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心电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引起心电学指标变化。心电学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P波离散度(Pd)、QT间期离散度(QTd)、Tp-Te间期等。现就儿童及青少年OI心电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立不耐受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直立不耐受(OI)为最常见类型,因其不能耐受体位变化或长时间站立,故常在此类情况下发生头晕、头痛、黑矇,甚至突然晕倒等临床症状。OI虽无器质性损害,但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OI患儿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OI虽有一定认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等相关,现着重介绍神经体液调节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儿童OI中的变化及意义,并探讨OI患儿相关治疗对RAAS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个体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晕厥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慢性直立不耐受症状和直立后异常的心动过速,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POTS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和相关并发症上存在着多样性和异质性,因此仅依赖经验来选择治疗方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进一步研究能预测POTS治疗效果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探索了POTS临床疗效预测中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儿童POTS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临床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作为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以体位突然改变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心率异常增快及慢性直立不耐受症状(如头痛、胸闷或胸痛、疲劳、叹气、黑蒙或晕厥)为常见的临床特征。儿童POTS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存在差异,仍然以直立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近几年文献报道儿童POTS诊断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涉及人群年龄特点、疾病昼夜节律变化、基层医院适用开展的改良直立试验、利用生物学标志物对POTS进行鉴别诊断等。儿童POTS的早期快速诊断能帮助患儿进行及时干预,有利于预后的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诉,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14(10.5±2.0)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比较2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 1、B 1、B 2、B 6、B 9、B 12、C、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HUTT阴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HUTT阳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8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5例。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年龄、男女比例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HUTT阳性组维生素B 1水平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77.43±16.70) nmol/L比(88.56±18.98) nmol/L, t=-2.513, P<0.05],2组维生素A 1、B 2、B 6、B 9、B 12、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UTT阳性患儿存在维生素B 1水平相对不足,提示维生素B 1缺乏可能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专案改善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专案改善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成立专案改善小组,以专案改善实施前的5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前组,专案改善实施后的5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后组,应用专案改善方法分析,分别从制订并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标准化方案、完善集束化疼痛管理策略、完善科室引流管管理执行标准等方面进行改善。比较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专案改善实施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至(21.49±4.94)h,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至(32.10±11.48)h、屈膝90°时间缩短至(23.08±5.93)h,术后住院时间缩短至(4.12±1.03)d,与改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06、-5.37、-6.88、-10.37; P<0.01)。专案实施前后伤口渗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便秘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7.9%(10/56)下降至3.4%(2/58),患者术后直立不耐受由改善前5.4%(3/56)上升至20.7%(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6.28、4.36; P<0.05)。 结论:专案改善的实施,缩短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便秘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进程,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立不耐受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直立不耐受是由直立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失去维持直立状态的能力。直立不耐受可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有学者认为直立性高血压亦属于此范畴。直立不耐受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跌倒,造成躯体损伤和心理问题。现对直立不耐受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期望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规范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这些神经系统症状不仅发生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还可发生于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后期(post-acute sequela of COVID-19,PASC)或慢性期,后者主要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直立不耐受为主要表现 [1,2,3,4,5,6]。本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血管迷走晕厥和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以期为临床上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的评估和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率和血压对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预后的估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儿童及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类型之一,以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直立后心率较平卧时过度增快。目前对POTS的治疗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增加水和盐的摄入)和药物治疗(α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学标志物对POTS的诊断及预后估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心率和血压为基本生命体征之一,临床上容易获取,现就心率和血压对儿童及青少年POTS预后的估测价值进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维生素D缺乏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VVS组为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122例患儿;对照组为同期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无不适症状的130名健康儿童。根据维生素D诊断标准把VVS组患儿分为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所有入组儿童进行常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清25(OH)D水平测定。VVS组患儿进行直立不耐受(OI)症状评分,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大汗、注意力不集中10个症状。比较VV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比较VVS组患儿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之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和症状评分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F检验、χ 2检验或秩和检验,VVS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OI症状总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VVS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11)比(46±10)nmol/L, t=10.89, P<0.001]。VVS组25(OH)D缺乏率为73.0%(89/122),对照组25(OH)D缺乏率为24.6%(3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8.91, P<0.001)。VVS患儿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非缺乏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9.8±0.4)、(26.6±6.5)和(45.8±5.9)n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2.77, P<0.001)。VVS组患儿OI症状总评分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及非缺乏组分别为(14±1)、(10±2)和(7±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97, P<0.001);其中晕厥、恶心、大汗、视物不清、头晕单项评分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及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9.01、7.52、12.11、7.07、9.54,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VS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OI症状总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r=-0.769, P<0.001)。 结论:VVS患儿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水平越低其症状严重程度越重。晕厥、恶心、大汗症状更易于发生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儿,头晕、视物不清症状更容易发生在维生素D缺乏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