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胃为之市"探讨吴鞠通胃气观之内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吴鞠通深研《黄帝内经》奥旨,以"胃为之市"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家,逐渐形成"体阳而用阴,气机阴阳须调和"的胃气观.本文在简要分析吴氏胃气观点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胃为之市"内涵,包括"受纳输出,集散水谷""化生精微,气血之源""共居中焦,升降枢纽"三方面;并以"胃体阳而用阴"为纲,分别从"胃体为阳,用阴之本""胃用为阴,体阳之象""兼看脾土,体用合参"三个角度论述胃气生理.同时,将吴氏基于胃气的发病思想归纳为"六气外感,阴阳有别""内伤之机,气机逆乱""药食不慎,亦伤胃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体阳""用阴"为纲目,分别论述体用太过不及的证治,以启发"调胃以平衡气机阴阳"的治疗思路,指导临床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脾胃论》和《医学衷中参西录》探析李东垣与张锡纯脾胃观之异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脾胃论》和《医学衷中参西录》比较李东垣与张锡纯对脾胃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异同。生理上,李东垣与张锡纯均认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先天元气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张锡纯认为,“宗气”即“大气”,脾胃为后天大气生化之源泉。病理上,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病理主要是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情志因素在内伤发病中起先导作用;张锡纯认为,胃气不降、冲脉气逆是多数脾胃病的主要病机,胃气通降则诸症自安。治疗上,李东垣善补气升阳,用药多刚燥,以升补脾阳为主;张锡纯升脾降胃同用,加以健脾疏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降胃气法干预结合床旁超声监测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通降胃气法干预结合床旁超声监测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东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早期肠内营养机械通气重症患者80例,根据是否采用健胃消胀片干预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观察组(42例)患者给予通降胃气法干预,对照组(38例)患者未采用通降胃气法干预.记录两组胃残余量、腹腔内压值、肠鸣音次数和喂养后EN不耐受情况.检测两组营养指标、胃泌素(GAS)、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率、机械通气时间、完全耐受喂养时间、达到目标能量时间.结果 两组喂养前胃残余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喂养第1 d、3 d、5 d、7 d胃残余量均较喂养前下降,观察组喂养第1 d、3 d、5 d、7 d胃残余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第1 d时EN不耐受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喂养第3 d时腹胀/腹痛、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第5 d、7 d时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喂养前腹腔内压值、肠鸣音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喂养第3 d、5 d、7 d腹腔内压值均较喂养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第1 d、3 d、5 d、7 d肠鸣音次数均较喂养前升高,观察组喂养第1 d、3 d、5 d肠鸣音次数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喂养第7 d肠鸣音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喂养前营养指标、GAS、PCT、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喂养第7 d时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均较喂养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喂养第7 d时胃泌素(GAS)、PCT、CRP均较喂养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全耐受喂养时间、达到目标能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呼吸机相关肺炎率、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降胃气法干预结合床旁超声监测可减少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早期EN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调节GAS、PCT、CRP的表达,改善机体营养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刘凤斌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刘凤斌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独特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湿(热)阻、血瘀为标,患病日久、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终至脾气亏衰、瘀毒胶结则发生"炎-癌前"转化,即脾虚为本、瘀毒为变是异型增生的关键病机.经多年临床实践和验证,形成确有疗效的扶正通络解毒方,作为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同时根据五脏相关理论灵活选用不同药对,注重和胃通降,使气行则瘀毒得散,灵活运用疏肝解郁以助胃气通降、宣肺调达以助脾升胃降.此外,强调安心神以使脾胃升降自和,提倡治后天不忘先天,补肾以健脾;善于使用活血解毒药对直捣病处,使病变得以迅速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膏方医案探析秦伯未从脾胃论治肺病思想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秦伯未先生遵《灵枢·本脏》"脾坚则脏安难伤"之旨,重视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联,善于从调理脾胃的角度治疗肺系疾病.秦老在膏方的运用上颇具心得,反对膏方一味蛮补,认为膏方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应做到补正必兼泻邪,邪去补自得力.秦老临证善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并将中药膏方与从脾胃论治肺病的思想相结合.在膏方医案中,秦老依病机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滋胃阴、温脾阳、补中气、益消导、助统血、降胃气等法治疗肺系诸病,同时寓泻于补、攻补兼施,并非单纯以补益脾胃之法治疗肺病.对于肺痨、痰饮、体虚外感、外感热病瘥后、咯血、咳嗽等常见肺系疾病,秦老蕴从脾胃论治肺病思想于膏方之中,对疾病预防、发展及瘥后全过程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流派,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辨治疮疡经验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在分析病因、辨证论治、预后调护等方面既与传统内科理论相联系,又形成了外科自身的诊疗特色,还结合吴门医派特点.吴门医派外科认为疮疡病机为气血不畅,辨证以阴阳为纲,结合经络辨证,治疗上强调清热凉血、滋阴降气,内外兼治,并重视顾护胃气.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之学术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医外科学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胃食管反流病角度分析胃与五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角度分析传统中医(traditional Chinere medicine,TCM)中胃与五窍(口、舌、鼻、目、耳)关联的机制和典型病案.方法 梳理现代医学有关GERD导致五窍病症的文献,以及古代文献中论述胃和五窍相关的病机和病案内容,从TCM角度分析胃食管导致五窍病症的机制.结果 现代医学认为胃在结构上与五窍相通,胃内容物经食管逆行能通过这些腔道引起五官疾患,其发生机制与TCM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基本相符.TCM的主流观点认为五脏对应五窍,但也有胃与五窍相关的理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GERD的基本病机.TCM认为胃气浊,以降为顺,五窍为清窍,胃中浊气上干清窍是GERD导致五窍病症的主要病机;脾气清,以升为健,脾不升清,不能上荣清窍,也是反流导致五窍疾病的因素.古代医案中有一些反流导致五官病症的案例,但由于受五脏五窍理论影响,有错误辨证的情况.结论 从GERD角度分析胃与五窍的关系,不仅是对TCM五脏五窍理论的有益补充,而且进一步诠释了脾胃气机失调导致五窍病症的理念,为五窍疾病的辨证提供新思路,避免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高社光运用"和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本病当属中医学之"吐酸""食管瘅""吞酸""泛酸""噫醋"等疾病的范畴,以胃灼热、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反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肝胃不和、胃气上逆,以"和法"治之."和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和法"是指调和,顺应人体生理规律,使全身气血阴阳平衡,属治则;"狭义和法"是指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之一,属治法.高教授临证灵活运用"和法",师古而不泥古,因证而施,擅长将"广义和法"思想贯穿于胃食管反流病,着眼于全身气血阴阳平衡,运用"狭义和法"调理"肝脾、肝胃、胆胃、脾胃"等兼涉脏腑之不和,创立调中降逆汤治疗GERD,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随变而调气"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认为气的变化贯穿恶性肿瘤疾病及治疗全程.早期气郁诱发肿瘤形成,肿瘤术后以气陷为核心病机,化疗阶段气逆为恶心、呕吐相关症状的重要病机,复发转移阶段以气虚为主.提出将《灵枢·卫气失常》所论之"随变而调气"作为治则,贯彻在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中,因变而随治,以调气之法治之:气郁则疏,以理气开郁法消除肿瘤,可予经验方疏肝健脾方;气陷则升,用益气升陷法以升提术后脏器,予《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气逆则降,用行气降逆法以散积聚之药毒,药毒阻滞中焦气机、胃气上逆者予《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阳不足、浊阴不降者予《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气虚则补,用益气解毒法以防癌毒之鸱张,予经验方扶正解毒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脾论治顽固性呃逆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介绍符文彬教授运用整合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经验.符文彬教授认为顽固性呃逆的基本病机在于胃气上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关键,气机不畅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临床治疗当以理气健脾为原则.临证时,符文彬教授强调病症结合,究其发病根源,以排除相关病因,并根据气与神之间的联系和脾升胃降理论提出气逆与情志互为影响,治呃必先调气;而调气的关键在于调神,调神重在调心胆;脾虚贯穿病机始终.故临床治疗从心、胆、脾论治,强调神的重要作用,身心同治,并总结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模式,综合运用毫针针刺、灸法、针挑疗法、皮内针等针灸技术,收获良效,以期为临床针灸医生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