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缔组织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 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 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隐球菌病八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8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4例有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均有长期发热,7例伴有轻微咳嗽。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例嗜酸粒细胞升高;6例IgE升高。6例患儿肺部CT表现为多发斑片、结节、条索样高密度影,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7例伴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患儿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3例第一次培养阴性,第二次培养阳性确诊;2例患儿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确诊。8例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外播散患儿临床控制不佳,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可患肺隐球菌病,长期发热是最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IgE升高是急性期相对特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双肺结节为主,常伴多组淋巴结肿大,多次多部位真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哮喘合并肺隐球菌病继发嗜酸细胞增多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隐球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但近年来,肺隐球菌病在无免疫功能缺陷或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要危险因素;哮喘患者长期激素治疗易继发真菌感染,多为曲霉菌感染,合并隐球菌罕见;哮喘常伴随嗜酸细胞升高,各种病因继发嗜酸细胞增多可致哮喘样发作症状,真菌感染继发嗜酸细胞增多,常见于曲霉菌感染(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隐球菌感染继发嗜酸细胞增多较为少见。本文就1例哮喘合并肺隐球菌病继发嗜酸细胞增多病例给予报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理确诊肺真菌病43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病理确诊肺真菌病患者的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病理确诊的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结果:入选经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患者43例,分别经外科手术确诊26例(60.47%),经支气管镜确诊14例(32.56%),经皮肺穿刺确诊3例(6.98%);肺曲霉病27例(62.79%),肺隐球菌病11例(25.58%),肺念珠菌病3例(6.98%),肺毛霉病2例(4.65%)。43例患者中27例(62.79%)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糖尿病10例(23.26%),恶性肿瘤7例(16.28%),支气管扩张症4例(9.3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3例(6.9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2例(4.65%),肺结核2例(4.65%),结肠癌术后化疗1例(2.33%)。43例患者主要呼吸系统症状:咳嗽24例(55.81%),咳痰21例(48.84%),咯血16例(37.21%),发热9例(20.93%),喘息8例(18.60%),胸痛7例(16.28%),声音嘶哑1例。胸部影像学改变:肺部结节20例(46.51%),"血管贴边征"12例(27.91%),斑片渗出影10例(23.26%),团块/实变8例(18.60%),空洞7例(16.28%),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6例(13.95%),空气新月征5例(11.63%)。结论:肺真菌病以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为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及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咯血;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肺部结节多见,肺隐球菌病可见"血管贴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隐球菌病1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11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根据有无合并症、有无临床症状、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患者基本情况、并发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血清抗原等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11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多(74例,65.5%),年龄以40~60岁者最多(71例,62.8%)。影像学以结节-浸润斑片混合型为主(44例,38.9%),可伴有晕征(48例,42.5%)、支气管充气征(48例,42.5%)等。所有患者均使用氟康唑规范治疗,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病情均有改善。有合并症患者较无合并症患者年龄大[(54.28±10.64)岁比(46.52±12.12)岁, t=-5.05, P<0.001],住院时间长[(10.42±6.11)d比(7.09±5.63)d, t=-4.28, P=0.007],白细胞水平低[(6.02±2.16)×10 9/L比(6.96±2.29)×10 9/L ,t=2.44, P=0.027]。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比较,男性患者较少[56.2%(45/80)比87.9%(29/33),χ2 =19.54, P<0.001],影像学较多表现为浸润斑片影[32.5%(26/80)比9.1%(3/33),χ2 =18.25, P=0.031]。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与抗原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肺隐球菌病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影像学表现以结节-浸润斑片影混合多见;有无合并症对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影响;无症状患者男性居多,浸润斑片影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涂片及培养联合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ALF隐球菌涂片、培养联合BALF隐球菌抗原(CrAg)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海县第一医院收治的疑诊为肺隐球菌病的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16例最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男8例,女8例,年龄18~76(52±14)岁,最终诊断为其他疾病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CrAg检测,及BALF联合方法(BALF隐球菌涂片、培养及BALF-CrAg)检测。评价BALF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同血清CrAg检测进行比较。结果:16例肺隐球菌病中,血清CrAg阳性11例,阴性5例;BALF检出隐球菌14例,2例阴性;BALF-CrAg阳性10例,弱阳性2例,阴性4例;BALF联合方法14例阳性,2例阴性。诊断其他疾病的患者中仅1例血清CrAg弱阳性,余检测均为阴性。对于诊断肺隐球菌病,血清CrAg敏感度为68.8%(11/16),特异度97.7%(42/43),阳性预测值91.7%(11/12),阴性预测值89.3%(42/47);BALF联合方法敏感度87.5%(14/16),特异度100.0%(43/43),阳性预测值100.0%(14/14),阴性预测值95.6%(43/45)。血清CrAg检测与BALF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5例血清CrAg阴性的确诊患者,4例通过BALF联合方法确诊,1例经肺穿刺活检确诊。 结论: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BALF联合方法的诊断价值不亚于血清CrAg,二者可以互补。对血清CrAg阴性的患者,BALF联合方法更具有诊断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环境暴露、宿主遗传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会增加隐球菌病发生的风险。了解隐球菌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隐球菌病,降低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8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且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生化指标等]、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所有患者均无鸽粪接触史。18例患者中,有轻微临床症状者10例,无临床症状者8例。胸部CT显示结节型12例,高密度影(炎症考虑)3例,团块影(肿瘤考虑)、薄壁空洞、胸膜病变各1例。单发病灶较多有15例。除2例患者CRP稍高,其余患者血常规、CRP、血沉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痰培养均为阴性。患者经皮肺穿刺确诊4例,经手术病理诊断3例,临床诊断11例(包括经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隐球菌5例,肺泡灌洗液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5例,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1例)。15例患者服用氟康唑,复查CT后病灶吸收;3例患者经手术局部切除病灶,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以结节影为主,肺泡灌洗液培养和抗原检测是诊断肺隐球菌病的有效手段,若情况许可,应尽可能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液培养及抗原检测,规范合理治疗其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3例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3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肺隐球菌病”联合“肺癌”为检索词搜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pulmonary cryptococcosis”联合“lung/pulmonary cancer”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2例,弥漫混合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1例;2例既往体健,1例有心血管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有发热,有咳嗽、咳痰,有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3例均为腺癌。检索相关文献共有18例报道,弥漫混合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目前为第一例报道。结论: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临床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两者合并时,易漏诊、误诊,在肺内结节或者多种影像学改变并存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隐球菌感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