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北京市某医院急性胃肠炎儿童粪便轮状病毒与腺病毒的抗原检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门诊的5岁以下急性胃肠炎患儿,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抗原。剔除不符合病例及重复病例后纳入2 896例,其中559例至少检出1种病毒抗原,将患儿按检测结果分为RV阳性组、HAdV阳性组、RV 与HAdV双阳性组,采用 χ 2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性别、年龄、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2 896例患儿送检的非重复样本中,RV抗原阳性率为6.21%(180/2 896),HAdV抗原阳性率为10.91%(316/2 896),RV与HAdV双阳性率为2.18%(63/2 896)。2021年HAdV抗原阳性率为16.11%(178/1 105),较2020年的6.20%(53/855)有显著升高。R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冬季是高发季节( χ 2=74.018, P<0.001),而HAdV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χ 2=2.110, P=0.550),呈全年散发感染。RV感染患儿的发热、呕吐症状比例均显著高于HAdV感染组( χ 2=40.401, P<0.001; χ 2=32.593, P<0.001),但粪便中白细胞阳性率显著低于HAdV感染组(13.741, P<0.01)。综上,关注RV和HAdV的流行病学变化对急性胃肠炎儿童的临床诊疗及疾病防控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2年第4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淋巴瘤指南解读与应用。2021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发布《淋巴瘤 18F-FDG 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在2016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修改,并增加了Lugano疗效评估标准、 18F-FDG PET/CT指导放疗策略、代谢参数的预测预后价值、淋巴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 18F-FDG PET/MR应用等内容。本期重点号刊出的3篇论文聚焦于淋巴瘤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其中,汤泊等分析了42例治疗前 18F-FDG PET/CT显像对老年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预后价值,认为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肿瘤负荷是预测治疗效果和是否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乔文礼等研究了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认为ΔSUVmax%是MALT淋巴瘤的PFS的独立预测因素,ΔMTV%与ΔTLG%为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化疗结束后的评估方面,吴冯春等针对131例DLBCL患者的研究显示,Lugano淋巴瘤疗效评估标准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乔文礼和赵晋华在述评中对指南进行了解读与总结,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和评估指标的变革与补充, 18F-FDG PET/CT及PET/MR显像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愈加广阔,指南也需及时更新和修订。该述评全面系统地对2021版指南进行了要点解读及展望,值得一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复春联合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胃复春联合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CAG患者118例,依据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西药组各59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组给予胃复春和替普瑞酮联合口服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替普瑞酮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疗效及患者血清NF-κB、COX-2、IL-8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共脱落4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西药组各2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充血(85.42%)、水肿(86.00%)、糜烂(80.77%)、胆汁反流(41.18%)方面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西药组[充血(66.67%)、水肿(68.63%)、糜烂(52.17%)、胆汁反流(35.29%)](χ 2=5.763、6.421、8.976、0.001,均 P<0.05);两组患者胃镜下观察积分[联合治疗组(1.98±0.65)分、西药组(2.03±0.57)分]均比治疗前[联合治疗组(0.92±0.47)分、西药组(1.19±0.46)分]显著改善( t=6.127、5.764,均 P<0.05),联合治疗组的积分差高于西药组( t=5.413, P<0.05);联合治疗组症状积分:上腹疼痛(2.89±1.45)分、嗳气(2.62±1.38)分、反酸(2.34±0.87)分、恶心呕吐(3.06±1.67)分,均明显优于西药组[上腹疼痛(3.98±1.58)分、嗳气(3.72±0.93)分、反酸(4.16±1.26)分、恶心呕吐(4.92±1.15)分]( t=8.142、6.199、0.786、9.462,均 P<0.05)。联合治疗组NF-κB(8.94±2.01)ng/mL、COX-2(11.84±3.27)ng/mL及IL-8(28.32±6.85)pg/mL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643、8.096、5.718,均 P<0.05)。 结论:胃复春可明显改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情况,有效抑制胃黏膜萎缩,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治疗CAG疗效确切,这可能与其调节血清NF-κB、COX-2及IL-8的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小B细胞淋巴瘤合并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合并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小B细胞淋巴瘤(PCNSL-SBC)合并胃DLBCL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初诊为PCNSL-SBC,经手术、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及局部放疗,颅内病变完全缓解并持续22个月。诊断为胃DLBCL时颅内磁共振成像无异常,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吡柔比星、泼尼松)方案化疗4个周期胃部病灶缓解,但颅内病灶出现进展,再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4个周期,神经系统症状缓解,颅内病灶缩小,但合并Ⅳ级骨髓抑制且胃部病灶进展,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病情迅速恶化。结论:复合型淋巴瘤临床少见,针对一种类型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另一种类型基本无效,由于严重骨髓抑制,患者不能耐受两种方案同时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1-羟化酶缺乏症2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2022年收治的21-OHD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21-O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治疗转归进行随访。结果:男女比例为7∶15,年龄13.0(4.8,23.0)岁。女性患者表现为阴蒂增大、色素沉着、月经稀发、闭经、多毛、痤疮、生长加速、不孕、呕吐;男性患者表现为性早熟、色素沉着、不育、恶心呕吐。失盐型患儿合并低血钠、高血钾、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改变。确诊患者均予以糖/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5例女性进行外生殖器矫形手术。随访10例患者中,5例女性患者月经来潮或经期逐渐恢复,但性激素水平改善不明显。结论:新生儿有胃肠道症状伴电解质紊乱,女性高雄激素血症及男性儿童性早熟及成年男性不育患者,应高度警惕21-OHD,确诊后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有条件者应尽量行基因检测,并定期随访,才能保证患者正常的青春期发育和良好的生育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LCO2A1基因相关慢性肠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SLCO2A1基因相关慢性肠病(CEAS)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例CEAS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治疗转归以及家系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胃肠道症状在青春期后出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间歇性黑便或便血、不全肠梗阻,以及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除食管外的全胃肠道均可受累,以胃及回肠为最常见。小肠病变特征为多发浅溃疡并肠腔狭窄,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5例患者均伴发原发性肥厚性骨关节病,1例伴发骨髓纤维化及胸导管发育异常。基因检测提示5例患者均为SLCO2A1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及COX-2抑制剂对该病无效。结论:CEAS是一种可广泛累及胃肠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伴发皮肤及骨骼受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上需注意与其他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对老年胃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对老年胃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腔镜根治术的胃癌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胃肠功能及术前和术后3 d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转铁蛋白(TRE)、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B)水平较术前降低( P<0.05);且观察组术后3 d血清TRE、ALB和PAB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3 d CD3 +、CD4 +和CD4 +/CD8 +较术前降低( P<0.05);且观察组术后3 d CD3 +、CD4 +和CD4 +/CD8 +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应用于老年胃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且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抽搐患儿2 957例病例资料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急诊抽搐患儿的病因分类、发病年龄、病情转归等,为儿科急诊医师提供经验指导。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抽搐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期间急诊科共接诊抽搐患儿2 957例,占危重症患儿总数的22.20%,发病男女比例1.7∶1。急诊抽搐患儿病因诊断:热性惊厥733例(24.7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77例(16.13%)、不明原因抽搐476例(16.09%)、癫痫371例(12.55%)、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40例(8.12%)。发病年龄:新生儿期8.25%、婴儿期33.99%、幼儿期34.87%、学龄前期12.17%、学龄期7.88%、青春期2.84%。去向统计:72.00%收住院继续治疗,13.29%转神经专科门诊就诊,7.85%转儿内专科门诊就诊,1.66%转康复科门诊就诊,0.17%患儿死亡。收住院科室分布:43.64%收住神经内科,17.52%收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13.71%收住新生儿科,12.64%收住消化内科,2.72%收住康复科。结论:我院儿科急诊接诊的抽搐患儿以热性惊厥为主,抽搐病例发病以出生至学龄前期年龄段儿童为主,经积极救治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yclinD1-CDK4/6-P16通路探究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基于CyclinD1-CDK4/6-P16通路探究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空白对照(空白)组、模型组、胃复春对照组、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以MNNG法为主的复合造模方法制作PLGC大鼠模型.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0.72 g·kg-1、1.44 g·kg-1、2.88 g·kg-1;胃复春组予0.52 g·kg-1,日一次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体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周期为16周,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用RT-PCR、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胃黏膜中CyclinD1、CDK4/6、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欣胃颗粒各组和胃复春组大鼠的活动与饮食等情况同模型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yclinD1、CDK4、CDK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CyclinD1、CDK4、CDK6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欣胃颗粒中剂量组的疗效最为显著.结论 欣胃颗粒通过CyclinD1-CDK4/6-P16通路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进而抑制PLGC细胞的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