治疗4 d患者病情好转,逐渐下调ECMO流量及FiO 2;于入院5 d撤离ECMO支持。持续呼吸机支持8 d后,患者成功脱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入院11 d停止CRRT改为间断血液透析治疗;入院12 d患者病情稳定转出ICU。之后患者自主尿量逐渐增加,各器官功能恢复正常,住院36 d后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合成酶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抗合成酶综合征(ASS)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诊断为ASS-ILD患者92例,对其初诊时的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肺功能指标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ASS-ILD患者年龄(58.6±12.2)岁(范围:17~83岁),男女比为1∶1.79,抗合成酶抗体分型以抗Jo-1抗体阳性(37例,40.2%)和抗EJ抗体阳性(26例,28.3%)为主。ASS-ILD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79例,85.9%)、气短(60例,65.2%)、咳痰(54例,58.7%)、发热(34例,36.9%),体征常见技工手(30例,32.6%)及关节疼痛(23例,25.0%)。CT影像学上以磨玻璃影(68例,73.9%)、网格影(45例,48.9%)、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0例,43.5%)以及实变(39例,42.4%)常见,ILD类型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63例,68.5%)最多见,其次是NSIP-机化性肺炎(OP)(12例,13.0%)。肺功能改变主要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不同抗合成酶抗体亚型的ASS-ILD患者之间临床、影像学及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8例(84.8%)患者应用激素治疗,34例(37.0%)使用环磷酰胺。91例(98.9%)患者好转出院,1例抗EJ阳性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 结论:ASS-ILD以中老年女性多发,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技工手、关节炎常见,影像学最常见的类型为NSIP和NSIP-OP,临床治疗常应用激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容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大容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大容量液体复苏,研究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腹内压、肺功能。患者入院后随访28 d并记录其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复苏12 h、复苏24 h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脏指数(HI)、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研究组复苏6 h的HI、CVP分别为(4.87±0.48)、(11.04±2.08),均高于对照组的(4.53±0.57)、(9.48±1.67)( t=3.25、4.17,均 P < 0.05)。复苏前,两组腹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复苏后,两组腹内压均低于复苏前(均 P < 0.05),研究组腹内压[(12.78±2.35)cmH 2O]低于对照组[(15.01±2.42)cmH 2O]( t=4.72, P < 0.05)。复苏前,两组血氧分压(PaO 2)、氧合指数(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复苏后,两组PaO 2、OI均高于复苏前(均 P < 0.05),研究组PaO 2、OI均高于对照组( t=3.02、5.55,均 P < 0.05)。研究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率分别为27.45%(14/51)、35.29%(18/51),均低于对照组的47.06%(24/51)、56.86%(29/51)(χ 2=4.19、4.77,均 P < 0.05)。两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腹腔穿刺引流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与大容量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改善SAP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功能,明显降低患者腹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守氧疗法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保守氧疗和常规氧疗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疗效的差异,并观察不同氧疗模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11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氧疗组(51例)和保守氧疗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常规氧疗组氧疗目标设置为动脉血氧分压〔PaO 2>150 mmHg(1 mmHg=0.133 kPa)〕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0.96。保守氧疗组设置PaO 2在70~100 mmHg或SpO 2在0.90~0.9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和入院后超过48 h新发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发生率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两组治疗后pH值、PaO 2、氧合指数(PaO 2/FiO 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脉血二化碳氧分压(PaCO 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保守氧疗组pH值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4±0.1比7.3±0.3),PaO 2、PaCO 2、PaO 2/FiO 2均明显低于常规氧疗组〔PaO 2(mmHg):68.9±4.7比75.2±6.0,PaCO 2(mmHg):42.1±5.6比50.5±7.5,PaO 2/FiO 2(mmHg):329±126比365±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守氧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氧疗组明显延长(d:19.7±3.5比13.9±4.5, P<0.05),但保守氧疗组和常规氧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5±5.0比25.5±4.6, P>0.05)。与常规氧疗组比较,保守氧疗组ICU病死率和院内新发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并发肝功能不全、休克、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7.3%(15/55)比45.1%(23/51),肝功能不全:1.8%(1/55)比7.8%(4/51),休克:3.6%(2/55)比9.8%(5/51),ICUAW:5.5%(3/55)比11.8%(6/51),新发血流感染:5.5%(3/55)比11.8%(6/51),均 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保守氧疗组60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2.7%比54.9%;Log-Rank检验:χ 2=4.244, P= 0.039)。 结论:保守氧疗可以降低重症肺炎患者ICU病死率及并发休克、肝功能不全、ICUAW和血流感染发生率,但延长了机械通气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