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德友基于"宣可去壅"论治肺结节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结节起病隐匿,是具有一定恶化风险的肺部病灶.姜德友教授以"宣可去壅"作为理论基础,指出肺结节发于肝郁气壅,成于痰滞形壅,进于正虚毒壅,总结出疏肝调气、化痰散结、扶正防癌之宣壅大法,并自拟宣壅散结汤化裁治疗本病,在控制或缩小肺结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恶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隐球菌病八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8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4例有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均有长期发热,7例伴有轻微咳嗽。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例嗜酸粒细胞升高;6例IgE升高。6例患儿肺部CT表现为多发斑片、结节、条索样高密度影,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7例伴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患儿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3例第一次培养阴性,第二次培养阳性确诊;2例患儿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确诊。8例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外播散患儿临床控制不佳,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可患肺隐球菌病,长期发热是最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IgE升高是急性期相对特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双肺结节为主,常伴多组淋巴结肿大,多次多部位真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淋巴管肌瘤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性疾病,有效动物模型的缺乏一直是其机制研究的瓶颈。现有PLAM动物模型包括注射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基因2(TSC2)缺失肿瘤细胞的移植瘤小鼠模型和TSC基因敲除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其中移植瘤小鼠模型包括同种异体移植瘤、人源化异种移植瘤和大鼠源性异种移植瘤,转基因小鼠模型包括胚系基因敲除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部分PLAM动物模型存在PLAM样肺部病变,主要用于寻找PLAM新的治疗靶点和PLAM肿瘤细胞来源,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LAM患者的疾病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所有PLAM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并结合笔者研究经验着重分析近6年的研究进展,以期供该领域学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转移性腺癌及鳞状细胞癌非典型MSCT多形性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部转移瘤非典型多层螺旋CT(MSCT)多形性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68枚肺部转移瘤的MSCT胸部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转移性腺癌(88枚)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80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肺部转移瘤非典型MSCT的影像学征象,逐一标记后归类,比较两组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间的差异,分析转移性腺癌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组内病灶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肺部转移性腺癌和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毛刺征分别为61枚(69.32%)、28枚(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11, 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8枚(54.55%)、16枚(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206, P<0.001);空泡/空洞征分别为10枚(11.36%)、61枚(7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3, P<0.001);含气支气管征分别为43枚(48.86%)、13枚(1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057, P<0.001);晕征/磨玻璃影分别为58枚(65.91%)、37枚(4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91, P=0.01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呈正相关( r=0.270, P=0.011; r=0.226, P=0.035);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结节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均无关(均 P>0.05)。 结论:肺部转移性腺癌非典型MSCT多表现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含气支气管征及晕征/磨玻璃影,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空泡/空洞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肺部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高分辨率CT局部放大重建提高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放大重建在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上的价值。方法:使用常规胸部CT条件扫描质控模型Catphan500体模,关闭自动辐射剂量调节技术。根据扫描和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改变扫描FOV组控制扫描FOV分别为500 mm×500 mm、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改变重建FOV组控制扫描FOV为500 mm×500 mm,分别在扫描FOV为500 mm×500 mm的条件下使用原始数据重建FOV为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的图像,控制其他条件均一致。观察Catphan 500体模高对比度分辨率模块,比较两组图像在不同扫描FOV或不同重建FOV下的线对数。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肺部小结节患者35例,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平扫,使用原始数据重建图像,常规重建组的重建FOV为320 mm×320 mm,局部放大重建组的重建FOV为100 mm×100 mm,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质控模型Catphan 500体模扫描时,随着扫描FOV或重建FOV的逐渐缩小,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高对比度分辨率模块图像能显示的线对数逐渐增大,且保持一致。常规重建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86±0.50)分,局部放大重建组(4.77±0.35)分,局部放大重建组评分高于常规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763, P<0.05)。 结论:高分辨CT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能取得与局部放大扫描一致的图像质量,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单纯图像放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于瑞安市人民医院就诊且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74例COVID-19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检查图像特点。结果:74例患者中,62例(83.8%)发热;59例胸部CT检查存在异常表现,15例CT检查无异常改变。从起病到CT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6 d。59例患者中,58例(98.3%)病变分布以外周为主,病变多发53例(91.4%),单发结节灶5例(8.6%);45例(76.3%)患者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病灶主要分布于肺部中下叶,共45例(76.3%);支气管充气征21例(35.6%),反晕征10例(16.9%);其他少见改变有小空泡征3例(5.1%),树芽征1例(1.7%),复查发现淋巴结增大2例(3.4%)。结论:COVID-19患者的CT检查特征可在其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1.1)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4年4月8日,美国放射学院(ACR)发布了第1版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即Lung-RADS1.0版。2019年7月8日发布了Lung-RADS1.1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肺结节筛查和判读的准确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Lung-RADS1.1 版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对裂旁结节的专门分类、调整了非实性结节的分类标准、对4B和4X类结节的管理作了调整、对结节大小的测量和记录方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结节的体积测量、删减了C类结节,并在附录对这些变化作出了相应修订。本文拟对以上更新内容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肺外周病变经支气管诊断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支气管诊断技术作为肺外周病变的主要诊断方式之一,具有较高安全性。传统经支气管诊断技术的诊断率较低,使其应用受限。引导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其诊断效能,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应用。随着肺部磨玻璃结节和实性小结节检出率的不断增高,对经支气管诊断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事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的呼吸科医生要重视肺外周病变经支气管诊断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CT特征在不同时期肺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在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GGN)不同时期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从2017年—202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3例肺部局灶性磨玻璃样结节肺腺癌,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血管及支气管等变化,判断CT特征与不同时期肺腺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3例局灶性磨玻璃结节表现为纯磨玻璃样结节(pGGN)21例,混合磨玻璃样结节(mGGN)132例。不同时期的肺腺癌中浸润前病变32例,其中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3例,原位癌(AIS)19例;浸润性病变121例,其中微浸润腺癌(MIA)35例,浸润性腺癌(IA)86例;四种不同时期的肺磨玻璃结节腺癌患者的病变CT影像特征在边缘分叶、粗短毛刺,支气管正常穿行、闭塞,血管增粗、纠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变的边界清晰与否、形状、细长毛刺、支气管轻度扩张、血管通过不规则征象方面,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53例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中,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的最大层面长径及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病变的最大层面长径和CT值联合评估对肺腺癌有无浸润性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截断值分别为13.04 mm,-447.48 Hu。pGGN与mGGN最大层面长径和C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对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不同时期肺腺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征象对不同时期腺癌的病理类型有不同的价值,mGGN更倾向于浸润性病变。GGN出现分叶、粗短毛刺及血管纠集、支气管闭塞,并且病变长径>13.04 mm、平均CT值>-447.48 Hu,高度提示浸润性肺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