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不藏志型不寐大鼠肾、心、脑等相关组织IL-6、TNF-α表达的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肾不藏志型不寐大鼠与正常大鼠肾、脑、心、肝、脾、肺、大肠、膀胱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差异.方法 将16 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寐组与正常组各8 只,不寐组大鼠使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构建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正常组大鼠同期正常饲养,于第 46 天处死大鼠后取材,免疫组化法检测 2 组大鼠肾、脑、心、肝、脾、肺、大肠、膀胱组织中IL-6、TNF-α表达水平.结果 不寐组大鼠肾、心、脑、肺、大肠组织中IL-6 表达水平和肾、脑、大肠、肺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肝、脾、膀胱组织中IL-6 表达水平和肝、心、脾、膀胱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肾不藏志型不寐大鼠肾、脑、大肠、肺组织中IL-6、TNF-α表达水平及心组织中IL-6 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大鼠升高,这种特征性变化为从"肠-肾-脑轴"认识肾不藏志型不寐现代病理学机制提供了可能,肾不藏志型不寐大鼠肾、心、脑、肺、大肠组织中IL-6、TNF-α表达差异可能是肾不藏志型不寐睡眠相关因子的特征性变化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肾不藏志型不寐常见证型特点及方药选用考据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是依据患者单一症状确立病位的不寐分型诊断法,其中肾不藏志型不寐是其常见证型.其单一主症为夜寐早寤,依据临床兼症可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虚水泛型、肾精不足型、肾气不固型以及肾不纳气型等.通过查阅历代医家从肾论治不寐的方药,得出治疗肾不藏志型不寐的用药特点,即以熟地黄、酸枣仁、龟甲胶等滋阴安神定志,以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安神定志,以茯苓、白术、车前子等利湿安神定志,以远志、熟地黄、牡蛎等填精安神定志,以山茱萸、茯神、枸杞子等益气安神定志,以人参、五味子、蛤蚧等纳气安神定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肾藏精,精舍志"探讨从肾论治不寐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发挥"肾藏精,精舍志"学说,探究从肾论治不寐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阐释"肾藏精,精舍志"学说,辨析肾精对于人体睡眠的影响,探究从肾论治不寐病的理论依据.在跟师临床的基础上,综合历代医论和现代研究成果,探究"肾藏精,精舍志"理论在不寐病发生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总结从肾论治不寐病的辨证分型,并附医案以证其效.[结果]肾潜藏精,充养髓海,是一切精神生理活动的基础,肾精充足人即安卧,肾精亏损人则不寐.肾精主要从生髓主脑、主外司营卫、藏神志三个方面影响人体睡眠,临床上可以采用补精生髓、调和营卫、潜藏肾志等思路来治疗不寐病.经过临床验证,从肾论治不寐,可分为肾阴亏虚型、肾精不足型、心肾不交型、肾不纳气型、肾阳浮越型等,分别辨证治疗,收效良好.所附医案,辨证属肾阴亏虚型不寐病,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服药两周,停用安眠药,睡眠正常.[结论]肾不藏精舍志,会导致脑髓不济,营卫不和,从而引起不寐病."肾藏精,精舍志"学说对于临床治疗不寐病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大鼠相关组织IL-10、IL-1β的表达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关组织(肾、心、脑、肝、脾、肺、大肠、膀胱)中IL-10、IL-1β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 将 16 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使用D-半乳糖联合PCPA以构建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大鼠,正常组大鼠同期正常饲养,于第 46 天处死大鼠后取材,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大鼠相关脏器组织中IL-10、IL-1β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1)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觉醒时间增加(P<0.05),NREM(1,2)期、REM期缩短(P<0.05),NREM(3,4)期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构建成功;(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P<0.05);(3)模型组大鼠肾、脑、肺、大肠组织中IL-10 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IL-1β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且均以脑组织变化最为显著(P<0.0001),而两组大鼠肝、心、脾、膀胱组织中IL-10、IL-1β的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大鼠肾、脑、肺、大肠组织中IL-10 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大鼠降低,而IL-1β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大鼠升高;肾不藏志型不寐模型大鼠肾、脑、肺、大肠组织中IL-10 与IL-1β表达水平的差异特点可能是肾不藏志型不寐炎症因子的特征性变化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肾藏精,精舍志”理论在治疗不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不藏志不寐是中医不寐分型之一,在古代医籍的基础上,阐述了“肾藏精,精舍志”理论内涵,“肾藏精,精舍志”与不寐的关系,并探讨了该理论在治疗不寐中的指导意义.“志”体现了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涵义.肾藏精生髓充脑是精舍志的基础,肾对五脏的调控是精舍志的保障.肾藏精功能正常是精舍志的前提,肾不藏精是肾不藏志之不寐的核心病机.肝肾阴虚型和心肾不交型是主要的两种证型,治疗方面应以补肾为主,并重视情志疗法对不寐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肺不藏魄型与肾不藏志型PSG睡眠结构参数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肺不藏魄型与肾不藏志型两型多导睡眠图(PSG)中睡眠结构参数的差异,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住院的失眠症患者,根据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选取肺不藏魄型患者40例、肾不藏志型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40名作为正常组;分别对其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采集各组的PSG睡眠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不藏魄组N1、N3、REM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不藏志组N1、N2、REM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病例组间N1、N3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中肺不藏魄型与肾不藏志型两组的睡眠结构有明显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衡先培治疗糖尿病合并癫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衡先培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癫证临床诊治应主、变结合.频发期以癫证为“主”,其核心病机是本失象乱.其中以心主藏神为本、主神志为象.以基础病糖尿病的病机为“变”,因基础病之病机随证而辨.频发期治疗以主病治疗为基本路线,宁养结合贯始终;结合基础病机辨证而分型论治.常分4型,即痰湿困脾、脾邪虐心,气郁生热、温薰心君,瘀阻气滞、血不养心,肾精不固、水不济火.其临床应用方便,疗效稳定.一般服用1-3个月后显效.但临床控制后需要间断治疗以巩固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脾不藏意型及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比较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与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为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 根据上述分型诊断法纳入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84例、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81例,对纳入患者进行PSQI评分及分析.结果 脾不藏意组与肾不藏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总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的PSQI分析,证明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PSQI存在差异性,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总体睡眠质量低于肾不藏志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致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和凋亡基因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和凋亡基因的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老年组、失眠组、肾不藏志不寐组(模型组),每组10只.老年组大鼠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失眠组给予对PCPA腹腔注射,肾不藏志不寐组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联合PCPA腹腔注射建立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造模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采用水迷宫观察大鼠定位航行探索运动轨迹、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GABAARα1、GABAARβ2、GABAARγ2、Bax、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定位航行探索运动轨迹显著延长;模型组下丘脑GABAARα1、GABAARβ2、GABAA Rγ2、Bcl-2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 <0.05,P<0.05,P<0.01,P<0.05);下丘脑Bax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半乳糖联合PCPA致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下丘脑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凋亡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1].HE包括一系列可逆的认知改变,轻者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减退、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以发生昏睡,甚至昏迷.历代医家经典著作中并无“肝性脑病”的病名,根据近现代西医对HE症状、体征的描述及众多医家的认识,HE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黄疸”“鼓胀”“神昏”的范畴.病位以心、脑为主,可波及肝肾.心藏神,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为清窍,故心脑受邪,则闭阻清窍,致神志不清.其病机多为肝肾亏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导致热毒炽盛、热入心包、痰浊内盛、痰迷心窍而发病[1].运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肝性脑病是目前治疗HE的常用方法.中药剂型种类丰富,给药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本文结合中医学传统理论,对中医药治疗HE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