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量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类基因组计划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基因多样性以及疾病基因分子水平的理解.从第一个序列草案到个人基因组测序,都在测序技术的非凡进步下变为可能.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其技术也不断地成熟与稳定.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样本病原体鉴定、肿瘤检测、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从而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分析检测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RI在Luminal型乳腺癌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Luminal型乳腺癌(LBC)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与其他亚型相比,LBC总体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对新辅助治疗(NAT)反应性较低、远期复发风险较高。因此LBC的治疗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如何准确预测治疗敏感度、评估治疗反应、识别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是目前研究的难点。MRI作为评估NAT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手段,在LBC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该文旨在对乳腺MRI在LBC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LBC的精准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接受治疗的674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医疗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和AMO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变量间的关系。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有效回收率为90.5%(610/674)。结果:610例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18.38±7.64)分,自我管理效能感总分为(94.30±22.72)分,社会支持总分为(73.97±13.94)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生活支持维度与运动锻炼维度无相关( P>0.05)外,患者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 P<0.05);患者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自我管理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 P<0.05);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 P<0.05)。自我管理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与医务人员沟通行为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23.4%( P<0.05)。 结论: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差。护士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社会支持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促进其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精准实现和及时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类器官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类器官是应用体外3D培养技术建立的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器官的小型组织,具有组织自我更新及可长期培养的特点。近年来,肿瘤类器官模型作为一种新的模型,在肿瘤发生机制、药物筛选、精准医疗、器官移植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讨论类器官在胰腺癌研究中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技术为肝癌研究提供了新的体外模型,能够模拟肝癌的组织结构和遗传特征,适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研究。尽管存在培养成功率低和模拟微环境不足等,肝癌类器官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研究的关键工具。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肝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物信息挖掘指导胰腺癌诊治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癌作为目前最致命的人类肿瘤类型,其生物学上的侵袭性、早期发现策略的空白和有效治疗手段的缺乏是导致胰腺癌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深入了解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胰腺癌,有效预测胰腺癌的复发及预后,探索关键的治疗靶点是新时代胰腺癌研究的重中之重。大规模的基因组研究对了解胰腺癌关键驱动基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后基因组时代,通过对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体液进行蛋白测序,将逐渐开创一个精准诊治胰腺癌的新时代。目前全球范围以胰腺外科为主的胰腺癌多学科诊疗(MDT)医疗团队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等大规模公开数据库,结合各中心小规模测序数据,逐渐揭开胰腺癌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核心肿瘤标志物,进而为临床转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第6版)胃肠间质瘤内容介绍与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已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近20年来,随着分子水平发病机制的揭示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成功应用,GIST治疗已经成为精准医疗时代最经典的实体肿瘤靶向治疗成功范例之一。2020年2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最新版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第6版)》,与既往版本相比,新版指南中的一大亮点是更新了靶向新药avapritinib的治疗推荐,进一步推动了GIST的精准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肠间质瘤的诊治进展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的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主要与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化水平等因素相关。GIST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胃肠出血等,诊断方法涉及内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评估。GIST的治疗策略依据肿瘤特性和个体情况定制,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GIST的理解日益深入,GIST的多种诊断技术和治疗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个体化、精准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有极大的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类器官培养成分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癌症之首,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因结构和表达水平差异有不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分子亚型等,临床亟待个体化的治疗。类器官是在3D培养基础上建立的临床前模型,将患者来源的健康组织或肿瘤组织进行体外3D培养,用于体外模拟肿瘤特性,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因其高度还原且保持原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及药物反应性,极大地满足了当下精准医疗的需要,成为继三维细胞培养及患者源性肿瘤异种移植物后又一肿瘤研究模型。本文将综述乳腺癌原代细胞类器官培养的条件、培养成分及其机制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首诊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大多数患者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化疗、放疗、胆道引流、光动力疗法、纳米刀消融、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肝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得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在胆道引流的基础上进行化疗、放疗、光动力疗法、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可延长胆道通畅时间,纳米刀消融可在保护管道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细胞,肝移植术为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提供了可能治愈的机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为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突破点。结合文献及本团队的临床经验,本文就不可切除HCCA的治疗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