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难治性高血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难治性高血压(RH)之间存在双向关联,导致OSA与RH之间的恶性循环。此双向关联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持续激活以及水钠潴留在两者发病机制中形成反馈环路有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有望改善OSA合并RH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模式,然而CPAP的长期作用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等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顽固性低血钾为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Gitelman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笔者报道1例以酮症酸中毒起病,治疗过程中出现顽固性低血钾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尿钾、低尿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升高和代谢性碱中毒等特点,并最终经基因检测发现1个新的突变c.635G>T(p.G212V),从而确诊为Gitelman综合征。该病例提示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常规治疗无法纠正的低钾血症,同时合并低血镁、低尿钙、低血氯的患者需考虑合并Gitelman综合征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实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可在安全降糖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力衰竭(心衰)住院以及心血管、全因死亡风险。最近发表的DAPA-HF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达格列净均可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慢性心衰患者心衰恶化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复合终点。该研究结果使SGLT2抑制剂从降糖药物"跨界"到心衰治疗领域。该文就有关SGLT2抑制剂主要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及结论进行了论述与比较,提出了SGLT2抑制剂可通过改善肾脏神经内分泌、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来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假说,并对SGLT2抑制剂改善心血管病临床结局的其他可能机制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平谷区普通人群高钾血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平谷区普通人群中高钾血症(hyperkalemia,HK)的患病率及HK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平谷区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所有研究对象均面访行问卷调查,人体学指标测量,血液标本留取用于测定血肌酐、血钾等临床指标,留取首次晨尿标本测定白蛋白肌酐比值等。HK定义为血钾>5.0 mmol/L,低钾血症定义为血钾≤3.5 m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HK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0 252名,HK患病率为6.17%(95% CI 5.70%~6.67%),其中血钾>5.5 mmol/L的患病率为0.53%(95% CI 0.40%~0.69%),低钾血症患病率为0.61%(95% CI 0.47%~0.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OR=1.269,95% CI 1.074~1.498, P=0.005)、糖尿病( OR=1.226,95% CI 1.008~1.490, P=0.041)、总胆固醇升高( OR=1.219,95% CI 1.119~1.329, P<0.001)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OR=0.971,95% CI 0.965~0.977, P<0.001)与发生HK风险独立相关,未发现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和利尿剂与HK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OR=1.018,95% CI 0.751~1.380, P=0.908; OR=0.638,95% CI 0.229~1.781, P=0.391)。 结论:本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HK的患病率为6.17%,男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合并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为HK发生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的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前期构建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上海长征医院2020年第四季度肾脏病科门诊非透析CK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评估模型相关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效能,沿用前期模型所得出的cut-off值(4分),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采用Hanley改良法比较评估模型与本研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检验模型校准度。结果:纳入非透析CKD患者共434例,其中男233例,女201例,年龄(55±16)岁。根据门诊实测血钾数值分为高血钾组(血钾≥5.0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0 mmol/L)。其中高血钾组共33例患者,正常血钾组共401例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7.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正常血钾组相比,高血钾组合并心力衰竭史(27.3%比3.7%, P<0.001)、糖尿病(42.4%比19.7%, P=0.002)、酸中毒史(51.5%比7.0%, P<0.001)比例较高,且高血钾组患者既往出现血钾≥5.0 mmol/L(48.5%比2.5%, P<0.001)的比例更高。高血钾组中成/草药使用率较高( P<0.001),而两组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补钾剂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评估模型预测高钾血症的AUC为0.914;当cut-off值为4分时,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9.8%。前期所建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与本研究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24, P=0.054),校准曲线显示当患者预测风险在0.4以下或0.6以上时,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构建的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非透析CKD各期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次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再次行PCI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首次血运重建治疗后再次行PCI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探讨首次血运重建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患者再次PCI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58例行再次PCI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0例,女48例;年龄36~91岁,平均(65.19±10.13)岁。按照首次血运重建方式分为CABG组(75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PCI组,283例)。对患者再次血运重建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进行 Cox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预后。 结果:与PCI组比较,CABG组患者现症吸烟(17.33%对33.57%, P=0.006)、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比例(28.00%对40.64%, P=0.045)降低,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82.67%对55.12%, P<0.001)、Gensini评分[136.00(100.75,164.00)分对53.00(39.00,74.00)分, P<0.001]、经股动脉入路行再次血运重建(49.33%对24.03%, P<0.001)和造影剂用量[300(200,400)ml对200(200,300)ml, P<0.001]明显增高,但MACCE事件发生比例低(40.00%对57.60%, χ2=7.571, P=0.0059)。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血运重建选择CABG( RR=0.586,95% CI:0.396~0.867, P=0.007)及更高的肾小球滤过率( RR=0.988,95% CI:0.980~0.997, P=0.007)是保护性因素;而白细胞升高( RR=1.100,95% CI:1.020~1.187, P=0.013)和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RR=1.380,95% CI:1.016~1.875, P=0.039)是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首次血运重建时选择CABG有益于再次血运重建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Ⅰ型心肾综合征中肾小球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Ⅰ型心肾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综合征。心脏手术、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是引起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肾脏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Ⅰ型心肾综合征引起的肾脏损伤,绝大部分是有关肾小管上皮损伤的相关研究,肾小球损伤的报道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肾小球损伤在急性肾损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主要综述Ⅰ型心肾综合征中肾小球损伤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妥昔单抗联合激素和环孢素治疗膜性肾病合并HIV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效果明确,但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本文报道Ⅱ期膜性肾病合并HIV感染患者1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治疗半年后尿蛋白减少后很快复发,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泼尼松和环孢素治疗后肾病综合征获得部分缓解,HIV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肾功能稳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合并HIV感染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立不耐受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直立不耐受(OI)为最常见类型,因其不能耐受体位变化或长时间站立,故常在此类情况下发生头晕、头痛、黑矇,甚至突然晕倒等临床症状。OI虽无器质性损害,但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OI患儿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OI虽有一定认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等相关,现着重介绍神经体液调节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儿童OI中的变化及意义,并探讨OI患儿相关治疗对RAAS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膜蛋白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造成糖尿病心肌病(DCM)代谢异常的主要机制有高糖血症、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近期研究证实,骨膜蛋白在脂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形成、RAAS的激活中均发挥一定作用,从而加速了DCM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DCM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出骨膜蛋白的表达,且随着疾病进展,骨膜蛋白表达含量增加。据此推测,骨膜蛋白可能对DCM的发病及其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价值,具有研发成为DCM早期分子诊断标志物的潜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