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非遗传性疾病,目前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目的:总结中国人CCS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2022年间收治的CCS病例.结果:研究共纳入9例CCS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确诊时平均年龄63.8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胃肠道息肉病、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以及至少一项外胚层表现,粪隐血试验均阳性,缺铁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IgE升高常见.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哮喘、膜性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腹膜后纤维化、焦虑状态等合并症.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疾病可反复.1例患者尝试应用硫唑嘌呤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CCS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感染、过敏、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等在CCS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激素是目前CCS的主要治疗手段,存在激素抵抗或激素治疗禁忌的患者治疗仍面临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4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患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 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 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 r=0.625, 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 P=0.034]。 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腺癌合并倒置性增生性息肉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倒置性增生性息肉在内镜下和组织病理学上都比较容易导致临床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胃窦腺癌合并胃窦部倒置性增生性息肉病例,结合相关文献重点,从内镜下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该病变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内镜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对胃倒置性增生性息肉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增生性息肉伴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 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 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增生性息肉复发与肿瘤转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增生性息肉是我国仅次于胃底腺息肉的第二大常见胃息肉,目前治疗胃增生性息肉的首选方式是内镜下切除术,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创伤,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胃增生性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能够尽量避免切除后复发,从而减轻患者再次胃镜治疗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胃增生性息肉有肿瘤转化的风险,明确其肿瘤转化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gastric hamartomatous inverted polyp,GHIP)的内镜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并观察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病理科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诊断的5例GHIP内镜特征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GHIP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9~60岁,平均年龄56岁。病变位于胃底及胃体,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或黏膜下隆起外观。显微镜下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由分叶状或簇状增生的胃型腺上皮及增生的平滑肌包绕构成,部分区域可见模拟正常胃黏膜的分化层次的腺体成分,表现为中央不规则扩张的腺体成分为增生的小凹型上皮,而周围的腺体为胃底腺或幽门腺成分;另见部分区域腺体明显囊状扩张,排列紊乱,缺乏分化层次。增生的腺上皮成分包括小凹型上皮、胃底腺及幽门腺,并散在存在神经内分泌细胞,间质见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病变内各种腺上皮分别表达MUC5AC、MUC6、PepsinogenⅠ、H +/K + ATPase β,未见MUC2表达,散在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显示突触素阳性,结蛋白显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归类为2型胃内翻性息肉,4例归类为3型。 结论:GHIP是一种罕见的胃息肉病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点,需与内翻性增生性息肉、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增生性息肉、胃高分化管状腺癌等病变相鉴别,提高对其的准确认识可避免误诊或过诊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的56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包括17例伴肿瘤性改变和39例不伴肿瘤性改变的患者,分析患者血清学、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特点。结果:男22例、女34例,年龄(61.88±9.01)岁。空腹胃泌素升高率50.0%(28/56),血清抗壁细胞抗体(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阳性率62.5%(35/56),贫血率37.5%(21/56),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64.3%(36/56)。与血清PCA阴性患者相比,血清PCA阳性患者以女性多见( P=0.034),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 P<0.001)、贫血( P=0.001)、多发GHPs( P=0.019),且以血清铁缺乏为主( P=0.044)。35例血清PCA阳性患者共108枚息肉,胃底、体91枚(84.3%)、胃窦17枚(15.7%, P=0.005);21例贫血患者共63枚息肉,胃底、体54枚(85.7%)、胃窦9枚(14.3%, P=0.075)。56例患者共142枚增生性息肉,73.2%(104/142)为带蒂息肉,69.0%(98/142)为"草莓状"息肉。17例伴肿瘤性改变中,6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 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有关,可能在其基础上向肿瘤性改变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声带息肉患者反流症状指数量表评分、反流体征量表评分、食管动力检测及其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声带息肉患者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评分、反流体征量表(RFS)评分、食管动力检测及其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江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带息肉患者100例声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RSI、RFS评分初步诊断咽喉反流情况,监测食管动力分段特点及上下括约肌压力,分析患者RSI、RFS评分、食管动力检测及其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5.00%患者RSI评分>13分,30.00%患者RFS评分>7分。观察组RSI评分[(24.17±1.14)分]和RFS评分[(17.59±1.5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8±0.12)分、(4.28±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7.344、86.742,均 P<0.05)。观察组上括约肌松弛恢复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食团内压明显大于对照组,下括约肌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373、4.660、2.186、4.977,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RSI评分与咽喉异物感、持续清嗓、鼻涕倒流或痰多呈正相关( r=0.640、0.649、0.507,均 P<0.05),RFS评分与喉室消失、后连合增生、声带水肿呈正相关( r=0.742、0.516、0.547,均 P<0.05)。 结论:声带息肉患者RSI、RFS评分与咽喉反流呈正相关,且部分声带息肉患者食管上下括约功能、结构存在一定障碍,存在咽喉反流情况,因此可将三者联合应用于诊断咽喉反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的肠病:如何运用 18F-FDG PET/CT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0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年余。患者2020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排稀糊便3~4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无脓血、里急后重。2021年7月外院查大便隐血试验(+),艰难梭菌毒素(+),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全结肠亚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糜烂,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伴糜烂,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提示直肠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腹痛、水样便10+次/d,便中带血,偶有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感,2022年2月患者外院再次查病原学、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大致同前,予甲硝唑、万古霉素和利福昔明治疗后艰难梭菌检查转阴,但患者腹泻仍无改善。2022年5月入本院,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0.55(正常参考值为0) g/L,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G κ(+),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 sFLC)-κ 17.0(正常参考值范围3.3~19.6) mg/L, sFLC-λ 20.5(正常参考值范围5.7~26.3) mg/L,sFLC-κ/λ 0.83(正常参考值范围0.26~1.65),骨髓涂片、活检、刚果红染色(-),胃、小肠、结肠、齿龈黏膜活检刚果红染色(-)。结肠镜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较广泛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糜烂,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直肠可见较多息肉,直肠尤著,且存在淋巴管扩张改变;活检病理为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隐窝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符合炎性息肉。肠道彩超提示小肠、结肠肠壁黏膜层弥漫性增厚,肠系膜回声弥漫性增强、腹腔积液。腹盆腔增强CT及小肠重建(图1)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增厚伴水肿,黏膜面明显强化。患者2022年8月行回肠造口术,每天1 500 ml肠外营养、500 ml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仍每日经肛排1 000~1 500 ml黏液。鉴于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肠道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M蛋白,为评估肠道病变性质及明确血清M蛋白原因行 18F-FDG PET/CT检查(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 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 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 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P=0.152, 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