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动力及胃黏膜黏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CAG模型大鼠胃动力相关指标胃窦运动指数、胃排空率及胃黏膜MUC1、MUC5AC和MUC6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120只.以复合病因法复制CAG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又按治疗时间分为1、2、3和4周4个时相,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艾灸组予温和灸"足三里",每次30 min,1次/d,药物组予替普瑞酮溶液13.5 mg/kg灌服,1次/d,共1个月.胃动力检测:按时相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大鼠胃窦舒张时面积、胃窦收缩时面积及3 min内胃窦收缩的总次数以计算胃窦运动指数,然后灌胃30 min后处死检测胃排空率.胃黏膜黏蛋白检测:大鼠按时相处死取材,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MUC1、MUC5AC及MUC6表达范围和相对表达量.结果:胃动力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运动指数及胃排空率均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艾灸组的胃窦运动指数上调在2周、3周和4周3个时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的胃窦运动指数上调在2周、3周和4周3个时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UC1、MUC5AC及MUC6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各时相艾灸组和药物组MUC1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3周、4周2个时相的MUC1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UC1、MUC5AC和MUC6的相对表达量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各时相MUC1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4周时相MUC1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作为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具有促进大鼠胃黏膜修复的作用,但对胃动力基本没有影响;艾灸足三里既能促进大鼠胃黏膜修复也能促进胃动力,但艾灸起效较晚,至少需要持续艾灸2周左右才能逐渐起效,且艾灸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头高20°斜坡体位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胃进气及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头高20°斜坡体位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胃进气及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予头高20°斜坡体位,对照组予平卧位,两组麻醉诱导期面罩通气前后均行胃窦超声检查,选取胃窦部舒张期图像,测量纵轴直径和前后径,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SA),记录适宜面罩通气情况.记录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监测两组麻醉诱导即刻及麻醉诱导30、60、120 s血流动力学[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监测两组入室时,拔管后1、5、30 min及术后2 h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流动力学(MAP、HR).统计两组术中是否发生误吸、呕吐、心肺功能异常情况.结果 观察组面罩通气2 min CSA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面罩通气前CSA和适宜面罩通气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麻醉诱导即刻及麻醉诱导30、60、120 s同期血流动力学(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入室时,拔管后1、5、30 min及术后2 h同期呼吸功能(SpO2)和血流动力学(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高20°斜坡体位能够减少全身麻醉诱导期面罩通气时胃进气,而对全身麻醉恢复期呼吸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并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学科循证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闽东医院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试验组(50例实施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胃肠动力学指标(餐后胃窦收缩频率、肠道通过时间、胃泌素G-17)、抑郁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的肠道通过时间、胃泌素G-17指标、HAMA评分、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餐后胃窦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多学科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降低其负性情绪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癌风险相关分期的活检策略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萎缩及肠化分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优化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内镜检查并进行五点活检的患者资料。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基线资料、不同部位萎缩及肠化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期系统与胃癌的相关性。计算Kendall tau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活检方案(两点、三点及四点)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和OLGIM分期的一致性。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活检方案对OLGA和OLGIM Ⅲ~Ⅳ期的诊断效能。结果:共122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年龄(61.0±10.0)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LGA分期与胃癌发生无关( P=0.788),OLGIM Ⅲ~Ⅳ期与胃癌发生相关( P=0.006, OR=3.39,95% CI:1.41~8.17)。萎缩、肠化在胃窦小弯[56.6%(69/122)和66.4%(81/122)]和胃角[57.4%(70/122)和52.5%(64/122)]的发生率较高,程度也较重,在胃体大弯发生率[2.5%(3/122)和5.7%(7/122)]较低,程度也较轻。四点和三点活检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及OLGIM分期时一致性较高,其中包括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的三点活检一致性相当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和0.987。 结论:OLGIM Ⅲ~Ⅳ期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建议同时对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三点活检,以筛查和监测萎缩或肠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化脓性胃炎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咽部异物感1周"于2022年1月8曰就诊于耳鼻喉科,考虑喉咽反流,予预约胃镜。1月9日胃镜示胃窦糜烂(图1)。1月10日因"胃镜后腹痛呕吐1 d"急诊就诊,中上腹痛较剧,伴恶心呕吐、解稀便,无呕血黑便,自觉无发热。查体:腹软,上腹轻压痛。急诊血常规:白细胞34×10 9/L,中性粒细胞92.4%,CRP<0.49 mg/L。血淀粉酶26 U/L。收入院查体:T 38.1℃,P 103次/min,R 20次/min,BP 146/74 mmHg,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否认其他病史。入院诊断:急性胃肠炎,脓毒症?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针抗感染及护胃、补液等,病情无好转。1月10日腹部CT:①胃壁增厚,胃窦部周围脂肪结构模糊。②右附件区低密度影。入院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2.7×10 9/L,中性粒细胞92%,CRP 75.54 mg/L。降钙素原:0.3 ng/mL。大便OB阴性。考虑感染严重,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针加强抗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疗效观察(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的可行性及疗效。选择6例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GAVE的患者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5例患者仅予1次内镜下治疗,1例患者予2次内镜下治疗,平均1.17次。无一例出现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无需反复输血,复查胃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GAVE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幽门不全梗阻性胃窦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空肠营养管置入对幽门不全梗阻性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51例胃窦癌合并幽门不全梗阻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69例(空肠营养管组),术中未留置营养管的患者82例(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于术后30 d内)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与常规组比较,空肠营养管组手术时间更长[(209.2±4.7)min比(188.5±5.7)min, t=2.737, P=0.007],但术后首次进食时间[(2.7±0.1)d比(4.1±0.4)d, t=3.535, P<0.001]、首次排气时间[(2.3±0.1)d比(2.8±0.1)d, t=3.999, P<0.001]、引流管拔除时间[(6.3±0.2)d比(6.9±0.2)d, t=2.123, P=0.035]及术后住院时间[(7.8±0.2)d比(9.7±0.5)d, t=3.282, P=0.001]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空肠营养管组与常规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1±9.0)ml比(111.4±8.7)ml, t=0.826, P=0.410]。术后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6.6%(25/151)。两组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胃窦癌合并幽门不全梗阻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是安全可行的,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十二指肠手工吻合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手工吻合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5例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性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例,女21例;年龄为61(29~75)岁。55例患者中,25例消化道重建行胃十二指肠手工吻合,设为手工吻合组;30例消化道重建行胃十二指肠改良Delta吻合,设为改良Delta吻合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情况。55例患者均顺利施行手术,无中转开腹。手工吻合组和改良Delta吻合组患者肿瘤上缘距上切缘距离、吻合时间、使用钉仓数目分别为(48 ±4)mm、(22.6 ±2.3)min、(3.2 ±0.5)枚和(41 ±4)mm、(14.0 ±1.4)min、(5.2 ±0.4)枚,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4,16.38,-17.13, P<0.05);肿瘤部位(胃窦、胃角)分别为18、7例和29、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手工吻合组和改良Delta吻合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改良Delta吻合组患者发生1例吻合口狭窄。 结论:与胃十二指肠改良Delta吻合比较,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中行胃十二指肠手工吻合可切除更多胃组织,使用吻合器钉仓数目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胃窦横切面法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中肠内营养实施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根据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指导肠内营养的实施,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肠内营养计划。比较2组患者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为(2.8 ± 0.8)d,低于对照组的(4.1 ± 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596, P<0.01)。2组患者在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可以指导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