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择期行LSG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LSAL组和TAPB组,各45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阻滞,均每侧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的阻滞平面节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LSAL组切皮后1、5 min 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APB组(P<0.05).QLB-LSAL组阻滞后5 min、10 min、6 h、24 h的阻滞平面节段,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多于TAPB组(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LSAL联合全身麻醉可使LS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肾脏病的靶点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2型糖尿病所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约3 108万例,且糖尿病合并CKD已成为我国CKD患者的首位住院病因。早期预防、诊断以及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对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血糖对肾脏受损的发生和发展较为复杂,其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炎症等是重要原因。多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近期,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GLP)/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 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开创了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新时代。另外,GLP-1RA也正在继续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CKD治疗领域,其所进行的FLOW研究于近期由于疗效优异而提前终止。GLP-1RA在糖尿病肾脏病中具有潜在的肾脏保护作用。替西帕肽是GLP-1/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在SURPASS-4研究的2年随访过程中,替西帕肽组患者eGFR平均降低1.4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基线无明显改变,甘精胰岛素组患者eGFR下降3.6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持续上升。此外,无论患者是否使用SGLT-2i,替西帕肽均能减少eGFR降低幅度。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多格列艾汀、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活化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剂等,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医护人员尽早识别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提供工具.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11月.由2名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得因素综合效应量OR值取自然对数为模型预测公式中各因素的系数,不耐受发生率和未发生率比值的自然对数为公式的常数项.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收集3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模型验证组,将收集的临床资料代入预测模型,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纳入13篇文献,获得7个报告次数≥3次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年龄[OR=0.97,95%CI(0.94,0.99),P=0.010]、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OR=1.17,95%CI(1.01,1.36),P=0.040]、合并糖尿病[OR=1.21,95%CI(1.05,1.40),P=0.008]、合并神经系统疾病[OR=0.85,95%CI(0.74,0.98),P=0.020]、进行机械通气[OR=3.21,95%CI(1.82,5.66),P<0.001]、使用镇静镇痛剂[OR=2.27,95%CI(1.66,3.10),P<0.001]、使用促胃动力药[OR=0.23,95%CI(0.15,0.36),P<0.001].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35.00%.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0.619-0.031×年龄+0.157×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0.191×合并糖尿病-0.163x合并神经系统疾病+0.820×使用镇静镇痛剂+1.166×进行机械通气-1.470×使用促胃动力药.该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89,灵敏度为0.922,特异度为0.667,对应的临床诊断阈值为0.536.Hosmer-Lemeshow检验x2=13.410,P=0.098,Brier得分为0.195.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医护人员识别ICU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提供了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伏诺拉生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伏诺拉生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Hp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观察组采用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溃疡症状改善时间、Hp根除率和复发率;通过胃电图检查患者正常慢波、节律过缓及节律过速百分比,测定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胃蛋白酶原比(PGR),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动力学和胃功能情况;取患者粪便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16S rDNA拷贝数,比较两组患者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肠球杆菌属数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溃疡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G Ⅰ、PGⅡ和PGR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正常慢波百分比、节律过缓百分比、节律过速百分比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肠球杆菌属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伏诺拉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Hp根除率,并改善其肠道菌群情况,对提高患者胃肠功能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标准餐、平板运动试验对健康人体表胃肠电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标准餐、平板运动试验对健康人体表胃肠电图的影响,为胃肠电图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至6月招募100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分别在空腹、标准餐和平板运动后进行体表胃肠电描记。受试者空腹8 h以上,在胃体、胃小弯、胃大弯、胃窦、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体表投影位置放置电极。受试者平卧待安静、呼吸平稳后进行胃肠电采集,记录6 min空腹胃肠电图;进食标准餐(面包100 g,牛奶250 mL)后平卧5~10 min,记录6 min餐后胃肠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后平卧5~10 min,记录6 min平板运动后胃肠电图。比较3个时间点的胃肠电波形平均频率和幅值,以及胃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等。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进行胃动力分层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标准餐后胃电的波形平均频率与空腹时比较无改变;波形平均幅值较空腹时显著增高,在胃小弯[(148.5±8.7) μV比(113.2±5.0) μV]、胃大弯[(176.3±11.3) μV比(126.1±7.3) μV]和胃窦[(161.8±10.6) μV比(117.6±4.9) 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63、4.63、3.99,均 P<0.001);胃电节律和稳定性无明显改变。标准餐后肠电波形平均频率较空腹时下降,在升结肠[(10.8±0.2)次/min比(11.5±0.2)次/min]、横结肠[(10.5±0.2)次/min比(11.2±1.6)次/min]、降结肠[(10.9±0.2)次/min比(11.7±0.2)次/min]、直肠[(11.1±0.2)次/min比(11.8±0.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2、4.55、4.39、3.98,均 P<0.001);肠电波形平均幅值较空腹时增高,在升结肠[(129.8±6.1) μV比(110.9±6.4)μV]、横结肠[(119.6±4.1) μV比(101.3±4.7) μV]、直肠[(124.1±4.6) μV比(106.2±5.7) 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3.76、3.16, P=0.010、<0.001、=0.002);肠电节律紊乱导联总数增多[398条比389条(总导联数均为400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1, P=0.026)。平板运动后胃窦导联波形平均频率较标准餐后增高[(3.4±0.4)次/min比(3.3±0.3)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 P=0.016);波形平均幅值较标准餐后增高,在胃体[(160.2±8.6) μV比(133.9±6.4) μV]、胃小弯[(178.1±10.0) μV比(148.5±8.7)μV]、胃窦[(202.5±10.2) μV比(161.8±10.6) 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2.35、2.48, P=0.024、0.021、0.015);胃电节律和稳定性改变,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异常导联数增多[25条比1条(总导联数为400条), χ2=22.90, P<0.001]。平板运动后肠电波形平均频率较标准餐后无明显改变;肠电波形平均幅值较标准餐后增高,在升结肠[(171.2±8.4) μV比(129.8±6.1) μV]、横结肠[(166.1±7.7) μV比(119.6±4.1) μV]、降结肠[(147.2±7.2) μV比(121.1±4.9) μV]、直肠[(149.6±7.3) μV比(124.1±4.6) 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1、5.49、3.09、2.83, P=0.001、<0.001、=0.003、=0.006);肠电节律与稳定性受到影响,肠电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异常导联数增多[10条比3条(总导联数均为400条), χ2=4.04, P=0.040]。性别与标准餐后、平板运动后胃电波形平均频率及空腹、标准餐后胃电平均幅值相关( r=0.242、-0.272、0.286、0.242, P=0.015、0.006、0.004、0.015),与空腹、标准餐后肠电波形平均幅值相关( r=0.225、0.460, P=0.024、<0.001);年龄仅与空腹时胃电波形平均频率相关( r=-0.214, P=0.033);体重指数与空腹、标准餐后、平板运动后的胃电波形平均幅值均相关( r=-0.347、-0.260、-0.211, P<0.001、=0.009、=0.036),与平板运动后的胃电波形平均频率亦相关( r=0.242, P=0.016),与空腹、标准餐后的肠电波形平均幅值和频率均相关( r=-0.261、-0.296,-0.400、-0.286, P=0.009、0.003,<0.001、=0.003)。在女性、体重指数<24 kg/m 2的健康志愿者中,标准餐后胃动力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2、0.024)。 结论:标准餐和平板运动试验对胃肠电的活动均有影响,运动较进餐引起更多胃肠电活动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针对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有效支持技术,近年来在儿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使用ECMO支持的患儿脑、肾、胃肠、肢体等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ECMO治疗期间,各种传统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连续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进而评估组织灌注、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成为潜在组织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本文就NIRS技术在儿童ECMO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通过NIRS技术监测ECMO治疗患儿早期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分型与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静脉曲张(GV)是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虽较食管静脉曲张低,但GV出血不易控制,再出血率和病死率高。GV有着不同于食管静脉曲张的血管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与其特点相对应,GV有特殊临床处理策略。为加深对GV血流动力学分型的认识,指导临床医师制定GV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微创介入协作组邀请该领域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组及对照组使用USCOM检查,记录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USCOM组与对照组CO、CI、SVR变化,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乳酸变化,并比较分析USCOM组与非USCOM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术后首次使用时间、术后首次扩容时间、扩容量、术后24 h无尿或少尿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USCOM组术前CO、CI、SVR、心率、血压与对照组及术后12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CO、CI较术前明显下降,乳酸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SVR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2 h CO、CI较术后1 h明显增高,SVR较术后1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前及术后1 h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压较术后1 h明显增高( P<0.05)。USCOM组比非USCOM组术后首次扩容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提前[0.75(0.50,1.37)h比7.00(5.00,13.25)h, Z=-7.041, P<0.001;(1.39±1.33)h比(8.61±5.15)h, t=-7.917, P<0.001],扩容总量显著减少[17.50(10.00,30.00)mL比30.00(20.00,30.00)mL, t=-3.045, P=0.002],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减少[8.40(6.20,10.40)mg/kg比8.90(7.20,14.40)mg/kg, Z=-2.475, P=0.013],术后24 h少尿或无尿发生率明显减少(12.2%比32.3%, t=4.500, P=0.034),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5.00(15.50,31.00)d比28.00(21.75,34.00)d, Z=-1.985, P=0.047],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胃肠道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术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学科循证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闽东医院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试验组(50例实施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胃肠动力学指标(餐后胃窦收缩频率、肠道通过时间、胃泌素G-17)、抑郁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的肠道通过时间、胃泌素G-17指标、HAMA评分、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餐后胃窦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降低其负性情绪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